夥伴文章

數位轉型實戰:以 5 大策略、5 步驟展開行動,擺脫企業營運困境

你是否經常感受到,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效率低下,資訊孤島現象嚴重,無法快速應對市場變化?你的顧客是否期望獲得更個性化、更便捷的服務體驗,但現有的系統和流程卻難以滿足?數位轉型正是應對這些挑戰的有效途徑,它不只是技術升級,更是一場涉及組織、文化和商業模式的深刻變革。

麥肯錫顧問公司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數位轉型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更高效的運營,更強的客戶忠誠度,和更快的創新速度(來源)。本文將帶你逐步了解數位轉型的各個面向,從基礎概念到具體實施,幫助你的企業擺脫運營困境,迎接數位時代的新機遇。

探索數位轉型:為什麼企業現在必須行動?

數位轉型是當今企業發展與永續經營的關鍵策略,其核心在於運用數位科技,從根本上改造企業的運作模式、管理方式、價值創造,以及與客戶的互動。這是一場涵蓋組織、文化與商業模式的全面革新,而不僅是技術導入。

數位轉型將雲端、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數位科技,在企業內部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深度整合,使流程自動化、營運效率提升,並以數據驅動決策成為常態,最終目標是實現最佳的資源運用、敏捷的市場反應,以及差異化的顧客體驗。

這是一個長期過程,伴隨著組織文化的變革和人才能力的升級,目標在於培養組織持續創新的能力,並能穩健應對市場的波動。

現今消費者期望企業,在每個接觸點都能提供流暢,且個人化的服務。這促使企業重新審視其價值主張與競爭策略。眾多國際顧問機構與學研究皆已證明,數位轉型對企業的市場價值、利潤率、經營效能及組織韌性,產生深遠的影響(來源)。

實務上,許多企業成功地將數位轉型,與傳統管理優勢相結合,進一步拓展全球化發展,與數據驅動的智能服務。

什麼是數位轉型?核心意義解析

數位轉型是企業整合先進數位技術,重新設計其運營、管理與價值鏈的過程,它不僅是單一部門的數位化升級,更是一場橫跨結構、流程、文化及商業模式的全方位革新。其核心意義包含:

  • 促進運營效率提升:企業運用自動化工具與AI技術,減少重複性作業,優化決策流程,並加速產品上市速度。
  • 重塑顧客體驗:透過數據分析深入了解客戶需求,打造個人化且即時的多元互動管道,從而強化品牌黏著度。
  • 推進創新商業模式:藉由數位化服務平台、訂閱制經濟與開放生態系統,創造新的營收來源,使企業能為顧客與合作夥伴,創造獨特的價值。

在現實情境中,就像一家傳統雜貨店,蛻變為現代零售平台,不僅提供線上與線下服務,還支援多元支付、即時配送與智能推薦。數位轉型不僅是對外服務的創新,更伴隨著企業內部文化、組織韌性與人才結構的持續變革。

轉型路徑三階段: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

明確區分數位化(Digitization)、數位優化(Digitalization)與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對企業辨識當前所處階段,規劃清晰的轉型路徑非常重要。

三階段演進由淺入深,從技術導入到組織革新進程。企業從「將舊作業數位化」到「技術導入優化」,再到「企業本質的再造」。經營者若能精準掌握所處的轉型階段,有助於建立清晰的藍圖,確保轉型成功落地。

數位化:資料的數位處理

將紙本或類比資料,轉換為可供資訊系統使用的數位格式,為後續的數位應用奠定基礎(來源)。例如,將成批的紙本合約掃描,存入雲端資料庫,提高文件檢索與分享的效率,避免遺失和損毀。

此階段不直接改變流程,卻為資訊整合、後續的自動化與數位優化,奠定了重要基礎,使企業能更快響應審計、法律及市場監管的需求。

數位優化:運用數位技術優化流程 

建立在資料數位化的基礎上,著重於結合雲端、AI、自動化及分析工具,重新設計流程,提升效率與決策支持。例如,企業部署自動報表生成與異常警示功能後,能即時發現供應鏈的瓶頸,減少存貨浪費,更敏捷地回應客戶訂單的需求。

數位優化改變了管理方式與部門協同模式,使公司營運更流暢、更具備彈性。此階段強調流程重塑,而非單純的技術導入,企業需要整合既有的系統,與新的數位系統,才能獲得最大的效益與競爭力。

數位轉型:實現全面的業務模式變革 

數位轉型是最深層次的組織與商業革新,強調以數位技術為核心,重塑價值鏈、服務模式與客戶連結。「轉型」並非僅僅引進新科技,而是組織管理哲學、文化氛圍與市場定位的系統性再造。

數位轉型更涵蓋人才培育、組織結構調整與跨部門協作,最終目標是產生持久的競爭能力與彈性。

企業數位轉型的動力:市場與技術雙重推力

企業推動數位轉型的動力,來自多個面向,包括顧客的期望、技術的突破、市場的競爭、成本的壓力以及外部環境的劇變。近年來,顧客對於數位互動、個人化服務與即時回應的需求快速增長,迫使企業不得不加速數位佈局(來源)。

同時,AI、大數據、雲服務等新興技術不斷提升企業的營運效率,拓展嶄新的商業模式,而 COVID-19 疫情,更成為全球數位轉型加速的重要推手,從電子商務、遠端辦公到線上服務,各方面都受到深刻影響。

若企業僅維持傳統的運作模式,勢必會被市場淘汰,數位轉型已從企業成功的「加分項」,轉變為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企業需要把握這波數位革新的浪潮,因應全球化與數位時代,帶來的機遇和風險。

顛覆現有商業版圖

數位轉型使企業的營運模式與市場結構,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以 AI、雲端、IoT 和自動化為基礎,標準作業流程被重塑為智慧協作網絡,資料與決策不再受限於單一職能部門,而是跨部門的協調與即時決策。疫情期間,零售、醫療、製造等行業大幅提升數位工具的應用及遠端服務能力,帶動了商務活動的線上化與全球化。

例如,製造業從傳統生產,轉型為以數據監控、預測和彈性調度為核心的智能工廠,不僅提升了產能,更能跨境連結多元的供應鏈夥伴,開闢新的利基市場。

這種「實虛融合」的經營模式兼顧了彈性、效率與創新,顯著提高了組織的抗風險能力與高速拓展能力。對客戶而言,數位轉型提供了更精準、個人化的產品與體驗,加深了客戶的黏著度,徹底改變了行銷及服務的邏輯。

後疫情技術趨勢 

疫情加速了數位轉型的進程,線上協作、智能供應鏈和全通路服務,成為數位韌性的核心。客戶對隱私保護與優質體驗的雙重需求,也促使企業強化資訊安全、多元化數據應用,加速個性化服務的開發。

企業普遍加強對生成式 AI,與大語言模型應用的投入,來提升市場預測能力,加快創新服務的速度與增強彈性。預期未來數位轉型,將朝向數據賦能、超自動化、永續經營等多個面向深化發展(來源)。

數位轉型 8 大好處

數位轉型能為企業帶來多重益處,包括優化作業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收益、提高資源運用效率、強化數據洞察力、深化顧客關係、創造新商業模式,以及實現長期穩健經營。

這些優勢使企業,在快速變動的市場中保持彈性與競爭力。如透過自動化與數據分析,企業可以即時調整策略,提升決策效率。數位轉型不僅是提升營運效能的手段,更是企業創新與永續發展的關鍵。

  • 優化作業流程,提高產出: 

數位轉型透過自動化、數據分析與雲端協作等工具,能顯著提升作業效率與產出,更快、更安全地抵達目的地。流程優化可說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基石。

  • 削減開支,增加收益:

數位轉型能有效降低營運成本,並開創新的收入來源,提升整體收益,在有限資源下發揮最大效益。

  • 改善內部管理,更有效地運用資源: 

數位轉型有助於提升組織內部管理效率,使資源分配更精準,發揮最大綜效,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

  • 強化數據洞察,快速回應市場變化: 

數位轉型使企業能即時蒐集與分析大量數據,掌握市場脈動。如同擁有導航系統,能即時調整路線,提升決策速度與精準度。

  • 建立更緊密的客戶連結,提高顧客滿意度: 

數位轉型讓企業能透過多元數位管道與顧客互動,提供更個人化的服務。比方,餐廳主動記錄顧客偏好,每次用餐體驗都更貼心,強化品牌忠誠度。

  • 激發新的商業模式,加速企業發展: 

數位轉型促使企業勇於創新,開發全新商業模式,能突破既有框架,搶先佔領新市場,是企業持續成長的動力。

  • 實現企業長期穩健營運: 

數位轉型使企業具備更強的韌性與適應力,在面對市場波動或危機時迅速調整,像是為企業加裝防震結構,能在各種環境下穩健成長。

  • 其他多元好處:

數位轉型還能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吸引優秀人才、加強法規遵循與資訊安全,在多個面向獲得加分。

(圖片來源:Photo by Igor Omilaev on Unsplash

數位轉型攻略:核心技術的選擇與應用

數位轉型的成功,有賴於一系列核心科技的發展與應用。這些技術不僅重塑了企業的營運模式,更帶來了嶄新的商業價值。雲端運算作為數位基礎架構的關鍵樞紐,其儲存與運算資源的彈性,以及跨地域的協作能力,已成為企業創新與規模化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石。

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整合了不同部門的核心流程與資源,為組織提供高度透明與自動化的營運能力,進而提升決策效率與團隊協同力;物聯網(IoT)則透過連結各類設備,強化即時數據的收集與流程的優化,進一步推動實體與數據世界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慧(AI)與機器學習(ML)賦予企業預測分析、精準行銷、智慧自動化等高階應用能力,協助企業應對快速變動的市場環境(來源);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藉由自動執行重複性任務,將人力從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使其能專注於創新與價值創造。

這些技術並非單獨運作,而是在實踐中相互補充,共同推動企業從資源整合、效率提升,最終實現全新商業模式的誕生,形成未來競爭力的強大引擎。

5 大轉型技術支柱

現代數位轉型的基石,以雲端運算、ERP 系統、物聯網(IoT)、人工智慧暨機器學習(AI & ML)以及 RPA 自動化工具等技術為核心。這五大技術持續深度融合,帶動企業全方位的智慧升級,推動未來新價值的挖掘。

  • 雲端技術:為數位轉型提供強大後盾

雲端運算在數位轉型中,實現了高度的資源彈性、全球協作與顯著的成本優化。企業可根據實際業務需求,按需取得儲存、計算、分析等資源,降低架設實體伺服器的前置成本,實現 OPEX(營運性開支)模式管理,支持遠端團隊快速開展新業務。

此技術同時帶動安全合規創新,近九成以上的企業指出,採用雲端平台後,資安與法規遵循能力得到提升。以 Swire Coca-Cola 遷移至 AWS 為例,透過雲端化不僅大幅減少了設備運維負擔,更有效地支援了動態市場需求,實現全天候的彈性擴縮。雲端也促進了生成式 AI、大數據運算、IoT 串接等技術的實現,堪稱數位轉型的「中樞神經」。

  • ERP 系統:企業內部數位化的核心引擎

ERP 系統以其整合性與自動化特質,被譽為企業邁向數位轉型的「骨幹平台」。它有效地串聯財務、人資、物流、銷售等多個流程,確保數據的一致性與即時流通,協助企業洞察經營現況並做出科學化的決策。

ERP 的數位轉型不僅深化了流程的標準化、減少錯誤,更推動了跨部門的高效協同,提升了運作彈性與營運透明度。伴隨著雲端化與智能化的 ERP 新世代,企業可根據業務需求擴展功能或串接 AI,進行預測分析、智慧採購與彈性投入營運資源(來源)。Neste、Unilever 等產業領導者,皆藉由智慧 ERP 推動組織流程的革新及策略的延伸,強化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 IoT:實踐智慧化營運的關鍵技術

物聯網(IoT)透過感測器與智能裝置的聯網,使企業得以即時收集龐大的營運數據,精準監控設備及作業環境,從而改善決策品質與流程管理。現今全球 IoT 裝置已達百億級規模,預計至 2027 年將突破 290 億的連線數。在製造業、零售、健康醫療等產業,IoT推動了生產自動化、庫存優化、精準行銷和遠距醫療等革新。

例如,智慧工廠利用 IoT 提升整體設備效率、減少機台停機;零售商運用智慧貨架和客流感測器,打造個人化的服務。IoT 與 AI、雲端協同應用,使企業能即時預測市場需求與資源瓶頸,進一步創造新一代的商業價值。

  • AI&ML:實現業務智能與預測分析

人工智慧(AI)與機器學習(ML)憑藉數據驅動,賦能企業實現智慧自動化、個人化體驗與預測性洞察。AI&ML 能自動辨識顧客行為趨勢,實現行銷自動化、數位廣告動態優化等。AI 更協助供應鏈管理、自動化客服、智能營運分析,使組織能快速適應外部變動並優化流程資源的投入。

在醫療、金融、零售、物流等領域,AI 驅動的預測模型大幅提升了營運的精準度與效率,有效減少失誤與人力成本。AI 的導入伴隨著資料治理、倫理合規與員工再培訓,是企業數位轉型能否落實的關鍵門檻。

  • RPA 自動化工具:自動化你的重複性工作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為流程自動化提供了一種靈活的「數位員工」解決方案,協助企業以軟體機器人自動執行重複性、人工作業密集的日常任務,從而釋放人力資源,使其能專注於創新與非例行性的決策。

RPA 適用於數據錄入、資料整合、財務審計、客服處理等多種場景,可大幅減少人為疏漏、提升辦公效率和數據一致性。與 ERP、AI 等核心系統整合後,RPA 進一步驅動流程的端到端自動化,為組織帶來持續性的流程優化和即時的營運洞察。

新技術助推數位轉型

近年來,一系列創新科技,推動數位轉型邁向更高層次。例如生成式 AI、量子運算、區塊鏈、AR/VR(擴增與虛擬實境)、5G 行動網路與生物科技的數位整合。生成式 AI 加速了內容創造與自動化決策,使客戶體驗與運作流程更加個人化且智能;量子運算則為高強度加密與大數據運算提供了未來的可能性。

區塊鏈技術提升了供應鏈的透明度及資安水準,在金融、貿易、醫療等領域皆具備突破性的價值;AR/VR 賦能沉浸式體驗,在教育訓練、產品展示及遠距合作等場景快速普及;5G 和新一代通訊技術使萬物聯網、智慧工廠與遠端協同更加便捷。這些新興技術與核心科技相輔相成,能協助企業不斷突破成長的天花板,發掘長遠競爭的新利基。

成功轉型的 4 核心、5 策略與 5 步驟

數位轉型4 大核心變革數位轉型5 大部署策略數位轉型5 步驟實踐
業務流程優化客戶優先:以客戶為中心的數位體驗釐清目標:確認方向與基礎
營運模式再造數據致勝:運用數據分析指導決策制定計劃:設計分階段藍圖
團隊與思維模式轉變適應變化:開放心態應對市場變革集合資源:技術與人才到位
提供新型態的產品與服務技術整合:發揮數位技術的綜效組織文化:打造支持轉型的團隊
N/A關鍵支撐:人才、資安、法規落實執行:規劃實施與持續優化

企業數位轉型的 4 大核心變革

1. 業務流程的優化 

企業在數位轉型的初期,通常從優化核心業務流程著手,透過 RPA、ERP 與其他自動化技術,將繁瑣且重複的作業,交由軟體機器人處理,以減少錯誤並大幅提升效率。這不僅是將紙本或手動流程數位化,更包括重塑流程本身:整合跨部門的資訊流,建立流程可視化儀表板,並即時監控關鍵績效指標(KPI)。

以電子簽核為例,傳統的紙本簽核可能需要數天時間,而數位化後可在數分鐘內完成驗證與歸檔,並自動觸發後續的合同管理或採購流程。

此階段的成功,如同為企業的動脈注入智慧血液,使整體營運更敏捷、彈性,並為後續的技術導入與價值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2. 營運模式的再造 

在完成流程優化後,企業必須將目光投向商業模式本身的再造,運用數據、平台與生態圈思維,創造全新的價值鏈。這包括從單純的產品或服務提供者,轉型為平台經營者或訂閱制服務供應商,並透過 API 與合作夥伴生態進行深度整合。

舉例來說,傳統製造業企業在導入物聯網(IoT)與雲端數據分析後,不僅銷售機器設備,更提供遠端監控與預測性維護的訂閱服務,將一次性的硬體銷售,轉化為持續性的服務收入,提升客戶的黏著度。這種模式再造,如同將零件連接成網絡,提供持續運行的服務生態,使企業在市場中獲得更穩定且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3. 團隊與思維模式的轉變 

數位轉型的核心在於「人」,企業需要進行深度的組織文化與思維模式革新。首先,領導者需扮演「變革使者」的角色,自上而下宣示願景並持續溝通;同時,以跨部門協作團隊取代傳統的金字塔式管理,使創新與決策更貼近市場需求。

其次,透過內部培訓與外部專家協作,迅速提升員工的數位素養與AI、數據分析等核心技能。此過程如同為企業注入新的思維血液,從仰賴經驗判斷,逐步邁向以數據驅動的敏捷決策文化,全面提升組織的反應速度與創新能力。

4. 提供新型態的產品與服務 

在團隊與流程同步發展後,企業需以技術為引擎,開發新型態的產品與服務。這些創新往往融合 AI、IoT、AR/VR 等技術,提供客製化、即時反饋與持續優化的用戶體驗。

例如智慧家居供應商,可透過網路連結家電,分析居家習慣,進而自動調整溫度與照明,並附加節能方案,為消費者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價值。這種整合式的服務,如同打造「數位化生活管家」,為企業開創新的營收途徑與深度品牌黏著。

轉型成功的 5 大部署策略

1. 客戶優先: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數位體驗

卓越的客戶體驗(CX)是數位轉型成敗的關鍵,企業需透過多渠道整合(線上、行動、實體)提供無縫的服務。結合 CRM 系統、AI 客服與個人化推薦演算法,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運模式,從主動推播優惠到即時解決問題,增強客戶的滿意度與忠誠度。例如,Starbucks 透過數位 APP 實現個人化推薦與行動支付,提升消費的便利性與滿意度。企業如同貼心的管家,主動預見並滿足客戶的期望,強化品牌忠誠度。

2. 數據致勝:運用數據分析指導決策

數據治理與分析平台是數位轉型的「羅盤」,企業必須搭建完整的資料倉儲與 BI(商業智慧)系統,將海量的數據轉化為可行的洞察。透過儀表板監控關鍵指標,定期檢視 ROI 與 KPI,調整策略與資源分配,確保轉型的效益最大化。

如 Amazon 運用機器學習預測需求、優化庫存,大幅提升營運效率。數據驅動的決策如同企業配備了精密導航系統,能精準掌握市場的脈動。

3. 適應變化:開放心態應對市場變革

面對科技與消費者行為的快速演變,企業需培養「持續學習」與「快速試錯」的開放心態。透過與新創企業、學術機構及生態夥伴合作,及時吸納新知,將試點成功的案例快速複製推廣,以增強市場的適應力。

例如,Coca-Cola 持續導入 AI 與物聯網,優化供應鏈與產品開發。開放的心態讓企業如同運動員,隨時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4. 技術整合:發揮數位技術的綜效

數位轉型需要多種技術與資源的協同作用,企業應成立跨功能管控小組,確保雲端、IoT、AI、RPA 等系統間的高效整合與資料互通。同時,透過 API 與微服務架構,使各項應用能靈活擴展並快速部署。

例如,Maersk 與 IBM 合作打造區塊鏈平台TradeLens,提升供應鏈的透明度與效率。整合資源如同組合樂團,各部門的協作才能演奏出最動聽的樂章。

5. 關鍵支撐:人才、資安、法規

除了上述核心策略,企業亦可採用敏捷方法論(Agile)分階段推進,結合變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工具,重視內部溝通與員工參與,以降低轉型阻力並加速成果落地。

企業還需重視員工培訓、資安防護、法規遵循與永續發展。定期舉辦數位技能培訓、導入資安解決方案,確保轉型過程的安全與合規。這些細節如同建築物的地基,穩固才能支撐長遠發展。

5 步驟實踐數位轉型

1. 釐清目標:確認轉型方向與基礎

數位轉型的首要步驟,是清晰地確認轉型的方向和目標,對企業當前數位基礎進行評估。企業需要思考轉型的目的、期望達成的業務目標、目標客戶及其痛點,以及目前的技術基礎、人才儲備、組織文化是否已準備好迎接轉型。

此階段需要進行徹底的內部評估和外部市場分析,了解自身的優勢與劣勢,識別轉型的機會與挑戰。清晰的方向和準確的評估,為後續的規劃和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制定計劃:設計分階段藍圖

在確認轉型方向後,企業需要設計詳細的轉型規劃,並設定分階段的重點和目標。這如同繪製建築藍圖,需要明確每一個結構的細節和施工的順序。規劃應包含具體的轉型項目、時間表、所需資源、預期成果以及衡量成功的關鍵指標 (KPIs)。

考慮到轉型的複雜性,通常會將轉型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設定可實現的小目標,逐步推進。設計規劃時,應優先考慮那些能夠快速帶來可見成效的項目,以建立信心並獲得內部支持。規劃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使企業在實施過程中,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3. 集合資源:技術與人才到位

數位轉型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包括資金、人才和技術。在設計好規劃後,企業需要積極地集合所需的內外部資源,並引進相應的科技工具。這可能涉及重新分配預算、招募或培訓具備數位技能的人才、與技術供應商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等。

選擇合適的科技工具是關鍵一步,需要根據業務需求、技術成熟度、成本效益以及與現有系統的兼容性等因素進行評估。資源的集合和科技工具的引進需要有序進行,確保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資源和工具到位,為後續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撐。

4. 組織文化:打造支持轉型的團隊

數位轉型不僅是技術變革,更是組織和文化的變革。企業需要打造能夠支援轉型的組織結構,塑造與數位時代相適應的新企業文化。這涉及建立跨部門的數位轉型領導委員會、設立數位轉型辦公室 (DTO)、調整部門職能和組織架構,以促進協作和創新。

在文化方面,需要鼓勵開放溝通、數據驅動決策、持續學習和勇於實驗的精神。成功的文化轉變需要從高層領導做起,通過榜樣作用和有效的溝通,將新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根植於企業的日常運作中。

5. 落實執行:規劃實施與持續優化

數位轉型的最後一個重要環節是將規劃落地實施,並建立定期檢討與持續改進的機制。像建築施工過程中的嚴格監督和質量檢查。企業需要根據規劃的時間表和里程碑,逐步推進各項轉型項目,密切監控進度和成果。

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挑戰和預料之外的情況,因此建立定期檢討會議和回饋機制至關重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調整策略、從錯誤中學習。持續改進,是數位轉型的本質,企業需要保持敏捷性,根據市場反饋和數據分析,不斷優化其數位能力和業務模式,確保轉型能夠持續為企業創造價值。

企業轉型挑戰與應對策略

數位轉型的前景雖然充滿希望,但在實際推動的過程中,卻往往佈滿荊棘。許多企業在嘗試轉型時,會遭遇始料未及的困難,導致進程受阻甚至最終失敗。

這些障礙可能源於企業內部,例如根深蒂固的文化、員工對變革的抗拒、或是缺乏必要的技術與人才;也可能來自外部環境,例如不斷變化的法規、複雜的技術整合問題等。

試想,一家長期依賴手寫記帳的小商店,若要全面導入雲端會計系統,不僅是技術操作上的學習,更是思維模式和工作習慣的巨大轉變。成功克服這些障礙,是確保數位轉型藍圖得以順利實現的關鍵。

這需要企業領導者展現堅定的決心,採取系統性的方法來識別、分析並解決轉型過程中浮現的各種問題。認識到這些潛在的「絆腳石」,並預先規劃好應對策略,將能極大地提升轉型的成功機率。

企業轉型常見的內部挑戰

企業內部的固有條件與限制,往往是數位轉型中最難以逾越的障礙。這些困難涵蓋組織文化、員工能力、技術基礎等多個層面,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精力與資源方能有效解決。

文化因素:團隊對變革的抗拒

企業文化是數位轉型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若企業文化趨於保守、抗拒變革,員工習慣了現有的工作模式,對於導入新技術和新流程缺乏意願或感到不安,轉型便難以順利推動。

如果一家公司長期以來,都依賴層層審批的紙本流程,突然要推行扁平化管理和線上協作,員工很可能感到不適應或產生抵觸情緒。一份關於組織變革管理的研究指出,文化是變革中最具挑戰性的環節。克服這一挑戰,需要從高層領導做起,透過清晰的溝通、積極的參與和建立變革的緊迫感,逐步影響並改變員工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鼓勵開放的溝通和建立信任,也同樣重要。

(圖片來源:Photo by Sebastian Herrmann on Unsplash

能力不足:人才與技術能力的缺口 

數位轉型對企業的經驗、人才和技術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許多傳統企業可能缺乏具備數位技能的專業人才,例如數據科學家、AI 工程師、雲端架構師等。現有員工也可能缺乏運用新技術和適應新工作流程的經驗。

數位技能差距是企業轉型的主要瓶頸之一,要克服這一挑戰,企業需要投資於員工的培訓和再培訓,引進外部專家,或與教育機構建立合作關係,系統性地彌合經驗、人才和技術能力上的缺口。

資安風險:數位化帶來的安全挑戰

隨著企業對數位技術和數據的依賴日益加深,資訊安全(Cybersecurity)成為數位轉型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的議題。數據洩露、網絡攻擊、系統癱瘓等資安風險,可能對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聲譽損害。

一家企業將客戶數據遷移到雲端,如果沒有足夠的資安防護,這些敏感資訊很可能被未經授權的第三方竊取。一份關於網絡安全風險管理的報告,深入探討了數位化帶來的新的安全挑戰。克服資安疑慮,需要企業建立穩健的資安防護體系,包括導入先進的資安技術、制定嚴格的資安政策和流程、加強員工的資安意識培訓,並定期進行資安風險評估和應急演練。

模式衝突:新舊業務整合的困境

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企業往往需要同時管理和運營傳統的業務模式與新興的數位業務模式。如何有效地整合這兩種模式,避免內部衝突和效率低下,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傳統的實體銷售渠道與新建立的電商平台之間,可能存在資源分配和利益衝突的問題。雙模態 IT(Bi-modal IT)研究,探討如何同時管理穩定的傳統系統和敏捷的創新系統。

這需要企業具備清晰的策略規劃,明確新舊業務模式的角色和定位,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逐步推進業務模式的過渡和整合,確保企業能夠順利地,從傳統模式轉向數位優先的模式。

克服轉型障礙的成功之道

儘管數位轉型充滿挑戰,但許多企業已成功地克服這些困難,並實現了顯著的轉型成果。成功的關鍵在於採取積極的策略和系統性的方法來應對挑戰。

高層支持

數位轉型必須是「一把手工程」。來自企業高層的堅定支持和積極領導,是確保轉型得以順利推進的最重要因素。高層領導需要清晰地闡述轉型的願景和重要性,投入必要的資源,並作為變革倡導者,消除內部的阻力。

領導力在組織變革中的研究中,強調了高層承諾的關鍵性。高層的支持能夠為轉型項目提供必要的權力和資源,並向全體員工傳達轉型的決心,營造支持變革的氛圍。

清晰藍圖與衡量標準 

清晰的轉型藍圖和明確的衡量標準,能夠幫助企業在轉型過程中保持方向感並評估進度。藍圖概述了轉型的願景、目標、優先順序和實施路徑。衡量標準(KPIs)則提供了客觀的依據,用於評估轉型措施的成效,如客戶滿意度提升了多少、營運成本降低了多少、新的數位產品營收貢獻了多少等。

策略規劃和執行的方法,強調設定 SMART(具體、可衡量、可達成、相關、有時限)目標的重要性。清楚的藍圖和衡量標準,能夠增強企業內部的目標一致性,確保所有人都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及時根據衡量結果調整策略。

外部支援與策略合作 

企業在推進數位轉型時,不應單打獨鬥。尋求外部支援和建立策略合作夥伴關係,能夠利用外部的專業知識、技術能力和資源,加速轉型進程並降低風險。這可能包括與數位轉型顧問公司合作制定策略,與技術供應商合作導入新系統,跟新創公司合作開發創新產品,或是與其他企業建立產業聯盟。

外部夥伴能夠帶來新的視角和最佳實踐。如最準行銷具有豐富經驗,彌補企業內部的能力不足,並分擔轉型過程中的風險。透過策略合作,企業可以更快地獲取所需的技術和資源,加速實現轉型目標。

數位轉型的最佳實踐:從案例學經驗

 數位轉型已成為全球企業提升競爭力與創新能力的關鍵途徑。各行各業透過導入數位技術,從營運流程優化、客戶體驗升級到產品服務創新,皆展現出顯著的成效。成功的案例不僅帶來營收與效率的提升,更啟發企業如何因應市場變化、強化組織韌性。

以下將依產業類型與知名企業的經驗,系統性地整理數位轉型的實務案例與啟示,協助企業借鏡最佳實踐,規劃自身的轉型藍圖。

揭秘七大行業的數位轉型案例

行業 1:製造業

製造業的數位轉型著重於構建「智能工廠」,實現生產流程的智能化與自動化,通常被稱為工業4.0。牽涉到利用物聯網(IoT)將生產設備互聯互通,收集即時運轉數據;運用大數據和 AI 進行生產過程的優化、預測性維護和質量控制;以及採用自動化機器人和自動導引車(AGV)來提升生產效率和靈活性。如同為傳統工廠裝上了「大腦」和「神經網絡」,使其能夠自主學習和優化。

數位轉型也使製造商能夠實現,更個人化的產品客製化,和更具響應性的供應鏈管理,滿足客戶需求並應對市場變化。以西門子(Siemens)為例,該公司導入數位孿生(Digital Twin)與 IoT 技術,將實體產線數據即時回饋至虛擬模型,實現預測性維護與流程最佳化。不僅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提升了產品品質與創新速度。智慧製造讓企業裝上「數位感測器」,即時掌握每個環節的狀態,快速調整生產策略。

行業 2:零售業

零售業是數位轉型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特別是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迫使傳統零售商必須加速轉型。成功的零售數位轉型案例,通常涉及建立強大的全渠道銷售能力,整合線上線下體驗,讓客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透過任何渠道進行購物和互動。

一些零售商利用移動應用,提供個人化推薦、會員積分管理和無接觸支付;利用數據分析了解客戶行為,優化庫存管理和供應鏈效率。這就像將傳統的實體店搬到雲端,並將線下與線上無縫地連接起來。此外,利用 AI 進行需求預測、自動化倉儲和物流優化,也顯著提升了零售企業的營運效率和客戶滿意度。

沃爾瑪(Walmart)透過升級線上購物平台、導入 AI 與 IoT 進行庫存管理,提供線上訂購、到店取貨、即時配送等多元服務,顯著提升顧客的便利性與忠誠度。這種全方位的數位連結,讓消費者體驗如同「隨時隨地都能購物」,企業則能精準掌握市場動態。

行業 3:金融業

金融服務業在數位轉型方面走在前沿,面臨著來自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的激烈競爭和客戶對便捷數位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紛紛推出移動銀行 APP、線上貸款申請平台、智能投顧服務等,提供更快速、便捷且個人化的金融服務。像將傳統銀行櫃檯,搬到客戶手機裡,客戶隨時隨地都能辦理業務。

數位轉型也使金融機構,能夠利用大數據和 AI 進行風險評估、詐欺偵測和客戶行為分析,提升業務效率和安全性。此外,區塊鏈技術也被探索用於簡化跨境支付、提高交易透明度和安全性。

高盛(Goldman Sachs)推出數位銀行平台「Marcus」,結合大數據與機器學習,優化客戶服務與產品推薦。資安與合規也同步強化,確保數位服務的安全可靠。數位金融讓客戶如同「隨身攜帶銀行」,隨時享受個人化的金融服務。 

行業 4:醫療業

醫療保健行業的數位轉型旨在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可及性和質量,改善患者體驗。這包括推廣電子健康記錄(EHR)系統,實現患者數據的數位化管理和共享;發展遠程醫療和線上問診服務,方便患者獲得醫療諮詢;利用 AI 輔助疾病診斷和藥物研發;以及使用穿戴設備和移動應用進行健康監測和管理,把醫院部分服務,延伸到患者家中和手腕上。

數位轉型也幫助醫療機構優化內部營運,透過數據分析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降低成本。例如,梅約診所(Mayo Clinic)導入遠程諮詢與 AI 診斷工具,提升醫療可及性與診斷精準度。電子病歷系統整合病患資訊,強化醫護協作,讓醫生隨身帶著病歷,即時掌握患者狀況。  

行業 5:物流業

運輸物流業的數位轉型,聚焦於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強可見性以及改善客戶體驗。這包括利用物聯網和 GPS 技術,實現貨物和車輛的實時跟踪和管理;利用大數據和 AI 優化運輸路線和倉儲布局;利用自動化設備提高倉庫作業效率;建立數位化平台提供便捷的線上預訂、支付和狀態查詢服務。

數位轉型也使物流企業,能提供個性化的配送選項和增值服務,從而提升競爭力。像是 DHL 運用 AI 分析全球運輸數據,優化配送路線並提升客戶服務。自動化讓物流變智慧快遞,即時調整運輸策略,降低成本並縮短時效。

行業 6:媒體與娛樂業

媒體與娛樂業的數位轉型極具顛覆性,從實體媒體轉向數位內容消費,從傳統廣播電視轉向串流媒體服務。企業利用數位技術來創作、分發和變現內容,並與受眾建立更緊密的互動。這包括開發高品質的串流媒體平台、利用數據分析理解用戶偏好並提供個性化推薦、透過社交媒體和互動平台增強用戶參與度。

Netflix 透過數據驅動的內容策略,顛覆傳統電視行業。數位轉型也使內容創作者,能夠直接觸達受眾,透過多種數位渠道,實現收入來源的多樣化。 

行業 7:教育業

教育業的數位轉型以線上學習平台、AI 推薦與個人化學習為主。Coursera 利用雲端技術,讓全球學習者隨時取得課程資源,藉由 AI 分析學習行為,提供個人化課程建議。線上教室打破了時空限制,擴大教育影響力。

知名企業的轉型經驗借鏡

這些企業的共通成功因素,包括:高層支持、數位願景明確、持續投資創新、數據驅動決策與以顧客為中心。企業可以從中學習,規劃自身的轉型策略,並根據產業特性靈活調整。

  • 微軟(Microsoft):從傳統軟體銷售轉型為雲端服務與 AI 平台供應商,透過 Azure 雲端與Office 365 等產品,帶動營收結構與商業模式的革新。微軟的轉型關鍵在於高層領導力、持續創新與開放的生態系統。
  • Adobe由 B2B 授權模式轉型為雲端訂閱服務(Adobe Creative Cloud),不僅提升了用戶的黏著度,也開創了穩定且可預期的收入來源。Adobe 持續投資AI與數據分析,強化產品的競爭力。
  • Nike在數位轉型中強調了客戶體驗的提升,透過數位平台和社交媒體與消費者建立更緊密的聯繫。Nike 數位化策略不僅提升品牌忠誠度,還促進銷售的增長。他們積極發展數位行銷與電商平台,推出 Nike App 與 AR 試鞋,提升客戶互動與數據洞察能力。Nike 也運用 AI 優化庫存與供應鏈,實現全渠道的整合。
  • GE(通用電氣):導入工業物聯網(IIoT)與 3D 列印,優化產品設計與生產流程。GE 用數據分析與 AI,提升產品的可靠性與創新速度。
  • IKEAIKEA 的數位轉型,強調顧客體驗與數據應用。投資 AR 技術與電商平台,讓消費者可在家中預覽家具擺設效果。並結合 AI 客服提升購物體驗。
  • DHL以 AI 和自動化技術,優化物流網絡,提升配送效率與客戶服務,藉由數據分析持續優化運輸路徑。
  • 沃爾瑪(Walmart): 沃爾瑪利用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技術,實現了供應鏈的數位化管理,顯著提高庫存周轉率和客戶滿意度。透過數據驅動決策,沃爾瑪夠更快地響應市場需求,保持競爭優勢。
  • 亞馬遜(Amazon):亞馬遜的數位轉型成功,在於其強大數據分析能力和客戶導向的商業模式。亞馬遜利用數據分析來預測消費者需求,創造個性化購物體驗,使其在電子商務領域中保持領先地位。

(圖片來源:Photo by ZHENYU LUO on Unsplash

數位轉型解惑時間!常見問題一次解答

在企業推進數位轉型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疑問和困惑。這些問題涉及轉型的必要性、投資回報、領導責任、適用範圍以及具體技術選擇等。針對這些常見問題進行解答,能夠幫助企業釐清概念、消除疑慮,並更自信地邁出轉型步伐。

數位轉型:現在不轉行不行?

在當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下,企業推動數位轉型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決定未來能否生存和發展的「必答題」。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新興的數位原生企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顛覆傳統行業。客戶的行為和期望也在不斷變化,他們尋求更便捷、個人化、無縫的數位體驗。如果企業固守傳統模式,將很難滿足客戶需求,也難以與敏捷的競爭對手抗衡。

數位轉型是企業保持競爭力、提升效率、開闢新增長點的策略要務。忽略數位轉型,企業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來源)。因此,無論企業規模大小、所處行業如何,推動數位轉型,是確保長期穩健發展的必要措施。

如何評估數位轉型的投資效益?

衡量數位轉型的投資回報率(ROI),是複雜但關鍵的任務。ROI 計算方法因轉型的具體目標和項目而異,但通常涉及量化轉型帶來的收益(營收增長、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與投入的成本(技術採購、人員培訓、流程改造)之間的關係。

「收益」可能包括直接的財務收益,也包括間接的策略收益,如客戶滿意度提升、品牌形象改善、市場份額增加等。「成本」則涵蓋前期的投資和持續的運營成本。企業需要建立清晰的衡量指標(KPI),在轉型前後及實施過程中持續追蹤數據,以便客觀評估投資的成效。理解並量化 ROI,有助於企業證明轉型投資的合理性,並根據回報情況調整轉型策略。

誰應負責企業的數位轉型?

數位轉型需要來自企業高層的領導,尤其應由 CEO 或董事會層級牽頭推動。儘管技術部門在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數位轉型涉及企業的核心業務、組織文化和策略方向,因此需要具備全局觀和決策權的領導者來驅動。首席數位官(CDO)或首席資訊長(CIO),可以在執行層面發揮關鍵作用,負責具體的技術實施和跨部門協調。

然而,成功的轉型,需要所有部門負責人的積極參與和協作(來源)。最終,成功的數位轉型,是全體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但高層領導的願景和承諾,是啟動和維持轉型動力的先決條件。

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如何轉型?

中小企業(SMEs)推動數位轉型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雖然中小企業可能面臨資源有限、人才不足等挑戰。但數位技術,也提供前所未有機遇,能以更低成本,獲得過去大企業才能享有工具和能力。像是雲端服務、SaaS 應用程式、開源軟體等,都可幫助中小企業快速提升數位化水平(來源)。

中小企業可以從規模較小的項目開始。例如,優化客戶關係管理、建立線上銷售渠道、導入雲端協作工具等,逐步積累經驗和信心。尋求政府或行業協會的支持,與技術供應商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也是中小企業克服挑戰、成功推進數位轉型的有效途徑。

從何處開始導入技術

數位轉型應優先導入哪些技術,取決於企業具體的業務目標、行業特性和現有基礎。然而,一些基礎性和使能性的技術往往是優先考量的對象。雲端技術通常被視為數位轉型的基石,它為其他數位應用的部署提供了彈性和可擴展的基礎設施。

數據分析工具對於實現數據驅動決策至關重要,使企業能夠了解客戶、優化營運。好比最準行銷提供與客戶互動相關的技術,如 CRM 系統、線上客服平台、社交媒體工具等,也是許多企業優先導入的。改善客戶體驗,是數位轉型的重要目標。

數位轉型的未來:共同迎接智慧商業新時代

數位轉型正在深刻地改變各行各業,為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本文全面解析數位轉型的內涵、驅動因素、實施路徑以及潛在價值。無論企業規模大小、所處行業,積極擁抱數位化,利用數位技術提升效率、優化體驗、創新模式,都將是邁向成功的關鍵一步。

在轉型的浪潮中,企業也必須清晰認識到,技術僅僅是工具,成功關鍵在於明確的數位轉型策略,以及積極擁抱變革的組織文化。切勿將數位轉型,視為一次性的技術升級,而應將其視為一個持續優化和創新的過程。

若你也認同數位化,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數位轉型,企業可以更好地服務客戶,更高效地運營業務,並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最準行銷致力於為企業提供,領先的數位化解決方案,幫助企業經營者實現事業升級,共同構建一個更加智能、高效和可持續的商業未來。加入最準行銷數位轉型方案,讓我們引領你的企業,走向智慧化的新時代!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 What i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參考資料 2:Unleashing value from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aths and pitfalls

參考資料 3:Digitization

參考資料 4:Why Do Companies Nee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參考資料 5:The Ministry of Digital Affairs Continues to Strengthen Digital Resilience and Innovation, Establishing a Trusted Digital Economy Highway Network

參考資料 6:Haque, S., & Islam, M. A. (2025). A SYSTEMATIC REVIEW OF BUSINESS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USING AI, MACHIN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 AIM INTERNATIONAL JOURNAL. https://doi.org/10.70937/itej.v2i01.56

參考資料 7:AI in ERP: The Next Wave of Intelligent ERP Systems

參考資料 8: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Not About Technology

參考資料 9:Leadership’s Digital Transformation參考資料 10: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Finance

數位轉型實戰:以 5 大策略、5 步驟展開行動,擺脫企業營運困境 閱讀全文 »

用體驗行銷搶佔商機:掌握 5 大構面,創造身臨其境且令人難忘的互動。

市場不斷改變,消費者行為也在演變。想要讓你的品牌,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並與消費者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嗎?體驗行銷(Experiential Marketing)正是實現此一目標的強大工具。它跳脫了傳統行銷的單向溝通模式,轉而強調雙向互動與沉浸式參與。

自 Holbrook 與 Hirschman 於 1982 年提出「體驗消費」概念以來,學術界對消費者體驗的研究不斷深化。Bernd Schmitt 於 1999 年提出的「體驗行銷」理論,更是系統性地將體驗置於行銷的核心位置,主張企業應關注消費者,在感官、情感、思考、行動和關聯等多個維度的體驗(來源)。

缺乏情感與互動的行銷,難以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印記。體驗行銷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路徑,它不只是推銷產品,更是創造一段難忘的經歷。透過沉浸式的互動與多感官的刺激,體驗行銷能夠有效觸動消費者內心,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與品牌認同。根據學術研究,體驗不僅影響消費者的判斷和態度,還能提升品牌記憶,因為生動具體的資訊更容易被記住(來源)。成功的體驗能刺激正面的口碑傳播,並顯著提升消費者的忠誠度與購買意願。

我們將為你解析體驗行銷的核心精髓,從其獨特優勢、規劃執行方法到實務案例,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指南,來克服傳統行銷困境,快速掌握體驗行銷這項強大的工具,打造出引人入勝的品牌體驗行銷。

探索體驗行銷:定義、特色與策略地位

剖析體驗行銷:核心概念、特性與應用範圍

體驗行銷的名稱與起源探索

體驗行銷源於學術界對消費者行為中,感性與感官元素的重視。最早可追溯至 80 年代,Holbrook 與 Hirschman 提出的「體驗消費」,強調消費過程中情感、幻想與樂趣的角色。其現代理論基礎由 Bernd Schmitt 提出,主張行銷應從產品功能轉向消費者體驗。Pine 與 Gilmore 也倡導「體驗經濟」,強調企業應透過創造難忘體驗來增加價值與差異化。體驗行銷緊密結合這些理論,廣泛應用於品牌管理、零售、旅遊、活動等多元產業。

掌握體驗行銷的核心特色

體驗行銷的核心特色,在於多感官刺激(視、聽、嗅、味、觸)、情感共鳴、主動參與、個人化以及可衡量成效。它將購買行為,從單純的功能考量,轉變為綜合感官與內在感受的體驗,透過沉浸式互動,讓消費者主動參與,並能量身定制內容。高度參與、即時數據與社群擴散,也使其成效更易於追蹤優化。

體驗行銷 vs. 傳統行銷

與傳統行銷最大的不同,在於其核心理念從單向傳播,轉為雙向互動,強調消費者主動參與、多感官體驗與情感連結,藉此建立深刻的品牌記憶與忠誠度。

體驗行銷:品牌成功的秘密武器

提升品牌力

體驗行銷為品牌帶來顯著效益,包括建立更強大的品牌故事與情感連結、激發顧客高度參與和互動、在顧客心中留下深刻品牌印象、有效擴散正面口碑與推薦,以及培養品牌死忠顧客群。

創造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體驗透過多感官參與、大規模互動與數位科技等,營造強烈的記憶與情感連結,有效提升訊息傳遞深度、促進分享與話題擴散,放大品牌影響力,並助消費者建立長期歸屬感。

市場競爭中的差異化戰略

在高度競爭與注意力稀缺的市場中,體驗行銷是品牌差異化的關鍵利器。它能提升品牌能見度、促進消費者參與、產生口碑,並透過數據收集優化決策。全球體驗行銷投資持續成長,數位科技更推動新型態體驗行銷,使其成為主流競爭策略。

每一次品牌接觸都創造價值

妥善設計的品牌互動,無論線上線下,都能成為提升品牌形象、口碑及黏著度的重要契機。升級的體驗行銷鼓勵用戶產出 UGC 並分享,累積品牌資產。優秀品牌會善用即時數據調整活動並搭配社群擴散,讓每次參與都能為品牌「加分」,並長期影響形象與業績。

(圖片來源:Photo by Trung Do Bao on Unsplash

構築引人入勝的體驗:從五感觸動到五大構面

深度解析 Schmitt 體驗行銷策略模組(SEMs) 

1. 感官層面的刺激與連結 

感官(Sense)強調刺激消費者五感(視、聽、嗅、味、觸),以創造美學愉悅與品牌辨識。體驗行銷策略包含產品外觀、空間氛圍、音樂、香氛、觸感等,如 Starbucks 咖啡香、Tiffany 禮盒色彩等都是典型應用。

2. 情感層面的共鳴與呼應 

情感(Feel)旨在營造情緒共鳴,透過故事或情境,激發喜悅、懷舊、溫暖等正向情緒。情感體驗行銷常見手法如動人廣告、溫馨店內佈置、促進共感的服務,最終建立品牌與消費者間的情感連結。

3. 思考層面的啟發與引導

思考(Think)目標是引發消費者智性參與,讓其在互動中進行創意發想、問題解決或探索。例如品牌透過謎題、挑戰或設計比賽,喚起好奇心與參與度,促進品牌情感差異化。

4. 行動層面的促發與參與

行動(Act)著重影響消費者的行為與生活方式。品牌鼓勵親身體驗,如試用、參加挑戰、實地參訪,不僅創造記憶,更促進購買與行動改變。

5. 關聯層面的建立與深化

關聯(Relate)能擴展至社群與文化層面,建立消費者與品牌、社群、文化的深層連結。例如品牌社群經營、公益活動、粉絲俱樂部等,強化歸屬感與集體認同感。

核心構面(Schmitt SEMs)主要效益說明應用案例
感官(Sense)多感官刺激與沉浸式體驗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刺激,提升品牌辨識與美學愉悅感。Apple Store 的極簡空間設計、Cadbury 品嚐活動、Tiffany 藍色禮盒色彩,均為感官刺激的成功應用。
情感 (Feel)情感連結與品牌共鳴透過故事、情境營造情緒共鳴,激發喜悅、溫暖等正向情緒,強化消費者與品牌的情感關係。Heineken 海尼根「Open Your World」行銷活動。
思考 (Think)啟發創意與智性參與利用謎題、挑戰、設計比賽等方式,促使消費者思考與參與,提升品牌差異化。Nike「House of Go」互動體驗、Gentle Monster 的創意互動裝置。
行動 (Act)促使行為改變與參與鼓勵消費者親身體驗產品或服務,如試用、挑戰、實地參訪,促進購買決策。Airbnb 提供入住體驗活動、Nike 試穿與運動挑戰、Lululemon 瑜珈活動。
關聯 (Relate)社群建立與文化認同建立品牌與消費者、社群及文化的深層連結,強化歸屬感與忠誠度。Patagonia「Worn Wear」修繕活動、IKEA 睡眠派對。

五感行銷的魔法:設計觸動人心的體驗

五感行銷的定義與影響力

五感行銷(Sensory Marketing)透過刺激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感,使消費者產生強烈情緒與品牌記憶,並促進購買(來源)。透過五感交互作的體驗行銷,能擴大品牌識別與忠誠度,當多感官同時被激發時,情感共鳴與持久記憶大幅提升。

五感元素的實用設計與評估技巧  

  • 視覺:品牌色彩、空間佈局、產品設計,需考慮情緒激發與品牌一致性。  
  • 聽覺:音樂、音效營造氛圍(如「登登」(Tudum)音效聯想 Netflix)。  
  • 嗅覺:獨特香氛刺激記憶區塊,促進再訪與推薦。  
  • 味覺:食品、飲品類可結合試吃,非食品品牌可用聯想營造味覺印象。  
  • 觸覺:產品材質、包裝設計影響安全感與品質判斷。 

設計時應重視文化差異、偏好與主觀情緒,並透過行為觀察、問卷等方法驗證成效。

提升顧客體驗:塑造卓越體驗 5 大細節

1. 體驗行銷流程的精心規劃 (Design)

體驗行銷流程設計需完整規劃消費者旅程,從預體驗、主體驗到延展體驗,確保各階段順暢連貫,實踐品牌價值。

2. 最佳化顧客與品牌間的互動 (Interaction)

強化雙向互動,激發參與感與自主性(如自選體驗),有助於情感深化。

3. 提供即時有力的顧客支援 (Support)

體驗行銷提供現場即時解惑、專業導覽與熱情接待,提升顧客滿意度與信任感。

4. 確保產品或服務本身的卓越 (Product or Service)

卓越的產品與服務品質是成功體驗行銷的核心基礎,優質本體體驗才能讓外部行銷發揮加乘效果。

5. 傳遞超越預期的顧客感知價值 (Value)

透過個人化體驗行銷、超值感受或深度情感共鳴,讓顧客感受超出預期的感知價值,形成口碑並強化品牌形象。

(圖片來源:Photo by 炫铭 on Unsplash

成功體驗行銷的要素剖析

打造成功體驗行銷活動的要素

活動一定要像你的品牌!

優秀的體驗行銷活動須高度契合品牌定位與價值主張。活動設計應緊扣品牌標誌、故事與文化,確保消費者能強烈感知品牌個性。當品牌形象貫穿體驗細節時,消費者更容易產生強烈的品牌記憶與認同感。

設計好玩的、驚喜的互動內容

成功的體驗行銷具備新穎性與參與感。透過巧妙設計的互動、沉浸式空間或創新科技(如 AR、VR、現場打卡等),引發消費者情緒共鳴與分享慾望。驚喜的創意內容能轉化為社群口碑,擴散品牌影響。

追蹤數據,證明活動有效

需建立有效的成效衡量機制。明確設定體驗行銷的活動目標,包括參與人次、互動深度、社群曝光、品牌認知度等關鍵指標,並善用數據工具持續監控優化。量化 ROI 與質性回饋的收集,有助於持續改善體驗行銷策略。

體驗行銷方案的六大執行步驟

1. 設定明確目標與描繪客群輪廓

明確活動目標與客群輪廓是首要步驟。界定體驗行銷目的與預期成效後,鎖定核心客群,並描繪其年齡、興趣等面向,以設計具吸引力的互動內容,確保溝通精準觸達。

2. 選擇體驗核心元素(感官設計)

活動規劃需選擇與整合核心體驗元素,包括五感設計、數位互動、實體裝置、服務與故事行銷(來源)。建議以 Schmitt SEMs 五大構面(感官、情感、思考、行動、關聯)為架構,使體驗行銷具深度與個性化。

3. 執行細節的周全規劃

將活動細分為前期宣傳、現場體驗、活動後續三大階段。每階段設定明確執行重點與細節(如宣傳內容、動線、人員訓練、後續關懷),確保體驗行銷流暢連貫。

4. 在對的地方開始宣傳與執行

選擇合適的管道,並啟動執行。體驗行銷推廣,可綜合線上線下資源,運用網頁、社群、郵件、KOL 等線上工具,搭配地推、展演、快閃等實體曝光,發揮多元觸點,達到媒體、通路、社群三位一體效果。

5. 活動進行中,邊看邊改

執行過程中,需即時監控與調整。建立即時反饋機制,追蹤顧客訪談、活動數據(人數、互動)並隨時修正細節,確保突發狀況有效處理,提升體驗行銷流暢度。

6. 成效數據分析與持續改進

活動結束後,進行數據分析與成效評估。回收事前設定的 KPI 數據,進行比較與分析,並依據參與者回饋修正後續行銷,持續優化策略。最準行銷採用最新 AI 成效追蹤工具,能夠掌握完整體驗行銷活動的完整客戶旅程,持續進行專案的優化改善。

體驗行銷的多樣化應用策略

線下活動,讓顧客親身感受

實體場域與線下體驗行銷策略,如快閃店、活動、展覽,是推動深度體驗的重要場域。透過空間、產品、現場互動,全方位刺激感官情感,適用於加強認知、拉近距離、創造話題。

用AR/VR,玩轉線上體驗

數位科技與虛擬實境策略,結合 AR/VR、線上遊戲等,讓消費者線上沉浸互動,突破時空限制,提升年輕族群參與,並收集行為數據,進行精準體驗行銷。

在社群上,跟粉絲玩在一起

社群互動與線上策略,包括經營品牌社群、舉辦線上活動、話題挑戰、KOL 協作等,擴大參與促口碑分享,藉同溫層擴散及 UGC 累積長尾效應。

給你的 VIP,最獨特的體驗

個人化連結與關係維護策略。根據會員數據,進行一對一溝通、專屬活動、生日驚喜、VIP 體驗,讓消費者藉由體驗行銷,感受到特別與增強情感黏著。

貫穿顧客生命週期的體驗旅程

貫穿顧客生命週期的長期策略。不限單一活動,將「體驗」融入客戶旅程各階段(預熱、試用、購買、售後、再互動),持續在不同接觸點加值,使品牌形象常態融入消費者生活。

體驗行銷怎麼做?看這些例子!

這些行銷案例超成功!

用 AR 科技創造驚喜!

利用 AR 技術融合體驗行銷,品牌能在消費者的真實環境中疊加虛擬元素,創造獨特且互動性強的體驗。例如,宜家(IKEA)推出的 AR 應用讓消費者能在家中虛擬擺放家具,提升購買信心與參與感。此類應用不僅增加了品牌與消費者的接觸點,讓顧客主動探索參與,加深印象與社群曝光,也強化了消費者的體驗感受與品牌好感度。

成功的實體活動設計

實體活動是絕佳體驗行銷場域,如精品品牌透過快閃店、限定主題活動,設置拍照、互動遊戲、專人導覽、贈禮,吸引顧客聚集並創造話題。比方,Chanel 於上海的「Coco Café」,顧客在品嚐飲品、改造美甲、拍攝分享中直接與品牌互動。現場體驗與記憶點成功擴散社群,吸引免費曝光。

知名品牌是怎麼做體驗行銷的?

知名企業擅長運用體驗行銷,創造話題與吸引力。如Airbnb 與電影公司合作推出「Home Alone」體驗行銷活動,讓粉絲能在著名電影《小鬼當家》出現房子裡度過一晚;Netflix 和 Luke’s Diner 將熱門影集《吉爾莫女孩》主角們聚會場所,挑選一日在 200 多家店重現,吸引大批人們造訪。這些體驗行銷案例顯示,品牌善用娛樂 IP 與大眾情懷,引發粉絲參與、口碑分享與媒體報導。

其他產業的成功案例

餐飲業可設計主廚體驗、DIY 課程等;高科技業以新品發表、互動體驗館、現場挑戰等;旅遊業結合 AR 導覽、個人化路線與打卡,將服務遊戲化、情境化。最準行銷也經手過不同類型體驗行銷專案,在各行各業具有廣泛的應用與巨大潛力。

(圖片來源:Photo by Jason Leung on Unsplash

執行的挑戰與解決之道

執行體驗行銷,可能遇到困難

較高初期投資與後續維護成本

體驗行銷需投入較多資源於空間、互動裝置、人員培訓,短期成本高於傳統廣告。

體驗活動短暫性與瞬間特點

許多體驗行銷活動屬快閃性質,若無社群串聯或再行銷,影響力可能快速消退。

體驗效益衡量與量化挑戰

實體與情感體驗成效難以單一 KPI 衡量,須搭配質性與量化多元指標(如參與度、情感反應、品牌提及數)。

活動現場或互動不可控變數

如天氣不佳、設備故障或顧客反應未達預期,都可能影響體驗行銷成效。

難以快速複製或擴大

因在地化、現場感與人力參與,部分創意體驗行銷,難以規模化或跨區推廣。

克服體驗行銷挑戰的有效應對策略

體驗行銷可透過小型試點,逐步推進大型活動,結合線上直播、社群經營延續話題,降低影響遞減。導入即時數據與深度訪談,建立循環優化。強化方案備援與反應 SOP,應對現場變數(來源)。透過體驗行銷模組化設計與流程優化,提升活動可複製性與規模效益。同時,善用數位化延展,降低成本,並建立多元評估工具,結合質性與量化指標。

體驗行銷趨勢:打造連結,迎向未來

搭起品牌與顧客的心橋

體驗行銷強調以顧客為中心,串連品牌與消費者在認知、情感、社群層面的互動,讓品牌跳脫單純產品導向,轉型為與人有溫度、有連結的生活夥伴。當傳統媒體影響力漸弱、數位雜訊高漲,體驗行銷提供的是「唯一且難忘」的現場情感移轉,使顧客更加願意主動參與品牌生命週期、成為「共創者」而非「收訊人」。

體驗行銷的未來發展方向與創新趨勢

未來體驗行銷的發展趨勢,集中在數位科技整合、沉浸式體驗場景創新、深度個人化與品牌社會責任融合。企業必須善用 AR/VR、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等新興數位工具,打造線上線下融合(OMO)的全通路體驗行銷,讓消費者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互動與參與。

隨著消費者對永續、包容、多元價值的重視提升,品牌可將永續發展、社會參與與公益元素融入體驗設計,增強情感共鳴與社會影響力。

同時,採用數據驅動分析,快速抓取潛力客群行為跡象,並根據大數據與個人化推薦系統,持續優化體驗行銷內容。

品牌需持續培養創新能力、跨界合作與社群經營,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打造具有前瞻性、靈活度與持續優化循環的行銷組織,才能在未來市場保持競爭優勢,引領消費趨勢。

體驗行銷 FAQ:解析實務關鍵與核心挑戰

1.     體驗行銷的本質是什麼?有哪些關鍵特點與實施原則?

體驗行銷是一種以顧客為核心的策略,結合感官、情感、思考、行動與關聯等多維度設計,創造深刻參與和價值感受。它強調消費者主動參與品牌活動與互動,強化情感連結與忠誠度,與傳統單向宣傳不同。

實施原則在於設計多感官刺激的場域與活動,讓消費者體驗品牌理念與產品價值。透過現場活動、數位互動、試用、故事敘述、社群參與等方式,驅動積極參與,促成口碑與提升消費意願,帶來長期忠誠與市場區隔優勢。

2.     體驗行銷與傳統行銷的差異是什麼?選擇體驗行銷有何優勢?

體驗行銷與傳統行銷主要差異在於溝通與參與手法。傳統行銷強調產品功能、價格、促銷,以單向廣告為主,消費者被動接收。體驗行銷聚焦顧客感受與互動,提供實體或數位體驗,藉故事、多感官元素,促進主動參與、互動與情感連結。

這讓消費者成為品牌故事的「共創者」,大幅提升認同感與忠誠度。此外,體驗行銷更容易在社群產生自發口碑,延伸影響力,有效區隔競爭並提升品牌長期價值。

3.     如何規劃一場成功的體驗行銷活動?必須考慮哪些要素?

規劃成功的體驗行銷活動,須考慮明確目標、精準客群、五感體驗元素、活動內容設計、現場執行與效果評估。首先設定具體目標(如提升知名度、促進試用)。接著描繪客群需求與行為,設計具吸引力的內容。

體驗行銷設計,充分運用多感官刺激、沉浸式場域、故事行銷、數位互動,並貼近品牌形象。現場執行關注動線、節奏、人員訓練、即時反饋。活動後利用數據、問卷、社群分析評估成效,驅動優化。

4.     執行會遇到哪些主要挑戰?實務上應如何應對?

執行體驗行銷常見挑戰包括:初期投資與維護成本高、活動短暫性、成效衡量困難、現場不可控變數、難以快速複製擴大。

應對策略有:小型試點、預算評估、結合線上延續活動影響(如直播、社群)、導入即時數據與深度訪談,進行成效評估與優化,強化現場應變機制與備援方案。透過模組化與流程優化,提升可複製性與規模效益,並建立多元評估工具,結合質化與量化指標。

5.   如何有效衡量體驗行銷活動的成效?

衡量體驗行銷活動成效需多維度指標並用,包括參與人數(foot traffic)、參與度(engagement)、品牌認知度提升、銷售數據和社群媒體互動分析(如分享、評論和轉發)。

此外,品牌淨推薦值(NPS)與質性消費者回饋也是判斷消費者情感連結的重要參數。成功的體驗行銷會設定明確的目標(如增加品牌曝光 20%、提高活動參與率30%),並透過數據分析軟體實時追蹤調整策略,確保投資產生最大回報(來源)。

以顧客中心思維,用體驗行銷構築品牌堅實基礎 

在快速變遷的數位化時代,行銷工具層出不窮,但核心始終是如何有效觸達,並影響消費者。體驗行銷是應對當前市場挑戰的關鍵策略之一。它將品牌與顧客的互動提升到情感和體驗層面,而非僅止於功能或價格。

成功運用體驗行銷的最大好處,在於能夠在消費者心中,建立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品牌形象,並將一次性購買者,轉化為長期的品牌社群成員。這對於建立品牌韌性,與實現可持續增長至關重要,是驅動品牌邁向成功的關鍵動能。

在市場變革加速的今天,傳統行銷手法正逐漸失效,你需要更具前瞻性與實效性的策略,來確保品牌持續成長。投資於高品質的顧客體驗行銷,意味著投資於更強大的品牌認同,更高的顧客終誠度,以及更持久的市場競爭力。最準行銷的專業團隊,深入研究最新體驗行銷趨勢與技術,能為你提供從策略諮詢、創意發想到落地執行的全方位服務,助你的品牌在激烈競爭中領跑。請立即預約最準行銷免費諮詢,發掘體驗行銷為品牌帶來的無限增長潛力!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Engagement marketing

參考資料 2:Brakus, J. J., Schmitt, B. H., & Zarantonello, L. (2009). Brand Experience: What is It? How is it Measured? Does it Affect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ing, 73(3), 52-68. https://doi.org/10.1509/jmkg.73.3.052

參考資料 3:Baral, Ankit and Pandey, Asutosh and Ariyaputhiri, Sadanandam,

Experiential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Action: Case Studies Through Schmitt’s Sem Modules (February 20, 2025).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5159749

參考資料 4:Sensory Marketing: Straight to the Emotions

參考資料 5:Bernd Schmitt Ph.D. (2010). Experiential Marketing: A New Framework for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s. Design Management Review 10(2):10 – 16.

https://doi.org/10.1111/j.1948-7169.1999.tb00247.x

參考資料 6:Interaction Design Foundation – IxDF. (2016, June 5). What is Customer Experience Design?. Interaction Design Foundation – IxDF. https://www.interaction-design.org/literature/topics/customer-experience參考資料 7:12 ways to measure experiential marketing ROI

用體驗行銷搶佔商機:掌握 5 大構面,創造身臨其境且令人難忘的互動。 閱讀全文 »

CTA(Call To Action)就是提高轉換率的關鍵|五大重點全解析!

CTA 雖然常見於網路行銷的”術語”中,但其實早就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透過設計、位置、文字與顏色等方面的視覺引導,讓我們不知不覺中做出反應,這就是 CTA 厲害的地方,一個好的 CTA 不需要過多的言語、文字,就能指引我們身為使用者的種種行為。 而在網路行銷中,我們也希望消費者能完全無感覺的,就去按下那顆 CTA 按鈕,讓他越省力、不猶豫,就越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如:至少加入購物車)

SEO 文章通常也會放 CTA 來引導進入官網的人,做出下一步行動,如果你也想做出下一步行動,讓自己官網的 SEO 更好,歡迎聯繫最準行銷!

CTA 是什麼意思?

CTA定義

CTA 的英文全名是 Call To Action,中文我們通常稱為「行動呼籲」,意思就是「叫」你去做某事,叫的好,就會動起來(Action),只要動起來,目的就越容易達成。 就像排隊的動線規劃,規劃的好排隊自然不會亂,也不需要店員盯著。 網路行銷中的 CTA 通常是一顆按鈕,希望你加入購物車、購買、留下資料等。 用命令的口氣叫某人端茶來給我喝,也是一種 CTA(但別做,很不禮貌)。

CTA的目的

既然排隊有動線,網站上自然也有,消費者看了你的廣告進入網站後,透過文字的安排,適時的插入幾個 CTA 按鈕「查看服務」,來解決他不知道從何看起的困擾,就能以更快的時間幫助他了解你的服務。 廣告中的 CTA,目的就是希望你前往網站。 購物頁面則就是希望你加入購物車,更希望你購買。 越重要的 CTA 通常會越顯眼,好像你不按 這顆 CTA 按鈕都有點不好意思這樣。

生活中早就處處可見

「按讚+訂閱+小鈴鐺」

Youtuber 最愛講的這句話,也是一種 CTA,對內容經營的創作者來說,訂閱是他最重要的事情,其次是留言、分享,在各種影片中你都會聽到這樣的訊息,包括叫你收藏的也是 CTA,你可能會想說喜歡就會按了,何必讓他告訴你? 但這就是一種 CTA 引導,為的就是讓放鬆的大腦記住這件事,達到「好吧,我按看看」的效果,畢竟你也可能會想說,我很喜歡,但我看完再按訂閱吧,然後就忘了。

輸入資料”免費立即領取”

「加個會員吧,有折扣」,也是一種 CTA,包括我們常常會在網路上加入的會員也是非常常見的 CTA,你也會發現這些 CTA 通常就是做成按鈕式,而且加入會員的流程也越來越簡單,目的就是讓你越省力,越願意去做,甚至不用想要按那裡,都放好在最清楚的位置了,為了讓你更願意加入,還會放個小禮物,然後 CTA 不寫加入會員,而是用立即領取來讓你更願意按下那顆 加入會員的 CTA 按鈕。

現在買2送1,要不要多帶一件

買衣服、超商結帳時,我們也很常聽到「多帶一件吧」的 CTA,在幾乎只有3秒的時間內,我們就會下決定,保持著有問有機會、無意識的下決定,正好就是 CTA 最常見的功能。 所以像這種 CTA 一直都存在我們生活之中,在現實中可以用說的,在網路中你只能用看的,所以網路世界的 CTA 在視覺呈現上就顯得更為重要。

想做 SEO 嗎? 試試看業界唯一「有流量,才收費的」最準行銷吧。

網站 CTA 常見的三大目的

目的類型常見文案例子主要目標出現場景
促使購買.立即購買
.搶購中
.我要結帳
提升轉換率、提升 ROAS電商網站
銷售頁
獲取名單.免費領取
.索取範本
.加入會員
收集 email、會員名單課程頁
免費教學
EDM 訂閱
建立信任.了解更多
.查看案例
.認識我們
延長停留時間、導流其他內容官網介紹
部落格
案例頁

CTA常見目的1. 促使購買

電商網站中最常見的 CTA 目的,幾乎都是希望你購買或是加入購物車,斗大的紅色「立即購買」就是無意中給大腦提醒,「嘿,該買囉,還在等什麼」,好的 CTA 可以更容易讓消費者剁手購買,不只增加營收,也能增加購買轉換率,讓廣告 ROAS 的效果更佳。 除了立即購買外,也常見如瘋搶中、我要購買…等更為刺激心理的文案,期望來達到更佳的 CTA 效果。

CTA常見目的2. 獲得名單

另一種 CTA 目的則是希望獲取名單,如:加入會員、留下E-mail等,通常出現於販售網路課程、實體課程中。 尤其近年自媒體當道,我們常聽到的流量變現,基本上都會需要獲取名單,而非單純的買賣購物就沒事。 因為課程通常較貴、較需要信任感,CTA 就會以加入就給乾貨的形式呈現,或是給你美好的未來想像「YES,我要領取成功表單」,來促使你留下資料,以利後續的 EDM 行銷。

CTA常見目的3. 信任建立

在網站中的 CTA 目的通常是想讓你了解更多,避免在網站中迷路,CTA 會以案例詳情、更多服務、我們的專業團隊…等來呈現,並適時的將這些 CTA 安排在網站的各個角落,既不打擾你觀看,又能吸引你的目光。 就連在 EDM 行銷中,也必須置入 CTA 按鈕,希望看完 E-mail  信的你做出行動,如:點入網站、限時搶購、先領這張專屬優惠券。

有效 CTA 的五大重點

CTA 重點1. 文案

文案是 CTA 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這裡的文案還包括了 CTA 按鈕上的文案,像是「立即領取」→「限時領取」,就是常見的 CTA 按鈕文案變化,透過文字的引導,更能夠激發使用者做出行動點下 CTA。 帶有一點急迫性、暗示性鼓勵的 CTA 文字,通常更能影響使用者點擊 CTA 的意願。 什麼是使用者要的?哪些文字他有感?能回答這兩個問題,就能設計出最符合使用者的文案。

CTA 重點2. 尺寸

設計 CTA 按鈕時,通常會讓 CTA 按鈕比一般的文字更大一點點,主要目的是引導消費者視覺,因為我們看東西本能的就會往更大、更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東西看過去。 所以會建議 CTA 的尺寸與內文要做出差異,「大的夠明顯,且不會過度放大」是設計的關鍵,CTA 以引導為主,而不是干擾視覺,CTA 尺寸不對(過大或太小)導致看得不舒服,點擊 CTA 的意願就會降低。

CTA 重點3. 顏色

你有發現為什麼很多 CTA 按鈕都是亮紅黃色的嗎? 吸睛是首要目的,如果可以搭配企業色彩,同時做出跳色也不錯,因為重點就在於 CTA 要與其他內容做出差異,CTA 要看起來像一顆閃閃發光的按鈕,我不按下去對不起它的這種感覺。 至於什麼顏色最好,其實沒有一定,要做 A/B 測試才知道。

CTA 重點4. 位置

一般官網來說,通常開頭會有一個 CTA,結尾也會有一個 CTA,旁邊或內文多少也都會帶一點,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你在任何時候,都能找到令你有感的 CTA,然後按下去。 有些人點進網頁後就直接按開頭的 CTA,而有的則是看完文章才按,如果沒有在結尾置入CTA,他可能就返回上一頁了。  把 CTA 放在關鍵位置,可以提升點擊 CTA 的機率,也能達到在任何時候都能以 CTA 引導使用者下一步去哪裡的目的。

CTA 重點5. 少即是多

雖然 CTA 如此重要,但卻也不是越多越好,例如 EDM 的結尾CTA,通常一到兩個就足夠,而不是放上五個 CTA 連結去期待他按下其中一個,選擇越多,使用者反而更可能放棄,因為這不是引導,這是讓使用者自己做選擇,而”不要”也是一種選擇。 設計 CTA 時要避免過多選擇造成的混亂,我們不逼迫他選擇,讓他沒得選,反而才是更好的辦法。

最準行銷的內部 SEO 文章規範,CTA 安排上也是遵循這幾個法則,文章中插入三至五個 CTA,確保使用者過程中都能清楚看到應有的資訊。

測試 CTA 要注意什麼?

什麼顏色、文案的 CTA 最好?用 A/B 測試才知道

只有透過 A/B 測試才能讓 CTA 越來越好,A/B 測試的重點在於變數不能過多,舉例來說:圖案、文案、CTA 上的文案、顏色,這樣就有四個變數,我們一次只能測試一個變數。 也就是說,我們做了一個A版本後,複製一個新的B版本,B版本要弄出一個,兩版本之間唯一的差異

,例如顏色,圖片文案都一模一樣,唯獨更換了 CTA 的按鈕顏色(紅、藍),這樣就能測試出 A 版本的紅色 CTA 按鈕與 B 版本的藍色 CTA 按鈕,哪個數據呈現上更加出色。

用熱點圖找到 CTA 最佳位置

網路上很多提供網站熱點的工具服務,可以幫助我們改善 CTA,如:Hotjar,可以幫助你了解網站中最多人看的熱點在哪,當網站累積一定的人數,透過大數據分析,熱點圖會呈現網站的哪些地方,人們特別愛移過去看,你就能適時的安插 CTA 在這些地方,讓點擊率更好。 或者是你置入的 CTA 按鈕,是不是有如預期般,很多人去點擊,如果沒有就要測試用不同的文字、顏色,或乾脆將這組 CTA 換個更好的位置。

其他 CTA 實際案例

蝦皮(購物平台的 CTA 案例)

電商購物平台,可能是擁有最多 CTA 的地方,因為實在太競爭了,從談窗廣告、Banner 廣告等,雖然越好的位置 CTA 效果會比較好。整個網站處處都在吸引你,這個 CTA 沒吸引到你沒關係,下一個總會吸引到你。由於每個人的注意力時間都很短暫,滑過去可能不到一秒,比的是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抓準消費者要的,再配上有感的 CTA 加強並吸引消費者點擊。

遊戲

在電子遊戲中 CTA 同樣也是隨處可見,因為沒有人會在旁邊教你遊玩,透果良好的引導(如同 CTA 本身該有的功能),可以使整個遊玩過程更加順暢,保持簡單、易懂,跟著一步步出現的 CTA 完成一場遊戲。 所以遊戲和電商的 CTA 差異不大,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讓流程順暢、CTA 置入的位置與時機恰當,就越能引導消費者去我們想要他去的地方。

EDM

設計一個好的 EDM ,其中有個元素就是記得在底下置入 CTA,你期望看完這封 EDM 的人接下來做出什麼行動? 常見的如:領取專屬優惠券、馬上查看最新訊息、立即兌換等等,無論是拉近消費者關係還是希望他來看你最新的文章、Podcast,都很適合用 CTA 的方式促使使用者前往,CTA 就是一個促使人「現在就點擊」的功能,我們不要他看完然後出現晚點再說的念頭,現在!立刻做決定,就是 CTA 的主要精神。

類型CTA 常見操作對應使用者目的CTA 重點
電商平台加入購物車、立即結帳快速完成購買按鈕顯眼、文案具行動力
遊戲開始遊戲、下一步引導使用體驗簡單直覺、階段式出現
EDM領優惠、點我了解更多導流、獲取名單不宜過多、強調專屬性

結論:好的 CTA 就像朋友,話不多就能讓你啟發行動

一個好的 CTA 可以做到精準的引導,CTA 無需過多的文字、效果,就能讓使用者自主性的做出行動,CTA不說親愛的XX您好、不說請、謝謝,而是直接、立即、馬上的霸道式行動呼籲,當然也有暖心式的,例如:心動馬上領、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但 CTA 的效果,始終不脫離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力氣,讓使用者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就按下 CTA,達成我們想要他做的事的目的。

最準行銷的 SEO 服務主打「有流量才收費」,其中流量的關鍵與 CTA 密不可分!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1. Call to action: CTA in Marketing Explained

參考資料2. What Is a Call to Action? Examples of Effective CTAs

參考資料3. 《魔物獵人 荒野》對真新手仍有難度?系統介面複雜、操作不友善引議

參考資料4. 淺談遊戲「引導關卡」的設計類型:做得好能讓玩家想一玩再玩,走錯一步可能會讓玩家憤怒刪 Game

CTA(Call To Action)就是提高轉換率的關鍵|五大重點全解析! 閱讀全文 »

ROAS怎麼算?一篇就秒懂計算公式|ROAS多少算好報你知!

投放廣告時,ROAS 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他告訴我們投放廣告可以賺多少錢,是一個專為廣告設計的參考指標,如果我們說 ROAS 有 3,意思就代表投1塊錢廣告,可以賺3塊錢,我們就可以判斷今天要30萬業績的話,我可能要投10萬的預算才能達標,然後就可以去估算其他成本是否划算。 你知道 ROAS 也會影響 SEO 效果嗎? 看完廣告去搜尋相關訊息時,就是 SEO 發揮作用的時刻,如果想了解更多 SEO 讓 ROAS、廣告成效更好,歡迎連繫最準行銷。

ROAS 是什麼?為什麼投廣告很重要?

ROAS的意思

廣告投資報酬率的英文是 Return on AD Spending,縮寫就是我們稱的 ROAS ,台灣習慣唸做「洛使」(音同玫瑰的英文 Rose ),是用來衡量廣告成效的重要指標之一,跟 CTR (點擊率)不同,ROAS 是直接與營收有關的指標,常常會說 ROAS 有幾有幾。我們假設 ROAS 有3的話,意思就是300%(投1塊錢賺3塊錢)300% 就是3倍的意思,有的單位習慣說百分比,有的則會直接說數字,但意思上是一樣的。

知道廣告有沒有虧

投放廣告時通常不會只有一個廣告在跑,少一點至少兩至三個廣告同時跑,多則二三十個以上都有可能。假設投放5組廣告,廣告的圖片與內文都一樣不變,唯獨把大標題換掉(五個不同大標題),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去看哪一組的 ROAS 比較高,來判斷廣告表現,可以更輕易知道哪一組更容易帶來訂單,又是哪一組廣告點擊率超高,但完全轉不了單導致 ROAS 起不來,把這組虧錢的廣告給關閉。

ROAS 與 ROI 的差異在哪?先知道算法!

比較項目ROAS(廣告投資報酬率)ROI(整體投資報酬率)
計算範圍僅包含廣告成本包含商品、包裝、物流、廣告等所有成本
評估重點評估廣告的「帶貨能力」評估整體商業的「利潤效率」
實用時機廣告優化、A/B測試、廣告投放策略調整商業決策、產品毛利評估、整體營運效益分析
可比較內容哪一支廣告回收營收最多哪一組商品或方案最能賺錢
每 1 元支出若 ROAS = 3 → 每 1 元廣告帶來 3 元營收若 ROI = 66% → 每 1 元總成本淨賺 0.66 元利潤

ROAS 算法公式

ROAS 的算法:(廣告帶來的收益 ÷ 廣告成本)* 100%  = ROAS(廣告投資報酬率)

如果花了1000元廣告費,帶來了1張訂單,營業額是2,500元,就是(2,500 ÷ 1000) * 100 % = ROAS 250%,有的廠商、店家習慣用稱百分比 ROAS(如前面算的250%),有的則習慣直接講 ROAS 有2.5,也就是說每投放1塊錢廣告,可以為我帶來2.5元的收益。

ROI 算法公式

ROI的算法:( 總營收 – 總成本 )÷ 總成本 x 100% = ROI(投資報酬率)

跟上面的例子一樣,花1000元廣告費,帶來2,500元的訂單,但因為是總成本,還要扣掉商品的一切成本(產品成本、包裝、紙箱、贈品、折價券、含運),假設產品成本與包材成本是500元,總成本就是廣告費的1,000 + 500。就是(2,500 – 500 – 1000) ÷ 1500 * 100% = 66%,每投入1元成本,可以賺取0.66元的報酬。

ROAS 與 ROI 的目標不同

用 ROAS 看廣告效益

ROAS 廣告投資報酬率,主要是看每花費一元廣告費,可以帶來多少營收,主要是看各項廣告帶來的收益,好的廣告持續增強,不好的廣告就把他關閉。 其中關鍵在於,要用相同商品,搭配不同廣告去測試,因為價格會影響 ROAS 造成 ROAS 不準。 也可以估算加上商品成本我的 ROAS 一定不能低於幾,不然一定賠錢。

用 ROI 看整個商業效益

ROI 投資報酬率,主要是看美花費一元成本,可以帶來多少利潤,在計算總成本時,除了商品本身的成本與包材外,廣告費也是成本,必須加進去計算,這時候就更能看出整體的獲利結構,廣告費是否成本過高? 也能幫助估算 ROAS 要多少才合適。 避免產生明明 ROAS 很漂亮,結果算一算還是賠錢,發現 ROAS 還要高出不少才能獲利的狀況發生。 有時候是產品成本過高,或是售價過低而造成。

ROAS越高越好,但不能做為單一廣告指標

高單價商品會讓 ROAS 爆高

不過 ROAS 也不見得是越高越好,如果你在網路上看到廣告的案例宣傳,說他 ROAS 有多高的時候,要多思考一下,因為通常他們不太會講產品是什麼,如果是本來就比較高價的,如:家具、某些小家電,假如投放600元就獲得一筆21,000元的訂單,這樣 ROAS 是35(3500%!)。 所以除了 ROAS 外,還應該搭配看其他數據,如:轉換率、點擊率。

Photo by Julian Hochgesang on Unsplash

ROAS 是落後指標

ROAS 數據是在成交之後才會有,也就是說消費者走到消費流程的最後一步我們才能看到 ROAS 這個數據,這就是落後指標,就像我們心情不好也是落後指標,前面一定有什麼事情發生、什麼回憶閃現、或單純因為下雨。 所以判斷廣告的好壞、優劣,不應該只看 ROAS ,而是包含消費發生之前的所有事情(例如搜尋不到產品評論),找到其他可能的原因。  有顧好 SEO 就可能可以提高 ROAS! 歡迎聯繫最準行銷。

ROAS 多少算好? 

常見電商的商品來看 ROAS

常見的民生或消費品,如食品、保健化妝品、服飾等來說,規模不大的商家通常一個月廣告費落在10萬以內,ROAS 根據不同產業、產品、競爭力都會有所差異,很難有一個標準,但根據經驗來看,ROAS 多少算好,還是可以粗略分辨:

ROAS 低於3:ROAS 屬偏低,需調整廣告或檢視銷售業、產品競爭力等狀況。

ROAS 介於3~5: ROAS 屬於標準範圍,大部分的廣告在這個區間都能獲得期望報酬。

ROAS 高於5:若非高單價產品, ROAS 已是非常亮眼、高於標準的表現。

看 ROAS 前,注意行業差異

有些行業 ROAS 低於3也可以賺錢,有些則可能要高於4,ROAS 的高低賺不賺錢,也取決於你的成本結構,還有銷售策略,如果是為了打市場不賠售就好而訂價較低,即使 ROAS 高也可能因利潤不足,而產生不賺錢的狀況。 或是行業差異本身 ROAS 就是偏高,自然就不能以 ROAS 有5,就來判斷這支廣告很賺錢。 

我想提高 ROAS 能怎麼做?

什麼會影響 ROAS

廣告 ROAS 不好除了廣告本身外,源頭的行銷策略、產品競爭力、獲得轉換的銷售頁都會有關係。 單就廣告來說,確認目標很重要,如果你期望的是很多流量進入網站,設定上就會有所差異,自然很難要求 ROAS 成效,再來是廣告素材、文案上的溝通也都不同。 所以首先是再次確認這次的廣告目標與文案或素材上是否彼此有強大的關聯,對影響 ROAS 來說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確認廣告受眾(TA)

廣告越精準 ROAS 越高,如果你想要提高 ROAS,可以先考慮調整受眾。 重新審視廣告與受眾的關係是否真的”正中要害”? 目前各家廣告幾乎都可以自由調整受眾,或交由 AI 來自動調整。 但如果你想要自己找到更精準的受眾,可以自行分析消費者旅程目前在哪個階段、25-45的女性對烘焙有興趣,算是精準了嗎? 以上只要你有答案,越了解消費者,投放的越精準給他們看 ROAS 自然就會變高。

Photo by Brands&People on Unsplash

調整廣告素材

單純調整廣告來改善 ROAS 也可以改善 ROAS 表現,先確認 ROAS 不好有沒有可能是廣告本身不夠吸引人?觀察廣告整體的點擊率狀況:有多少人對廣告做出互動或點擊。 以Meta廣告來舉例的話,可以觀察點擊(全部),也可以觀察連到網站的點擊率來判斷廣告是否吸引人。 透過調整圖案、文案基本上都能讓 ROAS 提高,若點擊已經很高了 ROAS 卻起不來,就可能是銷售頁的問題,或廣告本身溝通對象錯誤(例如用貓狗吸引人點進網站),但產品完全無關,沒人下單, ROAS 就不可能變高。

整個商業體質可能更重要

使用者旅程,如何影響 ROAS 

 ROAS 雖然是觀察廣告重要的指標,但影響 ROAS 的因素還有產品力、達成購買的銷售頁,使用者旅程中我們把客人切成:看到 → 有興趣 → 搜尋 → 購買 → 分享,這幾個階段,看到有興趣後去Google搜尋如果沒有看到正面訊息或找不到訊息,可能就不購買了,這時候 ROAS 就會受到影響,因為他明明對你的廣告很有興趣,也很想買了,卻只是找不到資訊,而讓整個購物流程中斷,沒有營收 = 沒有 ROAS。

所以讓你的內容能在網路上被搜尋到很重要(ROAS 可能被影響),SEO 很大程度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SEO 資訊,可以聯繫最準行銷! 

其他影響 ROAS 的領先指標

在使用者旅程中我們把客人切成:看到 → 有興趣 → 搜尋 → 購買 → 分享,越後面的就是越落後,ROAS 是落後指標,你只知道客人看到這組廣告來買,讓你賺還是賠,但購買前還有很多行為,有可能在看到 → 有興趣階段就出問題了,這時候廣告的 ROAS 當然不會好。 所以雖然是想調整 ROAS,但觀察 CTR 可能是更容易調整的方向。 

經驗分享:只為了精準受眾讓 ROAS 好看,會讓新客的數量不足(池子沒有新的水加入),使同樣的受眾越打廣告 ROAS 效益越來越低。

SEO 也會影響 ROAS 

有沒有經營好 SEO,可能也是影響 ROAS 的關鍵,主要是現在的消費者一定會上網搜尋相關資訊(即使廣告再燒讓他想趕快買),為了安心通常會加上搜尋的動作,讓消費者找到想要的資訊、獲得足夠的信任感,就更容易下單購買。 看到廣告後沒買,可能是搜尋不到他要的內容造成 ROAS 很低,但點閱率極高的狀況。 

其他常見問題

為什麼 CTR 會影響 ROAS?

因為廣告本身如果效果不佳,吸引不了人點進廣告又點到網站下單,下單的人少,自然 ROAS 就不會高。假設 CTR 5%,2000人看到廣告會有100個人點進網站,但這次的廣告 CTR 卻只有2%,也就是剩40人。又假設轉換率(下單購買的機率)3%,每100個人進來網站後,至少有3%的人購買,也就是3人。另外一組40人算下來只會有1.2人會買。所以前端流量不足,影響了後面的營收,也影響了 ROAS 的數據造成 ROAS 不足的結果。

我可以用 ROAS 來估算營業額?

可以,如果老闆說:「這個月業績要做到100萬,廣告費給到5萬」,你就知道 ROAS 要20就能達標,如果你已知在你的行業中能做到6就已經是很強的等級了,那 ROAS 20是否合適就要自行判斷了。 如果你平均操作 ROAS 都是3~5,廣告費三萬,你就能估算下個月應該是9萬至15之間,想做到20萬營業額,要嘛調整廣告費至4萬~6.6萬,或想辦法調整廣告讓 ROAS 更高。 

總結:搭配其他指標一起看 ROAS 才是商業成功的關鍵

雖然 ROAS 是判斷廣告表現的關鍵指標,但如果沒有注意到其他會影響 ROAS 的地方,則可能讓調整上網錯誤的方向進行,例如 ROAS 不好,但 CTR 超好,TA也沒問題,結果你把這組廣告關了,只因為 ROAS 不好。 結合其他指標、產品成本、市場結構一起看,就能找出合理的 ROAS 數據,也更能合理推算要一百萬業績的廣告費應該要多少才合理。

SEO 也是影響 ROAS 的一環,讓最準行銷解決你的 SEO 問題!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1. Meta – 關於 ROAS 目標

參考資料2. 104學習精靈 – ROAS跟ROI 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廣告成效常看這兩個指標?提升ROAS、ROI的方法解析

參考資料3. 如何掌握消費者關鍵接觸點?從5A消費者旅程分析看王品、饗賓、鼎泰豐勝出要素!

ROAS怎麼算?一篇就秒懂計算公式|ROAS多少算好報你知! 閱讀全文 »

EDM 是什麼?5大優勢+設計關鍵都在這|不退流行的行銷關鍵

行銷手法百百種,為什麼 EDM 還是這麼受企業歡迎?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它依然有效」。我們現在活在大數據的世界裡,數據又是數位化的工具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 EDM 沒有效早就被淘汰了。 所以 EDM 操作上,只要用對方法,不要讓自己的 E-mail 變成一封電子垃圾信,那 EDM 就是很強大的行銷工具,甚至還對網站的 SEO 有益。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SEO 的問題,歡迎聯繫最準行銷。

Photo by Justin Morgan on Unsplash

EDM是什麼?為什麼還是這麼多人用 EDM?

認識EDM的意思

簡單理解 EDM 就是電子版的 DM(傳單),透過 E-mail(電子郵件) 的方式傳送給客人,你會發現跟 E-mail 一樣,開頭的 E 就是電子/數位化的意思。 所以 EDM 就是「電子郵件行銷」,用信件的形式來與客戶建立連結,無論是發送優惠券、活動訊息、生日優惠…等。 所以常聽到的電子報、EDM、電子郵件行銷三者幾乎都是指同一件事 → 透過 E-mail 傳遞訊息給你。 

依然是數位行銷的關鍵工具

所以從有電子信箱開始 EDM 就存在,透過 EDM 我們可以針對客人發送很多我們想要的訊息,雖然時至今日變得非常氾濫,導致一封封 EDM 常常只是變成垃圾信而已,但只要正確使用不只可以對 SEO 有幫助,對網站營收、顧客聯繫都有很大的幫助,且相比簡訊、LINE@ 來說,發 EDM 的成本可說是非常低廉,便宜 + 有效,就是 EDM 始終不退流行的行銷關鍵。

最準行銷有效才收費的 SEO 服務,也是成長的關鍵!

用 EDM 行銷的五大優勢

EDM 優勢1:節省成本

相比其他能直接讓顧客接觸到品牌的行銷方法 EDM 可以說是最便宜的了,無論是傳統的發實體DM(傳單)、投廣告、發簡訊或 LINE@ 群發訊息都是如此,假設要發一萬封傳單不算人力大概8,000元、簡訊一封大概0.7元 = 5,000元左右、 LINE@ 含月費大概2,000元上下,而 EDM 只要0元 ~ 3,000的費用。 有些 EDM 商家甚至在一萬封內EDM都讓你免費發放。

方式成本估算備註
實體 DM約 NT$8,000 / 萬封(不含人力)成本高、效率低
簡訊 SMS約 NT$0.7 / 封 ≈ NT$5,000限純文字
LINE@月費約 NT$2,000 起關通知看不到、封鎖率高、有分眾與自動化功能
EDM 電子郵件行銷NT$0 ~ 3,000,對,甚至免費大量發送、有分眾與自動化功能

EDM 優勢2:分眾行銷

在現代行銷,掌握數據是成功關鍵,EDM 是數位化的工具,數據上自然可以自由運用,設定上你可以很輕易的規畫要對那些人發放 EDM ,生日、最近兩個月買過的、購後感謝卡、遲遲未買過的;甚至是用自動化工具,讓系統自動以訂閱 EDM的人先收到第一封 EDM,兩天後再發放一封吸引他的內容 EDM、一周後再發放你設計好CTA的 EDM 來達到商業目標(點擊進站),EDM 可以根據不同的狀態,發送對他而言最有感的內容。

EDM 優勢3:再行銷

再行銷是 EDM 最常拿來使用的功能,所謂再行銷就是針對「確定看過廣告的目標,再次廣告」,有一種情境是顧客留了資料,卻遲遲沒有與你聯繫,這時候就可以用 EDM 功能自動追蹤用戶,提醒他可已找時間聯繫,甚至是加入購物車但遲遲未結帳的人,也可以提醒他結帳,或搭配優惠券促使結帳。 我們都加過很多網站會員,但不一定會下單購買或做出行動,有時候是太忙忘記,也有時候是沒有動力,EDM 就在此時突然跳出,提醒了我們「該行動了」。

EDM 優勢4:觸及率高

商家幾乎都有經營社群(FB、IG),觸及就是一篇貼文被看過的次數,觸及率則是再除以粉絲人數,社群目前的觸擊率除非內容被演算法發散,日常經營幾乎不會超過 10%,但 EDM 不一樣,發放的 EDM 只要不再垃圾信,觸及率幾乎接近 100%,不像社群貼文你看不到就是看不到。 EDM 發送到信箱有通知,而且傳達率也幾乎百分百,差別在於消費者有沒有點進去看,而不是完全看不到

EDM 優勢5:提升 SEO 成效

針對分眾給予特定訊息的 EDM,我們稱為分眾行銷(文中的 EDM 優勢2),分眾行銷的好處就是點擊率(CTR)會比廣灑還要高,換言之就是能為網頁帶來更多的精準流量。 主旨標題寫得好 = 開信率高,內容精準 = CTR 高,帶來的流量除了精準高品質外,還能增加網頁停留時間,進而提高網頁權重,讓 SEO 效果更上一層樓。 最準行銷的 SEO 服務主打高品質文章,有流量才收費。

開始之前的關鍵 3 件事

關鍵1.找到蒐集名單的方法

除了電商販賣物品,登入本來就會有 E-mail 資訊就不用煩惱名單問題。 但如果你想找新客人或販售服務、課程,又不想太強勢的話,就必須想方法獲取 EDM 名單。 常見的方式:加入會員就送購物金、訂閱電子報就送 SEO 經營秘笈乾貨、填資料送免費兩小時講座,如此不只能在講座開始前給最後通知、給乾貨的同時獲得未來的 EDM 名單、先給購物金未來結帳使用,也能在後續做其他 EDM 來達到宣傳效果。

Photo by Melanie Deziel on Unsplash

關鍵2.設計電子報 (EDM)

設計一封 EDM 包含了主旨、內容兩部份。 EDM 的主旨寫得好可以增加開信率,內文呈現有人用圖文、有的人用純文字,端看自己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適合怎樣的內容,如果你的 EDM 內容顯得太過商業,基本上還是會被當成廣告垃圾信而刪除,所以內容安排非常重要,不要為了廣告而廣告來濫發 EDM,這樣只是浪費了你既有的名單而已。 消費者要的 EDM,本質上還是一封有意義的信,而不是一封被開頭標題騙進去的廣告 EDM。

Photo by Thanhy Nguyen on Unsplash

關鍵3. 數據!數據!數據!

蒐集數據、運用數據是讓 EDM 更成功的關鍵,例如:運用數據將客戶分群、統計每次發送 EDM 的開信率來測試每一封 EDM 信件主旨的標題、使用同標題但使用不同內容來測試內文的 CTA、A/B TEST,以上都是發 EDM 必做的測試,唯有透過測試獲得數據,才能知道未來要如何更改讓開信率、CTA 更好,不只能讓每一次發放 EDM 的效果越來越好,也能讓網站的流量越來越高。

Photo by Lukas Blazek on Unsplash

一封好的 EDM 有什麼要件?

五個優質 EDM 要素EDM 說明重點
主旨20~50 字,強調「相關性、急迫性」
內容有價值的資訊,避免單純廣告內容
圖片尺寸建議寬度 600px,適配手機與電腦觀看
CTA(行動呼籲)清楚指令+誘因(優惠、限時、搶先看),推動點擊
退訂機制提供退出選項,降低反感與退訂率

信件主旨(標題)

EDM 雖觸及率高,但開信率也很重要,影響開信的關鍵就是我們寫的 EDM 標題(信件主旨),越能寫的與他們相關,他們就更願意點開來看這封信要告訴他什麼,如果 EDM 內容又寫得好就更有意願去點擊連結 EDM 尾部的 CTA 進入網站,最終提升流量、帶來訂單。 而以上的種種關鍵,全都源自於:「他願意開這封信(EDM)。」透過20至50字來精準傳達「主題相關性、急迫性」。

只要能產生「這封信跟我有關,我不得不開,不然怕忘記」就是一個好的 EDM 標題。

內容架構

關於 EDM 的內容我給你最大的忠告就是:別寫垃圾廣告信。 因為 EDM 本質上就是一封電子信,消費者還是期待收到一封有意義的信件,而不是充滿廣告的廣告信而已,就像我們的實體信箱廣告信一樣,可能拆都不拆就直接丟進垃圾桶了。 EDM 內容安排上一定要考慮到是否與消費者有關,而非硬廣「我有一批牛肉好便宜快來看看喔」的這種叫賣法,你以為很開心的可以對很精準的客人投遞廣告,但實際上 → ”又”是一封沒人看的 EDM  + 浪費有效受眾而已

圖片尺寸

如果你的 EDM 是圖片的話,也必須考量到圖片尺寸的問題,一個好的 EDM 就是要在各種裝置上觀看都是正確不會跑版,又看得清楚的狀態,尤其現在的消費者多數都是用手機來觀看,如果你的尺寸是最適合 PC 的話,就會造成觀看上的影響,就算內容再好,也可能因為視覺而影響最終結果,EDM 圖片最佳建議的寬度尺寸是600 px,幾乎可以符合手機、PC、平板上的觀看體驗。

設定CTA

所謂 CTA 意思就是你希望消費者讀完信後做出什麼行動,舉例 Youtuber 最常用的 CTA 就是希望你「按讚、訂閱+分享」,一個好的 CTA 要目的明確有吸引力。 如果你希望讀完 EDM 希望消費者前往網站,結尾就必須給一個吸引他的點,可能是領取某個 EDM 訂閱戶才有的專屬優惠或最新文章搶先看,也可以是單純一篇乾貨,給人一種不看可惜的感覺。 

延伸閱讀:CTA(Call To Action)就是提高轉換率的關鍵|五大重點全解析!

提供取消 EDM 訂閱功能

要注意你的 EDM 系統有沒有自動提供取消 EDM 訂閱的服務。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要主動讓人家退訂我的 EDM 呢? 主要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節省 EDM 成本,如果他對你的內容根本沒興趣,你卻一直寄的話就是浪費,對他而言放著也沒差,不如乾脆提供退訂選項。 第二個則是因為主動提供退訂,就像七天鑑賞期一樣,「我姑且看看你的 EDM,不喜歡就退」 給他隨時都能退的安心感,提升開信率也降低不耐煩的感覺。

Photo by Campaign Creators on Unsplash

兩大最適合用 EDM 行銷的情境

自動化 EDM 來販售課程

近年越來越流行經營自媒體,最終透過自己的人氣或專業來變現,有9成的人幾乎都是使用 EDM 來當行銷工具,第一次接觸的人,期望你留下信箱,訂閱乾貨 EDM ,每隔幾天或幾周寄一封獨家教學給你,可能第十封 EDM 後才推課程或是免費教學直播給你,最後達到賣課的目的。用 EDM 建立長期關係,一直免費提供價值,而不是硬推廣告,反而更深得人心,也符合 EDM 本質是一封有意義的信的定義。

聯繫老客戶

我們都加了很多的會員,除了留下信箱、也加了不少 LINE@ ,雖然聯繫老客戶的 EDM 廣告感的比例很重,但關鍵還是在你的標題。 有些 LINE@ 我們收到一次訊息就封鎖,有的則是關通知,而有的則是不介意他”打擾我”,EDM 也是大概的邏輯,你的 EDM 是用什麼文字怎麼與消費者溝通,很重要。 因為即使是廣告 EDM 也能做到讓人心甘情願的不怕被打擾,就會是一封有效的 聯繫老客戶的 EDM。

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結論:EDM 行銷的關鍵就是把文案寫好

本文中常說到 EDM 的本質還是一封有意義的信,不要硬推廣告。 而讓人願意拆開你的信封,看看 EDM 內容的最大關鍵就是你的主旨標題文案,讓人看了有感,則是你的內文,最後 EDM 不可或缺的 CTA ,也需要文案的功力。 是不是就像真的寫信一樣? 字字句句都要與你寫的對象有關,越與自己有關效果越好。 而 EDM 最終也只是接觸消費者的方式之一而已,哪怕你使用 LINE@ ,面臨的問題也一樣「如何不被封鎖,增加已讀、開信率,最終點連結?」 

好的 EDM 可以增加網站流量,進而提升 SEO 效果,如果你想要提升流量,最準行銷是一家主打有流量才收費的 SEO 行銷公司。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1. 公視新聞 – 濫寄垃圾電子郵件 業者遭微軟控告

參考資料2. 影音 EDM 更吸睛!提升開信率更提高轉換率,有哪些可應用元素?

參考資料3.「建立關係」重於「銷售業績」?2021全球行銷人的策略佈局趨勢

EDM 是什麼?5大優勢+設計關鍵都在這|不退流行的行銷關鍵 閱讀全文 »

行銷 4P 是什麼?|從零開始!用純喫茶案例帶你搞懂關鍵策略

行銷理論中就屬行銷 4P 最廣為人知,甚至講到行銷還會以為就是今天要說的行銷 4P ,但其實行銷很廣,並非只有行銷 4P 而已,行銷 4P 這個工具,主要是幫助我們更全面的理解自家的產品以及如何賣、賣去哪裡,不管事新產品還是新服務推出,一張 4P 就能清楚讓所有人知道整個環節有沒有問題。 類似寫 SEO 文章時列出的大綱一樣,整體架構沒問題後續才能發揮力量! 最準行銷的 SEO 服務,可以協助你獲得更多網站流量!

Photo by Daria Nepriakhina 🇺🇦 on Unsplash

行銷 4P 的意義是什麼? 只是理論嗎?

為產品精心設計的舞台

就像是一場表演,要設定演哪一齣戲、舞台在哪裡、演員有誰、要付多少錢、票價賣多少才不會虧,可以說行銷 4P就像是為你的產品或是服務,建立一個專屬於他的舞台,從產品命名、功能,產品的價格、你要在哪裡推廣,最後要做什麼樣的推廣促銷。幫助你在正式投如行銷預算前,把這四點整理清楚,行銷 4P就是這樣的一個工具

寫下來並互相審視

身為老闆當然很清楚自己的東西要怎麼賣,但如果沒有寫下來,只是停留在腦內的話,常常很容易出現盲點,與團隊溝通時也可能出現溝通不良的狀況,關鍵就在於有沒有寫下來,寫下來除了幫助自己釐清思緒外,也能讓大家看的到,進而才會產生不同想法。 最常發生的就是走高質感精品路線,結果推廣卻用很俗的字眼來廣告,基本上就是行銷 4P 出了問題。

行銷 4P 是什麼?

4P 構面核心問題思考方向常見錯誤
Product(產品)產品有何特色與優勢?消費者會怎麼使用?產品命名、包裝、特色、使用情境、競爭優勢沒有明確產品差異化、產品說明模糊
Price(價格)我們的定價是什麼?符合目標客群的預算嗎?價格區間、競品比較、折扣空間、消費者心理價值訂價過高或過低與市場脫節
Place(通路)在哪些通路販售產品?消費者習慣在哪裡購買?線上或線下?超商、百貨、官網、平台?物流方式?通路策略與產品定位不符
Promotion(推廣)我們要用什麼行銷方式讓消費者知道這個產品?行銷目標是什麼?預算?通路一致性?促銷手法?促銷與品牌形象不一致,或溝通對象錯誤

Product(產品)

行銷 4P中的第一個P是Product,就是你要販售的產品或是服務,也是整個獲利的競爭力來源,訂定出產品策略,不是單純的要賣什麼而已,而是會做一些研究,來了解消費者到底喜不喜歡、有沒有需求、有無賺錢的機會…等。 不會只是寫上要賣什麼產品而已,產品寫得越清楚越能幫助判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思考方向

  • 產品的獨家特色有哪些?
  • 產品尺寸大小如何?
  • 整體視覺或包裝要用什麼顏色?
  • 產品名稱?
  • 哪裡比競爭者好?
  • 消費者會怎麼使用?

Price(價格)

產品有了之後,就是確定「那我們要賣多少錢?」是行銷 4P的第二個P,訂價是商業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因為價格不只是影響我們的獲利空間,還與消費者息息相關,訂價太高很難賣、太低又利潤太少,除非你本來的價格策略就是走薄利多銷。在價格階段,主要是找出平衡點與對應這樣的價格會不會影響產品競爭力。

思考方向

  • 我們要賣多少?
  • 我們主打的消費者願意付多少?
  • 如果要加上折扣,還會賺錢嗎?
  • 競爭者都賣多少?
  • 剛剛訂出的產品策略與價格是否對的上?

Place(通路)

第三個行銷 4P 就是擺在哪裡賣了,也就是通路:「決定我們的產品與服務,要在哪裡接觸到消費者。」有些商品只適合線上或是實體店銷售,有些則適合放在大賣場,也有些全部都可以,端看自己的產品屬性與價格而定。 知道自己的商品適合擺在哪裡賣,除了讓消費者更容易找到你以外,對於後續的推廣銷售也有影響。想好通路策略,可以讓自己在推廣上不會走錯路。

思考方向

  • 消費者有什麼習慣?平常都在哪裡找資訊?
  • 競爭品牌都在哪裡出現?
  • 我們適合線上還是實體販售?
  • 實體店的型態是小攤販、街邊店、還是商場百貨裡面?
  • 消費者的付款與取貨方式習慣?

Promotion(推廣)

最後一個行銷 4P,就是決定怎麼賣,我們最常聽見的行銷手法大部分就是落在這個階段,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行銷方式,把產品或服務行銷出去,發傳單、辦活動、投放網路廣告、請部落客、買三送一、加X元多1件、加入會員就送XX、免運、甚至選擇 SEO 也是都是常見的推廣行銷手法(最準行銷有提供 SEO 服務)。 確保推廣策略同時符合產品、通路、價格、與品牌這幾種策略,保持從上到下的整體一致性,可以讓推廣、溝通過程更加省力。

思考方向

  • 行銷目的是什麼?要衝營收還是知名度?
  • 我們有多少預算與資源?
  • 選擇的媒體確定是消費者常看的嗎?
  • 競爭對手都用什麼方式?
  • 這個促銷手法是否會損傷我的品牌形象?

什麼時候會用到 4P?

初創時

創業初期不管是自己看,還是向投資人展示自己的產品或是服務,行銷 4P 是一定要有的,這樣才會知道整體的架構有沒有問題、錯亂,對有經驗的人來說,更能一眼看出最基本的產品有沒有競爭力、價格是否符合市場,而不是創業老闆自己幻想的美好世界。 在簡報呈現上不一定是寫著行銷 4P 然後四格去呈現,甚至 4P 這個字眼都不一定會出現。簡單說就是你有這個觀念後,如何研究並把內容安排在簡報裡。

Photo by Jason Goodman on Unsplash

推出新產品或服務時

當公司成長一段時間,要推出新的產品或是服務,也可運用行銷 4P 的概念來擬定策略,好處是可以重新審視這個產品的競爭力如何以及市場是否有需求,而不是看到什麼很受歡迎、覺得有趣,客人一定會喜歡就決定要做做看。透過全面性的分析後再推出市場,也可以驗證當初的構想有沒有走偏,未來調整上也會更有方向。

用案例學行銷 4P:純喫茶

Product(產品策略)

以紅茶、綠茶、無糖綠茶的原茶為主(也有檸檬紅等水果口味類),有小、中、大三種尺寸,不論是自己喝還是大家一起喝,要喝有糖、無糖,幾乎都能符合各種場景需求。 主打新鮮茶飲,有效期限只有15天,且運送過程全程保持0~7度C冷藏配送,讓口感更像現調。 原料內容物也追求簡單為主,選用蔗糖不用果糖。

Price(價格策略)

純喫茶的售價區間落在18~35元,超商與大賣場或量販店的價格不同,且售價始終以市場上手搖飲的純茶價格為標準,甚至還更便宜一點,更早以前的最小尺寸純喫茶(481ml)甚至只要15元,跟外面飲料店賣的一杯紅茶或綠茶的純茶價格差不多,讓你走進超商不用思考太多,也能以幾乎一樣或更划算的價格買到新鮮的純茶茶飲。

Place(通路策略)

純喫茶的通路舖貨上非常廣泛,主要以全台的超商、各大賣場、量販店、超市為主。 統一享有企業的通路優勢,有可以掌控全台灣的市場的能力,也因為這樣的護城河,才能打造出在超商賣茶飲壽命只15天的商品。 也讓消費者幾乎無時無刻,進到哪一個商場、任何一家便利商店都可以看到純喫茶的蹤影,完全不怕買不到、會不會沒賣的狀況發生。

Promotion(推廣策略)

推廣策略上早期以運動風、年輕人為主來進入市場,主打年輕人熱血過後可以來一杯,甚至直言Try it,不試怎麼知道好喝來引發好奇心,主要是想打通為什麼不去買手搖飲就好的問題,也在2001年找來當紅的周杰倫來代言拍廣告,。 夏天旺季會推出兩瓶九折、送線上遊戲虛寶的活動,以前甚至還有集包裝一角的抽獎活動。

行銷 4P 再擴充:更關注服務過程的行銷 7P

參與人員(People)

以原本的行銷 4P 為基礎,在原本的模型中再加入3個 P,參與人員是指在購物過程中,消費者會接觸到的人員,如:服務員、接電話的人、品牌代言人,甚至小編等等品牌相關的人,凡是消費者能接觸的都是。主要是思考這些人員都扮演著什麼角色,思考要用什麼方法與消費者互動,來讓他們覺得有趣有感,甚至最後還能夠產生好感

Photo by Vy Duong on Unsplash

實際服務環境與展示(Physical Evidence)

在購買過程,試圖將消費者能看到的一切更加具體、實體化,例如蘋果的實體展示店、家電展示區、店鋪裝潢擺設,甚至網站上的視覺、功能等,越是摸的到、看得見,都可以增加購物前的信任感。 我們常見的商品大特寫細節照(還可以按放大鏡再放大)、3D 建模的物品或看房的3D房屋格局圖,都是盡可能在虛擬中,營造現實中的感受,進而增加信任感。

Photo by Trac Vu on Unsplash

過程(Process)

從還沒買、購買中到購買後,都是要注意的過程,甚至是降低排隊時間不耐煩,要發號碼牌還是提供免費按摩服務都是過程的考量。 以電商服務網站舉例來說,以前的網路服務幾乎都要辦會員才能使用,必須要填表,留下一堆個資,漸漸的人們發現,註冊的人越來越少,所以現在的網路幾乎都可以用Google 一鍵登入,只要是消費者能參與到的流程都要盡力最佳化,避免消費者的任何麻煩就更能留下客戶。 

Photo by Kenzo Tu on Unsplash

還有最準行銷的 SEO 服務,主要也是幫助購買前的消費者找到想要的資訊。

因應現代數據而生,新行銷 4P是什麼?

消費者(People)

進入大數據時代,我們更以消費者為中心,新行銷 4P 中我們更在乎的是不同之間的感受,透過NES模型將消費者分眾成新顧客、既有顧客、沉睡顧客,不同顧客間的行銷方式不同,例如:超過180天沒有回購被定義成沉睡顧客,要喚醒沉睡顧客成本更高也更不容易。重點在於如何把握三種類型的顧客以及理解他們更在乎什麼。

成效(Performance)

一樣以人為重,店家營收除了定價外,營收還有三個影響目標:顧客數增加、客單價提高、活躍度提升。 這裡更看重新客人與舊客人的比例以及找到影響營收的關鍵,例如「來客數下滑」這個事件,到底是新客人不足,還是舊客人都不來了? 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節省預算又花在對的地方。

步驟(Process)

大數據三個字,就是新行銷 4P 的核心觀念,我們用各種數據將消費者分群,再來觀察三個營收目標是哪一個下滑,第三步就是透過 SOP,一步一步的層層檢視,到底是哪個環節出問題,避免錯誤判斷而造成資源浪費。這邊強調的是,直接用各種數據分析後,找出最重要的指標,然後改善他,不盲目試錯,就能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將最有感的內容推送到消費者面前。

預測(Predication)

數據除了分析外,當數據足夠時就能一定程度的找出脈絡,預測未來走向,最後一 P,是用各種數據來做消費者預測。買過一次就沒來過的人、買過再買但很久沒來的人、一直都有再買的人,都是過多久會發生這樣的轉變?透過預測下一次購買時間、老客人漸漸開始不出現了,提早做出各種準備,避免顧客從此流失外,也能避免臨時要做什麼卻來不及的遺憾。

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 4C 是什麼?

4C 構面核心思維(對比 行銷 4P)實務行動建議常見誤區
Customer(顧客)從『我想賣什麼』轉為『顧客真正需要什麼』建立顧客輪廓(Persona),進行需求調查或觀察痛點只強調產品特色,卻不理解顧客選擇背後的動機與情境
Cost(成本)不只定價,還包含時間、心理與風險成本優化購物流程、減少比價與決策負擔、設計合理退換貨制度只思考定價,不顧消費者的總付出感受與風險顧慮
Convenience(便利性)消費過程是否順暢、易取得、無負擔提供多元通路、行動支付、快速物流與簡便導航忽略流程設計,導致消費者找不到入口或流程太繁瑣
Communication(溝通)從單向推廣轉為雙向互動,建立品牌信任善用社群、小編、客服建立互動回饋管道,加強品牌情感連結廣告打很多但沒有即時互動與回應,導致品牌距離感強

行銷 4P 與 4C 的差異

最簡單的辨別就是傳統 4P 是以生產者為中心出發,「我」要賣什麼、「我」要賣多少..,4C 則是以「他們」在乎什麼、「他們」覺得…為出發點,以前真的是產品夠好就會有人來買,但現在不是,現在的好產品太多了,所以有專家漸漸發現,誰更以消費者為導向,越關心消費者需求就越能獲得注意,讓行銷溝通變得更容易。 其實 4C 也只是行銷 4P 的核心概念延伸,4C 完全可以回歸對應回 4P 裡面,假如訂價時會在乎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這其實就是4C 概念了。

Customer 顧客

好產品已經不夠了,因為現在的品牌、選擇這麼多,為什麼消費者要選你? 所以現在的關鍵變成「知道顧客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你想賣什麼了。 想以消費者為中心,滿足他們的需求就必須更了解他們,再把他們的需求轉變成我們的產品或服務。到這邊你會發現比的不只是產品力,更是考驗誰更懂顧客抓住痛點、內心的想法誰就可能更加成功。

Cost 成本

定價時,一併考量消費者心中的理想價格,還有從購買的金錢成本到無形的時間成本,及最後的心理成本。 其中無形的成本時間,除了找資訊外,也包含與競爭者比價的時間、到通路購買的時間。心理成本則是關心售後服務、退款便利性、會不會買錯。 購買前花時間+願意花費的金額+售後狀況 = 消費者的總成本。考量如何盡力讓消費者與商家接觸的總成本越低越好。 一篇好的 SEO 文章,不只讓消費者容易找到你,更可以有效溝通將低消費者購買前的無形成本,如果你希望自己也能透過 SEO 來得到流量與信任,可以試試看最準行銷。

Convenience 便利性

確保一切不會太麻煩,讓消費者感覺越方便越好。 如上述成本所說,顧客在購買前到購買後除了金錢以外還有時間與心理成本。為什麼網購會開始流行24小時配達甚至雙北還有6小時配達服務? 減少他等待的成本。行動支付的普及、提供線上預約的服務都是讓消費者更便利的選項。 你有沒有過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家電不錯,但附近卻沒有展示店可以親手摸到的困擾? 或是買車時有些車款不提供試乘,而讓你開始猶豫?

Communication 溝通

現代尤其是社群崛起後,更注重與消費者雙向溝通的能力,例如:在貼文留言,私訊粉專馬上獲得回應。 行銷的本質上很大一部份是與消費者有效溝通,一家新開的店面,可能會從裝潢開始就發布訊息,一步一步的告訴你這裡有一家溫暖的店要開幕了。能把話說到心坎裡,而不是單純推廣服務、產品,讓溝通到位就能打動人心。

原本的行銷 4P 還有用嗎?

為何還是有用

不管有多少行銷 4P 、多少C還是未來又有更多的P,都還是有用,原因是行銷 4P 的本質還是一個很強大的基礎策略,怎麼命名、產品包裝、定價、在哪賣、怎麼推廣,以上這些都是把產品推到市場上的基本功,也是在一切活動開始之前,更嚴謹的審視四個策略加上品牌調性上到底有沒有互相 Match ,其他的只是再搭配進來更符合現代而已。

行銷 4P 的策略觀念

策略的意義是決定不做什麼,而不是什麼都要,如果策略只停留在腦中,除了容易忘記以外,也會不小心變成什麼都要而讓資源與精力變得更加分善。把策略定好,就像是把路鋪好,不容易走錯,而就算走錯也知道怎麼回來。產品、價格、通路、推廣四個策略合起來就是行銷產品大策略,大方向有了,就像你知道目標就是從高雄到台北然後搭飛機到澎湖,接下來就看怎麼去、如何去、帶這誰去、有什麼資源可以幫助我去而已了。

結論:行銷 4P 就是為了讓產品站上對的舞台而生

很多人聽過行銷 4P 的原因,除了他是非常有名的行銷理論以外,也是一切行銷思考的基本功,整合產品、價格、通路、推廣四個策略,只要正確使用,就可以幫助對齊行銷目標,來避免資源上的損失,減少試錯成本,也可以讓未來在行銷推廣上,變得更有方向。 因為你,已經為你的產品、服務,打造一個專屬他的舞台了。

最準行銷 SEO 服務,讓你的產品與服務站上Google第一頁的舞台!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1:【談品牌】從4P談起

參考資料2:食力 – 統一砸7.8億投資Yahoo台灣!如何用行銷4P解讀資本合作的產業結盟佈局?

參考資料3:行銷之父科特勒:從銷售4P到商業化4C,數位經濟時代的「行銷4.0」

行銷 4P 是什麼?|從零開始!用純喫茶案例帶你搞懂關鍵策略 閱讀全文 »

行銷是什麼?五步驟規劃行銷活動|必知七大行銷手法全解析!

行銷兩個字,是現在社會常聽到的詞彙,各種店家、老闆、網路都會告訴你行銷很重要,但行銷百百種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行銷嗎?行銷的定義又是什麼?東西賣出去就是行銷嗎?社群小編也是在做行銷?本篇文章將會帶你全面解析關於行銷的一切,盡量簡單的同時又能吸收加拿來使用。 如果你想從SEO行銷下手,推薦最準行銷的SEO專業服務。

Photo by airfocus on Unsplash

行銷是什麼?你該知道的基本觀念

行銷的定義

行銷二字,其實沒有一個完整的標準答案定義,美國市場行銷協會給出的定義是:「行銷是創造、溝通與傳遞價值給顧客,以及經營顧客關係讓組織與其利益相關人受益的一種組織功能與程序。」而行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則說:「行銷是個人和集體通過創造產品和價值,並與別人進行交換,以獲取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種社會和管理過程」

行銷與銷售的差別

行銷也不只是賣出東西而已,因為早在賣出東西之前行銷就已經在進行了,從研究整體市場、定位、品牌命名、顏色、文案都是行銷的範疇,而不單單只是想活動或行銷手法而已。 與銷售不同之處是,行銷並不一定都是銷售導向,因為目標可能是以曝光或知名度為主。 也就是說行銷更在乎的是背後整體的目標族群與用什麼方式與市場溝通。

為什麼大家都說行銷很重要

行銷的功能

我們偶爾會聽到老闆說:「產品夠好就不必行銷」,在以前年代的確是這樣,但放到現在則完全不適用,因為好的產品太多了。撇除好的產品,光是產品本身就夠多了,消費者不一定能夠在市場中看得見你+信任你,因為大家都說自己很好,那到底誰真的好? 所以行銷的最大功能,就是透過正確的方式,放大你的產品能見度、增加在市場上的信任感,來達到行銷的目的。

重點不只是成功「賣出」

現代消費者從看到產品到購買,不會是「看到產品→下單購買」,而是「看到→有興趣→喜歡→搜尋評論→下單購買」,如果沒有像這樣細分、切出這幾個步驟的話,很容易讓行銷白費功夫。假如你廣告做得很好,消費者看了很有興趣,結果去搜尋時發現沒有評論或評論不佳,本來想買的他可能就此打住,「觀望一下好了」。 如果沒有切出搜尋這個思路,那你只會覺得,明明行銷做得很好很多人看為什麼沒人購買?而可能錯誤產生了「行銷沒用」的結論。

三大最常見,想靠行銷達成的目的

打曝光,提高知名度

行銷第一大目標幾乎都是打曝光度,我們都知道要開一家店什麼最重要? 位置(Location),也聽過一句話「人潮 = 錢潮」,越多人經過你的店面越好,因為他們可以知道這裡有開店,人越多也有越高的機率進來店裡看看,進來店裡看看的人多了,自然購買的人也可能更多。 所以不管用什麼形式,做到放大曝光讓更多人知道,是行銷很重要的第一件事。

打流量,提升來客數

行銷第二大目標,是流量,也就是讓客人「進來店裡」,不要只是經過、聽過、看過,網站就像是在網路上的實體門店一樣,希望客人看到廣告後,可以進到我的網站多了解一點,無論是產品或服務的詳細介紹、好評認證、甚至購買或預約…等等。 所以清楚知道自己的行銷目標很重要,極大化曝光與流量,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最準行銷的SEO服務就是為了這一項。

打銷售,提升轉換率

行銷第三大目標,希望他購買、預約諮詢,這種行為我們都稱為「轉換」。有時候是這樣,消費者什麼都看了,也進來店裡了,甚至也很相信你,這時候再來點小優惠就有更大的機率促成購買,甚至提供一點好處,讓他終於按下那顆預約鍵。 常見的「最後倒數…只剩…」、「立即購買」、「現在預約就送…」都是期望提升目標為轉換的行銷方式。

行銷目標說明舉例
打曝光,提高知名度透過各種方式增加品牌、店面或產品的曝光度,讓更多人認識與注意。打卡活動、品牌廣告、合作宣傳、戶外看板
打流量,提升來客數引導消費者不只是知道,而是實際點擊或進入門店、網站了解更多資訊。導流廣告、SEO優化、社群貼文引導、體驗活動
打銷售,提升轉換率促使消費者採取行動,如購買、預約或填寫表單,提升實際轉換結果。限時優惠、倒數促購、立即預約送好禮、購物金折扣

行銷策略是什麼意思?

行銷策略的意思

我們常聽到要訂出行銷策略,行銷你也許知道意思了,但我們單獨看策略兩個字,究竟什麼是策略? 我會說策略就是「選擇不要做什麼」,所謂策略其實就是一種選擇,選擇你要的(但常常選太多,變成我全都要),在策略上知道哪些不要也同等重要,因為資源(時間、金錢、人力)有限,知道哪些不要就不該浪費心力在這些地方,讓自己保持專注,策略就是確保:「你的行銷大方向沒問題,而且你正在走這條路沒有走偏。」

善用行銷理論框架訂策略

在行銷中有非常多的理論可以幫助訂定出一個完整行銷策略,所謂框架,是指一片一望無際的草地上,圍出一個適當的圍欄,把狗狗放進去奔跑,確保他玩得盡興,卻又不會跑出框架外而難以掌控,以常聽見的SWOT來說,就是訂出優勢劣勢、機會威脅,把4個格子填好,你就掌握了自己內部與環境外部的基本狀況。 沒有框架你會不知道行銷分析夠不夠或根本不知道從何開始。

必需了解的3個行銷理論

行銷理論1.STP

行銷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定位」,如王品的定位就是主打最優質的服務、最準行銷公司的定位是「精準行銷,沒流量不收費」、或飲料「比現搖還好喝的紅茶」,定位就是把你最強最有優勢的地方一句話表達,STP就是幫你找出定位的工具,Segmenting(市場區隔)、Targeting(目標市場)、Positioning(定位)。

超簡單理解→ 包裝茶飲市場,區隔出紅茶、綠茶、奶茶(S市場區隔)

因為資源有限,我先選擇做紅茶市場(T目標市場)

比現搖還好喝的紅茶(T定位)

註:行銷中你就必須努力將這個定位詞,打入消費者心中(曝光型),耳熟能詳的廣告詞都是這樣,「全聯便宜一樣有好貨」、「送你元本山,祝你美麗如山」、「因為你值得」

行銷理論2.SWOT

SWOT分別對應的是優勢劣勢機會威脅這四個英文單字第一個字母,是一個分析自己內部公司的優劣勢,以及對外部環境而言,我們有什麼機會可以把握讓自己的事業更好、有什麼威脅我們應該避免或提前預防。善用自己的優勢,扭轉自己的劣勢,把握機會並避免威脅,就是這套行銷工具的用法,這不是面試中只講自己好,而是要全盤且客觀的分析自己,以免若入缺點與威脅的陷阱而不自知。

註:外部的機會與威脅是指外部環境,非自身力量能控制的因素,除了消費型態改變(如更注重食安、低碳水的飲食法、近年薯條受國人歡迎…等),也常和政治法規有關(關稅、新法規)。

行銷理論3.行銷漏斗

消費者從看到到購買中間,其實還被切分出很多層細節,如看到行銷廣告→有興趣→搜尋看看→購買,中間每個環節有問題就可能讓行銷失敗,例如你給超多人看廣告,但廣告內容不是受眾喜歡的所以沒有人購買(可能會覺得明明給很多人看了卻沒用),或是搜尋不到好評。 我們也可以用行銷漏斗的理論,知道有幾個人看?幾個人有興趣?幾個人最後購買?算出轉換率,來推估行銷預算要花多少。

行銷理論簡單解釋應用舉例
STP透過市場區隔、目標市場選擇與品牌定位,找出最有優勢的一句話主張。主打『比現搖還好喝的紅茶』,明確在紅茶市場中定位。
SWOT分析自身優勢、劣勢與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制定對應策略。利用優勢搶占機會(如食安意識提升帶來新市場),同時避免政治新法規的威脅。
行銷漏斗了解消費者從認知到購買的每一個環節,掌握流失率並提升轉換率。追蹤廣告觸及人數、興趣互動、購買人數,優化每個環節提升銷售。

沒有網路的傳統行銷都怎麼做?

電視行銷廣告

讓大家知道你的品牌無論在哪個年代都一樣重要,因為我們要打曝光,提高知名度,別人知道了,才會產生後續的購買行為。 行銷推廣上一直都是以「他在什麼時間會看到廣告」的基礎上來做,網路手機未普及時最大的娛樂就是看電視,透過廣告時段,行銷自家產品就是一個絕佳的行銷手段,收視越好的節目或時段的廣告也就越貴。

近代演變:以影視來說,電視雖沒人看了,但YT、短影音也是一樣的概念,「你喜歡在這裡看東西,那我就在這裡給你看廣告」,觀看越高的創作者收費也會越貴。

看板行銷廣告

各大馬路的路口、高速公路旁的T霸看板、公車車體廣告、捷運車站與車廂看板,到現在依然是有效的行銷方式之一,因為你路過會看到,等待時會看到(等紅燈無聊看看),搭車時也會看到,對曝光來說,你在現實世界看到某家的行銷廣告,滑手機也看到,搭上捷運又在車廂看到,回家看YT又看到了一次,漸漸地就會對某品牌產生一定的印象而達到品牌的行銷目的。

想在網路做行銷,必知的七種行銷手法

七大行銷手法說明
廣告投放透過付費在各大平台上投放廣告,確保行銷內容被特定目標族群看到。
口碑行銷讓消費者搜尋時能找到正面內容,如論壇討論、KOL推薦、開箱文等。
社群行銷在FB、IG、Threads等平台經營內容,提升自然觸及與建立品牌連結感。
SEO行銷優化網站與內容,讓搜尋引擎排名更高,增加自然流量與曝光機會。
內容行銷持續提供專業、教學、故事型內容,建立領域專家的信任與好感。
再行銷針對已互動或購買過的消費者,再次推送行銷資訊加強印象與回購率。
活動行銷透過包裝主題活動,創造話題、提升品牌曝光與互動率。

必知行銷手法1.廣告投放

現代行銷離不開廣告投放,一般來說各大網路平台如FB、IG、LINE、Threads、Google搜尋,因為使用者人數多內容也多,除了靠演算法讓內容出現在你的眼前外,也提供廣告的方式,讓有需求的廠商,可以付費在這些平台上投遞行銷廣告,確保你的行銷內容一定會出現在某些人的版面上。

必知行銷手法2.口碑行銷

現代人去一家餐廳前會看評論,買某個東西或家電前也會看看有沒有相關討論,口碑行銷就是讓消費者搜尋時,找到對自己有益的內容,常見如PTT論壇、DCARD、KOL、部落格、Youtuber開箱等,達到在網路上好像很有名氣或至少有使用心得的感覺,除了達到有口皆碑的效果外,也能消除消費者的不信任感。

必知行銷手法3.社群行銷

社群泛指FB、IG、Threads、X…等網路社群平台,相對其他行銷手法來說,社群行銷是一種免費的方式,只要內容夠好就有機會被演算法眷顧,讓你的內容在不用付費的情況下讓更多人看到。 社群行銷的另一種功能是創造親切感、連結感,讓人知道這個品牌的社群是活絡的、會跟粉絲互動,都可以為品牌帶來良好的印象關係。

Photo by Mariia Shalabaieva on Unsplash

必知行銷手法4.SEO行銷

SEO是搜尋引擎優化的意思,Google是一種搜尋引擎,但搜尋結果這麼多,你打「生日蛋糕」搜尋會出現約 37,300,000 項結果,扣掉廣告第一頁的搜尋結果頂多9項,為什麼有人的文章可以排在第一頁呢?(我們通常只參考第一頁結果)就是透過SEO優化來讓搜尋引擎更喜歡我們的文章進而排上第一頁而達到行銷目的。 生日蛋糕的每月平均搜尋量有110,000次,有做SEO就能獲得更多流量。

最準行銷就是一家專業的SEO行銷公司

Photo by sarah b on Unsplash

必知行銷手法5.內容行銷

無論你在哪個行業,幾乎都有一些特定內容或故事可以分享,教學式的內容也算,透過這些內容資訊分享,可以營造自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而產生信任感。 內容行銷就是無私真心的不斷分享相關內容,除了信任感外,也更容易產生好感連結。 例如你是美妝專家,平常都是美妝教學,今天推出一款商品或是團購,他們就會覺得這個產品經過你推薦一定很值得信賴。

必知行銷手法6.再行銷

我們時常收到的簡訊、email就是再行銷的一種,透過某個方式讓你留下了資訊,再進行一次行銷,這就是再行銷的定義,尤其在數位時代更為重要,現在可以根據看過影片或按過讚的人投放廣告、針對進官網的人投放廣告、買過產品的人一個月後再投放廣告,都是為了產生印象後或購買後,希望讓你對我們的品牌再次加深印象的現代行銷手法。

必知行銷手法7.活動行銷

透過活動包裝的行銷可以讓人覺得更有趣,例如全家推出的222貓之日期望是浪流浪貓找到家,在全台門市大門放上了貓咪的海報、推出貓咪造型麵包等一系列行銷活動,不只讓品牌加分,也讓網路聲量提升了不少,也就是說即使是全台兩大超商之一的領導者,也依然需要透過行銷活動來讓自己提升曝光熱度

傳統與現代行銷的兩大差異

行銷成本差異

兩代的行銷成本很不一樣,以前來說通常都要花費不少的金額才能在電視、雜誌、看板上獲得一定的曝光,當時也沒有這麼多行銷手法可以玩。 但現代的行銷除了有很多免費的方式以外,成本上也相對比較好控制,例如投放行銷廣告,一天要投放100元還是10,000元都是自己決定,有些內容行銷(基本上有名的創作者都是)甚至不花錢就能達到很好的行銷效果。

互動性差異

對比以往都是單方面的,透過廣告單純傳達行銷內容給你,現今的行銷廣告多了很多的互動性,例如基本上你都可以留言給品牌、或是私訊品牌,甚至很多行銷廣告就是希望消費者做出更多的互動,例如轉發貼文、限動等等,更多的互動可以加深對品牌的印象,也更容易對品牌產生一定的好感,行銷上除更省力外,也可以對互動過的人做再行銷

如何規劃一個成功的活動?五步驟帶你拆解

第一步,知道行銷的首要目標

知道行銷目標非常重要,你得先知道要去某家餐廳吃飯,才知道是騎車還是開車方便,這時間走哪條路比較好。 你是要先做曝光,讓大家先知道你,無論是新品牌或是新產品上市,還是要做轉換,讓大家盡快購買? 如果目標是極大化曝光,就不該在最後又跑去檢討產品購買率。也就是說營造產品很受歡迎這件事,和讓銷售額提升,是完全不同的行銷目標。

第二步,確認品牌自身定位

透過行銷工具找出產品、品牌的定位,透過任何方式說出去前,先確認有沒有符合定位。 舉例:你是時尚、給人高質感精品的品牌,但你的折扣行銷文案卻用「買一送一最後大促銷」,這就是不相符。 定位不是口頭說說或是寫完就放著,因為消費者很敏銳,他喜歡一定有原因,可能是你當初宣傳的定位口號或slogan,所以做任何行銷前一定要先確認是否符合自身定位。

第三步,確認目標受眾

行銷前找到TA(目標受眾)也很重要,因為你要知道自己對誰說話,說什麼話他聽得進去聽得懂,才能真正打到心坎裡,最後去購買或是產生好感印象。 舉例:即使現在網路上某個梗很有趣,但你的TA如果是45歲以上,那他可能不會產生共鳴,周星馳電影台詞對20歲的TA來說可能也是。 就算你的產品適合大眾18~60歲,行銷前最好也先思考這個問題:「這次要行銷整群還是主打哪個年齡層比較好」

Photo by Melanie Deziel on Unsplash

第四步,設計行銷內容

知道行銷目標,確認自身定位以及受眾之後,終於可以寫內容了,很多人想到要做行銷活動,第一步往往就落入「直接想行銷內容」的思考裡。 但有了前三步驟的分析,這時候設定整個活動主軸、大標題、文案或是美術設計時就比較不會走偏,行銷上也更自然、更直接的切入消費者的心中。

第五步,想辦法追蹤行銷成效

最後在各種活動中穿插追蹤行銷成效的步驟,如果是發傳單,可以憑傳單取得優惠,來計算有幾個客人拿著傳單來,就知道發傳單的行銷效益。 在網站上發生,就要裝設追蹤碼。如果是輸入優惠券再結帳,也能知道有哪些人輸入了這組優惠券,例如:你常看有「輸入他的專屬折扣碼有優惠」,就是廠商在計算哪些網紅的行銷更有效。

Photo by Stephen Phillips – Hostreviews.co.uk on Unsplash

即使千變萬化也離不開兩個字,文案

文案與行銷的關係

無論是什麼年代,無網路或現在滑手機年代,任何行銷活動始終脫離不了文案,就算畫面再勁爆劇情再誇張,最後能影響你的還是文字本身,就算在短影音時代也是如此,「3個行銷公司不可告人的秘密,知道了至少省100萬,尤其是最後一個」,像這種大標題、短影音出現的第一個台詞,其實都是行銷文案的效果,頂多搭配誇張的神情或是邊走路的畫面吸引你停下來而已,最終吸引你的,還是寫腳本時的這句文字吸引你看下去。

還是得透過文字傳達

行銷到你心坎裡、耳熟能詳的那幾句經典行銷廣告詞,幾乎全都是文字的效果,所以文案與行銷彼此密不可分,但也並非寫廣告文案時要多有藝術天分,你可以看到很多廣告詞是很接地氣的,甚至只是很懂自己的客人(TA),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來寫,就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行銷分析的好,再用文字精準傳達,才是一個好的行銷案。

其他行銷常見問題

短影音是一種行銷嗎?

大部分都是內容行銷的一種,所謂內容行銷就是分享自己所知的知識,用文字也好、影片也好,甚至只有1分鐘的短影片也好,都屬於內容行銷,目的在於讓看的人知道,「你很了解這一切」、「他應該是這個領域的專家」進而產生信任感,最後達到無論是找你諮詢,或是購買商品的目的。

行銷理論有用嗎?

行銷理論有用,因為它是一種協助你思考的工具,可以知道自己做行銷前是否思考的足夠完善,且光是寫下來而不是單純在腦中構想這件事就有一定的幫助,我們人傾向相信自己是對的,寫下來讓大家一起檢視,甚至更早發現自己的盲點,都是行銷理論能幫上忙的地方。行銷理論與實戰都同樣重要,沒有所謂理論都只是紙上談兵這件事。

所謂「做品牌行銷」是什麼行銷?

行銷一詞其實涵蓋非常多種範圍,單就「行銷產品」與「行銷品牌」而言,本身就有所不同,行銷產品很好理解,行銷品牌則是較模糊的概念,行銷一箱橘子(產品行銷),和行銷你的橘子園讓大家知道你是哪裡來的橘子果農,有多讓人信服(品牌行銷)。 有良好的品牌,又更能推動產品行銷。 且相對賣出去來說,品牌行銷的目標,更注重曝光、與累積好感上。 這邊要注意,如果你目標明確,是要做品牌行銷,就不該要求銷售量增加這件事。

總結:行銷就是做到好好溝通

由於行銷這兩個字,真的牽扯到了非常大的範圍,但概括來說就是做到好好溝通這四個字,溝通之前先知道自己的強項,知道自己的定位,也知道我想跟誰講話,就更能做到有效構通而達到我們要的效果。行銷其實就是搭起你與消費者心中的橋樑,消除代溝,才能把你的理念更順利的傳達給心目中的他。 SEO文章尤其需要精準溝通知道消費者的喜好,最準行銷是專門的內容SEO行銷公司。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1:林蓉君(2022)。探討社群經營與品牌行銷間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

參考資料2:經濟日報 商業興觀點/運用行銷漏斗檢視策略

參考資料3:經理人 行銷走到 4.0,你腦袋升級了嗎?科特勒「5A 架構」,分析你的顧客為何溜走了

行銷是什麼?五步驟規劃行銷活動|必知七大行銷手法全解析! 閱讀全文 »

website upgrade 網站優化

給初學者的 5 大網站優化建議,同時讓你輕鬆執行 SEO!

(Image by vector4stock on Freepik)

你是否也遇過這樣的狀況——網站架設完成了,卻遲遲沒有流量?花時間寫了內容、設計了頁面,還是無法在 Google 搜尋中被看見?其實,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網站優化還沒做對。

網站優化不只是修改關鍵字那麼簡單,它是一整套讓搜尋引擎理解你、使用者願意停留的策略,包括網站架構設計、內容規劃、速度優化、行動裝置體驗與 SEO 設定等核心要素。只要掌握對的方法,即使是新手也能讓網站自然爬上搜尋排名,吸引精準流量。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 5 個網站優化的建議,幫助你從零建立一個「有流量、會說話、能轉換」的網站。無論你是架站初期的新創品牌,還是想重新整理網站的內容經營者,都適合從這篇開始,建立正確的 SEO 基礎!

網站優化前的注意事項

On-site SEO 是什麼?

On-site SEO(網站內部 SEO),指的是針對網站內部進行優化,目的是讓搜尋引擎更容易理解網站內容,並提高頁面在自然搜尋結果中的排名。簡單來說,On-site SEO 就是你可以直接控制和修改的網站內部元素。On-site SEO 的核心包括:

  • 關鍵字優化
  • Meta 標籤設定
  • 內部連結設計
  • URL 結構
  • 圖片優化
  • 內容品質
  • 網站速度與行動裝置相容性

另外,網站優化不只有 On-site SEO,之後的章節可以有更完整個全貌可以通盤了解!

需要做哪些準備?

在開始網站優化之前,需要先釐清你的目標與現況,才能讓整體流程更有效率、成果更聚焦。以下是網站優化前必須注意的 7 大重點,適合初學者或重新調整策略的經營者參考:

  1. 明確網站的目的與角色定位
    網站類型會影響整體結構、導覽設計與內容呈現邏輯。可以先想想:

    這個網站是為了什麼?
    是賣產品、建立品牌形象,還是提供資訊內容?
  2. 鎖定目標受眾與搜尋意圖
    網站內容與設計要能對應他們的語言與需求,才能真正留住流量。可以先想想:

    你的使用者是誰?
    他們會用什麼關鍵字搜尋?
    想解決什麼問題?
  1. 盤點現有資源與內容
    如果是優化舊站,需先盤點現有頁面、SEO 表現、跳出率、速度等數據,了解哪些內容值得保留、調整或淘汰。
  1. 設定關鍵績效指標(KPI)
    有清楚的衡量目標,才能讓優化工作有方向也可追蹤成效。可以先想想:

    流量提升多少算成功?
    是點擊數、頁面停留時間,還是最終轉換率?
  1. 確認網站架構與導覽是否清晰
    初期就應設計符合「使用者流程」的架構,並為之後的內部連結鋪好路。可以先想想:

    資訊是否容易被找到?
    重要頁面有沒有隱藏太深?
  1. 選擇合適的架站平台與技術架構
    不同平台(如 WordPress、Wix、Shopify)對 SEO 支援度不同,要先確認是否能修改 SEO 標題、描述、設定 alt 圖片文字與結構化資料等功能。
  1. 準備基礎追蹤工具
    啟用 Google Search Console、Google Analytics 等工具,才能追蹤使用者行為與搜尋表現,是後續優化的重要依據。

前置作業都做好了之後,接下來可以先參考以下 5 大網站優化建議總結表格:

網站優化面向重點說明延伸說明
一、目標優化:定位網站類型根據目標市場與客群設定網站類型與結構,強調搜尋意圖與轉換動線。避免為了美感而忽略轉換設計,並從一開始就思考搜尋者的行為與需求。
二、內容優化:佈局網站架構蒐集內容資料、建立分類與標籤、設計內部連結與網站地圖,搭配明確的網域名稱。內容管理不只是分類,而是形成結構邏輯與搜尋系統友善度的重要依據。
三、配置優化:網站頁面設計首頁與內頁設計需清楚傳遞品牌定位,頁面結構與排版應有邏輯、有視覺一致性。網站如同數位門面,設計不只是好看,更需引導訪客探索並建立信任感。
四、使用者體驗優化:測試與回饋強化響應式設計與可及性,並持續透過回饋測試與功能擴充優化整體體驗。網站是動態的,須不斷根據數據與使用習慣進化,提升操作順暢與互動深度。
五、網站優化工具結合 SEO 與使用者導向內容,透過關鍵字、內部連結、圖片文字等技術提升搜尋能見度。SEO 不是為了演算法而寫,而是讓好內容被看見、被理解並帶來高品質流量。
(表格:一茶整理)

一、目標優化:定位網站類型

明確的市場與客群

(Image by katemangostar on Freepik)

在網站優化的第一步,最核心的觀念是:網站的結構與功能,必須緊扣目標市場與理想客群的需求來設計。這不是單純的美學問題,而是整體品牌策略的基礎。如果一開始沒有明確的受眾定位,即使網站外觀看起來再漂亮,實際上也很難發揮效益。

舉例來說,假如網站的主要用途是商品銷售,那麼它必須具備順暢的購物流程,包括清楚的分類、便捷的購物車與結帳功能。如果設計時把品牌故事、商品說明、所有內容都塞在同一個頁面,反而會讓顧客找不到下單入口、無法快速完成購買,最後只會選擇離開。這樣的設計失誤不只影響用戶體驗,更會直接拖累轉換率。

因此,網站在架構初期就應該導入 SEO 的基本原則,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搜尋意圖。緊扣使用者在搜尋某個關鍵字時,真正想完成的行動是什麼?當我們能夠從使用者角度去設計網站內容與功能時,搜尋引擎才會更願意推薦這個網站給相同意圖的使用者,網站的曝光與排名也會自然提升。

網站種類的結構與設計

網站種類的結構與設計
(Image by freepik)

在明確定位網站的市場與客群之後,下一步就是根據網站的功能與目標,進一步將網站優化成適合的結構版面配置。這裡所說的結構,不只是選擇幾個頁面分類,而是從整體使用流程的角度出發,思考每一位進站的訪客會從哪裡開始探索、他們會往哪裡點、又會在哪裡停留。

這些網站優化的細節將會直接影響網站的使用者體驗,也就是所謂的 UX(User Experience);同時,整體畫面與操作的設計邏輯則屬於 UI(User Interface)的範疇。一個設計得當的網站,不僅能讓使用者迅速理解這裡提供的是什麼服務或產品,也能自然地引導他們採取你預期的行動。

電商網站為例,它的首頁可能需要在第一眼就清楚呈現熱賣商品促銷活動,並搭配清晰的商品分類結帳路徑。反之,若是品牌形象網站,則會著重在視覺一致性與理念傳達上,讓使用者感受到品牌的專業與獨特性。

而對於內容型網站部落格來說,重點會是清晰的資訊層級良好的閱讀體驗內部文章之間的串聯邏輯,讓讀者不僅願意停留,還會點開更多內容。可以把網站想像成數位時代的店面。設計良好的 UX 就像整理過的空間與清楚的動線,讓顧客一走進來就知道自己該往哪走、該看什麼。

相反地,如果網站的設計過於雜亂、資訊不集中,訪客會很快感到困惑甚至煩躁,最終選擇離開,這樣就等於錯失一次潛在的轉換機會。因此,網站優化並不只是為了讓搜尋引擎看懂,更是為了讓「人」願意停留與信任,而這一切,從網站結構與設計的邏輯開始就至關重要。

二、內容優化:佈局網站架構

(Image by vectorjuice on Freepik)

資料蒐集

內容優化的第一步,是從資料蒐集與分類開始。許多人在架設網站時,容易忽略這段前置作業,認為只要有內容就可以開始建站。但事實上,這正是決定網站結構是否清晰、內容是否具邏輯的關鍵。

資料蒐集的來源可以非常多元,無論是你經營品牌時產生的產品靈感、你對某個議題的觀察與研究,或是你在創作過程中不斷累積的想法與內容,這些素材一旦系統化整理後,就能逐步形成專屬於你的內容資料庫。

未來,這些資料可以透過分類與標籤來整理,也可以延伸為文章主題或活動頁面,並進一步與其他內容建立內部連結。資料蒐集的過程不只是內容創作的起點,更是網站優化得以深化的基礎工程。

💡小技巧:

  • 每個頁面都應有獨立且具吸引力的 Meta Title 與 Meta Description。
  • 關鍵字應出現在標題與描述中,但要符合可讀性。
  • 原創、有價值、與主題高度相關

建立易於網站優化的結構

當內容逐漸成形、主題逐步明朗之後,網站的結構就必須隨之建立。這個階段,與其說是設計網頁,不如說是在設計使用者的體驗路徑。根據美國商業雜誌《富比世》專欄作家 Christiana Jolaoso 分享

「為了使設計更容易,請想像將出現在你網站上的頁面以及它們如何相互連結。例如,了解你的網站上有多少個頁面,它們的內容和整體佈局,意味著你在開始設計每個部分時,將有一個指南可供參考。」

這樣的網站優化事前思考,就是建立網站地圖(Sitemap)的開始。網站地圖不僅能讓你對整體佈局有清楚掌握,更能作為 SEO 策略中的一環,幫助搜尋引擎快速理解你網站的內容架構。

當你在每個頁面之間設計合理的內部連結,使用者可以更順暢地從一個主題跳轉到另一個主題,增加停留時間與互動行為,同時也提升網站被搜尋引擎收錄與排名的機會。網站不是一頁一頁堆疊出來的,而是有策略地讓每一頁都彼此串連、共同構築整體品牌的內容場域。

💡小技巧:

  • 排版清晰、搭配小標題與段落,提升閱讀體驗
  • 合理安排文章與頁面之間的超連結。
  • 引導使用者深度閱讀,也幫助搜尋引擎抓取頁面結構。

選擇品牌網域名稱

內容與結構之外,另一個常被忽略,卻極具關鍵性的優化步驟,是選擇合適的網域名稱。一個好的網域名稱,不僅能提升網站的專業感與辨識度,更能在搜尋結果中第一眼吸引使用者的點擊慾望。網域名稱最好簡潔、清楚、好記,能夠直接與你的品牌名或主題內容形成關聯。

如果名稱過長、包含過多符號或難以拼寫的單字,往往會造成使用者輸入錯誤,甚至降低信任感。在品牌經營中,網域名稱就像是地址與招牌的合體,不只是一串網址,更是一種品牌識別的延伸。當使用者看到這個名稱時,就能聯想到你的定位、你的價值,以及你想傳遞的專業印象。選對網域名稱,是網站優化中最基礎,卻也最具策略價值的一步。

三、配置優化:網站頁面設計

主頁設計與其他頁面

網站的首頁,就像你的門面。Wix 設計團隊的部落格作家 Jenna Romano 曾說過:「你只有一次機會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首頁正是關鍵。」她提醒我們,首頁通常是使用者第一眼會接觸到的地方,因此不僅要簡潔有條理,更要清楚傳達你是誰、在做什麼,同時具備吸引目光與引導使用者繼續探索的功能。

換句話說,一個設計良好的首頁,不只是靜態介紹,而是一個會「說話」的入口,能引導訪客自然地點開你希望他們接觸的內容。

除了首頁之外,「關於我們」、「聯絡我們」、「產品與服務介紹」、「部落格文章」、「常見問題頁」等,也是許多網站經營者常見且建議規劃的基本頁面。這些內容不只為網站增加深度,也能提升搜尋引擎的收錄範圍,更重要的是,能幫助訪客在短時間內快速找到他們想了解的資訊,提升整體使用體驗。

排版設計

在網站排版設計上,即使你是初學者,也不需要從零開始摸索。現在多數架站平台都提供多樣化的設計模板與功能模組,讓你可以依據需求快速選擇適合的排版風格。不論是頁首與頁尾的規劃、選單與導覽列的安排,或是搜尋框、按鈕等功能區塊的配置,都可以透過這些工具自由調整,打造出一個結構清晰、操作直覺的網站版面。

排版不只是擺放內容的位置,更是一種品牌視覺語言。從文字大小與間距、圖片比例與風格、按鈕的位置與色彩,到整體選單的層級邏輯,這些設計都會默默地影響訪客對品牌的感受。簡單來說,網站長什麼樣子,就是你的品牌給人的第一印象。

隨著使用者習慣與設計趨勢不斷變化,持續優化網站的視覺元素、調整版型與互動細節,也是網站優化中不可忽略的一環。好的排版不僅讓人願意停留,更能提升品牌的專業感與信任感。

四、使用者體驗優化:測試與蒐集回饋

重要的網站元素建議

使用者對你網站的第一印象,往往來自首頁的視覺設計整體操作流程,而這些看似細節的網頁元素,其實正深深影響著他們的瀏覽體驗。從首頁到每一個內頁、從設計風格到功能按鈕,每一個元素的安排,都是網站優化中不可忽視的關鍵。

透過觀察使用者在不同場景中的互動方式,以及分析他們在網站上的行為軌跡,我們可以逐步優化整個客戶旅程,讓網站不只是「好看」,而是真正「好用」。

此外,響應式設計也是現代網站不可或缺的一環。你的使用者可能會在不同裝置上造訪網站,包括桌機、筆電、平板,甚至手機,因此網站必須能夠自動調整排版與功能,確保在各種螢幕尺寸下都有一致、流暢的操作體驗。

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關係到一個品牌在用戶心中的專業感與可信度。當你的網站在各種裝置上都能清楚呈現內容、方便操作,自然就更能提升轉換率與使用者的好感度

提升可及性與可擴充的功能

網站優化不只是讓頁面變快或內容更完整,更重要的是提升整體的可及性可擴充性。一個真正實用的網站,應該能夠讓任何使用者都能順利進入、瀏覽,不論是在電腦、手機或平板上,都能有流暢的體驗。這就需要針對顯示速度與行動裝置進行細緻的調整與最佳化。

💡 小技巧:

  • 確保網站在電腦與手機上皆可快速且流暢。

同時,網站也不能只是「建好就放著」,而應該是一個能夠持續更新、優化、擴展的動態系統。透過定期收集使用者的回饋、不斷測試內容、調整架構與設計,並與訪客建立互動習慣,你的網站才能真正與使用者一起成長。

當網站能夠隨著需求加入新功能、修正舊問題,它不僅會留住老客戶,也更容易吸引新的目標族群,進而養成使用者對於網站的黏著度與信任感。

五、網站優化工具

專業工具串連服務

在網站經營的過程中,選對工具就像是選對夥伴。隨著數位工具的進化,越來越多專業功能可以直接整合進你的網站,讓整體操作更流暢、使用者體驗更完整。無論你是經營網路商店、分享內容、經營社群,或希望透過自動化節省管理時間,從社群貼文排程、行銷追蹤到 AI 客服,這些工具都能有讓網站優化,也讓經營變得更輕鬆有感。

除了功能整合,網站的視覺與媒體表現也是優化的重點之一。透過圖片、音樂或影片等媒體素材的妥善運用,可以讓網站內容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被讀者理解與記住。而這些素材不只是「加分項」,如果搭配圖片壓縮、影片轉檔、音訊快取等技術使用,還能大幅提升網站的載入速度與整體效能。

💡 小技巧:

  • 圖片加上描述性的替代文字(alt text)
  • 壓縮圖片大小,提升頁面載入速度

當網站同時兼顧了內容的豐富性技術的穩定性,就能真正為使用者創造一個「好看、好用、又好快」的瀏覽體驗。

SEO 也是網站優化的一種作法

對多數經營網站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看到網站訪客穩定成長更令人振奮。而搜尋引擎優化(SEO)正是進行網站優化的關鍵策略之一。它不只是讓人「找得到你」,更是一種系統化的網站優化方式。透過精準的關鍵字選擇、提升內容的深度與原創性,你的網站更有機會出現在搜尋結果的第一頁,進而提升曝光度與點擊率。

SEO 並不是一次性的設定,而是一連串細緻的優化過程。從事前的關鍵字研究開始,到設定頁面 SEO 的細節(像是 URL 命名、SEO 標題設計)、為圖片加入替代文字(alt text)、安排內部連結邏輯,甚至建立完整的網站地圖,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步驟,其實都會影響搜尋引擎如何理解你的網站結構與內容。

💡 小技巧:

  • 在標題(Title)、副標(H1、H2)、和內文中自然使用關鍵字。
  • 避免惡意堆疊關鍵字(keyword stuffing)。
  • 使用簡短、易懂的網址(如:/seo-guide)
  • 包含關鍵字,避免亂碼或無意義編碼

當搜尋引擎能更輕鬆地抓取與分類你的網站資訊,網站自然就更有機會出現在潛在用戶面前,帶來真正有價值的流量。

網站優化不只是技術操作,而是一場結合使用者體驗與內容策略的長期經營。

Google 搜尋中心提醒網站經營者:「提供良好的網頁體驗、專注於使用者優先的內容,避免建立以搜尋引擎為優先的內容。」也就是說,在規劃網站和網站優化時,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討好演算法,而是回到最根本 —— 讓使用者能夠輕鬆找到他們真正需要的資訊,並在瀏覽過程中感到順暢與舒服。

當我們將網站的目標設定、內容設計、頁面配置與使用者體驗都優化到位後,這時再加入 SEO 策略,才會真正發揮加乘效果。正如搜尋中心所說:「如果將 SEO 應用在以使用者為優先的內容上,而非單純迎合搜尋引擎,那麼它會是一項非常實用的工具。」

換句話說,當 SEO 與使用者體驗兩者並行,它不僅能幫助搜尋引擎更好地理解你的網站內容,也能讓真正有需求的用戶透過搜尋找到你,進而為網站帶來更高品質的流量。

參考資料

1:Forbes〈How To Design A Website (2025 Guide)〉, Christiana Jolaoso

2:WIXBLOG〈How to design a website (step-by-step guide)〉, Jenna Romano

3:Google 搜尋中心〈建立實用、可靠且以使用者為優先的內容

給初學者的 5 大網站優化建議,同時讓你輕鬆執行 SEO! 閱讀全文 »

4 步驟打造內容變現系統!自媒體經營可持續的變現方式

(Image by tirachardz on Freepik and re-design by Canva)

你是不是也曾經苦惱過:「我一直在產出內容,為什麼卻賺不到錢?」其實問題不在你不努力,而是還沒設計出一套可以承接內容價值的變現機制。本篇文章將帶你拆解自媒體經營中最常被忽略,卻也是最關鍵的黃金圈一環:「What = 做什麼」的真正核心 —— 打造可長期運作的變現系統,讓你的創作不只是分享,更能產生收入與影響力。

如果你正在經營內容,但在變現路上感到卡關,可以參考最準行銷推出的內容行銷訂閱方案,幫助你從策略到執行建立完整的內容變現規劃。

〈延伸閱讀:黃金圈法則是什麼?3 個步驟打造感動人心的品牌內容策略

什麼是內容變現?

內容變現的定義

透過你創作的內容,把價值轉化成實際收入或可持續的回報。簡單來說,就是「靠分享知識、經驗、觀點或故事,來賺錢」。

當你經營自媒體、部落格、Podcast、YouTube 或 IG 等平台時,你其實是在建立一種吸引與影響他人的能力。這種影響力本身就是一種資產,而內容變現,就是如何把這份資產轉換成現金流。

常見的內容變現方式

  • 販售數位產品:打造可重複銷售的知識資產

    像是線上課程、電子書、Notion 模板、行事曆、引導練習本等。這類產品的特點是:製作一次、販售無限次,可以累積成被動收入。特別適合教學型、整理能力強的創作者。你需要有清楚的知識架構、實用的內容設計,以及好懂的行銷說明。
  • 接案或一對一顧問服務:用專業與經驗創造高價值

    提供一對一的指導、教練、療癒、策略諮詢等服務。這是最直接的變現方式,單價高、變現速度快,但時間可換性低。適合擅長引導、有專業背景、喜歡陪伴深入轉化的創作者。若後續能轉為小型團體班或 VIP 方案,還能提升收入上限。
  • 聯盟行銷:最簡單的信任變現方式

    推薦你真正喜歡的產品、書籍、課程或服務,讓粉絲透過你的專屬連結購買後你可獲得分潤。重點是信任與誠實分享,不需要自己開發產品。適合推薦型創作者、生活風格帳號、愛用清單型內容。若操作得宜,能逐步建立穩定的長期收入。
  • 訂閱制:讓粉絲穩定支持你

    例如:Buy Me a Coffee、訂閱制 Skool 社團、訂閱制會員等。你可以提供會員限定內容、資源包、直播、提問回覆等。適合陪伴型、儀式感強的創作者。收入穩定、粘性高,但需持續經營粉絲關係與提供價值,讓人願意長期留下來。

決定好變現內容和平台,就可以開始展出內容啦!可以跟著以下四大步驟,開始發想你的內容策略!

Step 1:辨識內容價值的類型,精準對應變現方式

當你在經營自媒體時,別急著問「怎麼變現」,請先回頭看看:你到底提供了什麼價值?

內容的價值不只一種,有些人擅長解說、教學,幫助讀者解決實際問題;有些人擅長陪伴,讓人感到被理解、不孤單;也有人能帶來思維上的啟發,甚至協助做決策、推薦選擇。當你能明確辨識自己屬於哪一種價值,就能對應選出最適合的變現模式。

你可以從以下 4 種價值切入,開始打造你的變現系統。

價值類型方向適合變現方式
教學型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學會技能課程、顧問、工具包、內容訂閱
陪伴型讓人被理解、有情感連結社群變現、團購
轉化型啟發思維、帶來內在改變工作坊、能量服務、短期訂閱制
推薦型幫助決策、提升信任感聯盟行銷、品牌合作、導購清單
(表格:一茶整理)

教學型: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學會技能

如果你擅長解釋概念、教學操作,讓人「學會某件事」,可以參考教學型創作者的方向。這類內容的核心價值,是提供可實踐的知識與具體成果,像是「怎麼做」、「如何開始」、「入門教學」等,特別適合透過線上課程顧問服務工具包內容訂閱來變現。

只要你將自身經驗系統化包裝,就能把累積多年的專業知識變成可販售的數位產品,讓價值在不同時間點重複變現。

陪伴型:讓人被理解、有情感連結

你常常收到粉絲留言「謝謝你,讓我覺得不孤單」嗎?那你可以參考陪伴型創作者的方向。這類內容不一定教會受眾什麼技巧,但卻能帶來心理上的慰藉與共鳴感。從日常生活紀錄、心情抒發、療癒故事到日記式貼文,都能成為連結的橋樑,適合透過打造陪伴系社群來變現。

在社群中分享生活、選品,有興趣的人可以一起團購。你賣的不是資訊,而是情緒價值歸屬感,只要能長期陪伴,就能累積穩定的支持者,進而變現。

轉化型:啟發思維、帶來內在改變

如果你的內容經常讓人開始思考人生方向、重新看待自己,甚至激發改變,那你是典型的轉化型創作者。這類內容的價值在於心理、靈性或自我認同的轉變,像是自我覺察、人生課題、金錢信念、能量療癒等主題。適合透過工作坊深度引導服務短期訂閱制等方式來變現。

短期訂閱可以「季」為單位,提供 12 週陪跑和諮詢的服務。你的價值不在「教會什麼」,而在「點醒什麼」—— 這正是許多人願意付費的關鍵。

推薦型:幫助決策、提升信任感

如果你很會挑選產品、總能說出這個東西為何值得買,推薦型創作者的內容,可以是你協助受眾做出更好選擇的方式。無論是書籍、課程、App、工具或生活好物,只要你能建立信任感,受眾就會依賴你的判斷,而做出決定,進而讓你變現。

這類型的人非常適合聯盟行銷品牌合作導購清單等變現方式。你不需要自己製作產品,只要選對合作夥伴、讓粉絲持續相信你,信任就是你最強的資產。

Step 2:選擇最適合你風格的變現模式

(Design by Napkin AI)

數位產品:一次製作、長期販售的內容資產

無論是課程、電子書、工具包或 Notion 模板,都是「一次製作、多次販售」的創作形式。前期雖然需要較多心力準備,但一旦完成,就能成為長期帶來收入的被動資產。特別適合教學型、自我成長型的主題,如 SEO、人類圖、自媒體經營、靈性療癒等。只要選對題目,就能透過不斷放大、複製價值來變現。

一對一服務:深度連結與高單價的變現選項

如果你喜歡與人深入交流擅長傾聽與引導,一對一服務會是你最直接也最有價值的變現方式。不論是品牌諮詢、靈性療癒、內容健檢還是情緒引導,只要你能提供客製化體驗,粉絲就會願意為你的專業買單。

這類服務雖然是以時間換取金錢,但也能進一步發展為團體課程或高價方案,逐步轉化為可擴展的變現方式。重點是:你提供的是信任與轉化,而非單純的知識輸出。

聯盟行銷:最簡單的信任變現方式

如果你擅長挖掘好物、喜歡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聯盟行銷會是最簡單、門檻最低的變現方式。你不需要自己開發產品,只要挑對合作品牌、說好產品故事、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就有機會透過導購連結賺取分潤、開始變現。

無論是書籍推薦、線上課程、工具資源或生活好物,只要你能建立起信任感,受眾就會願意跟你買單。重點不是賣什麼,而是讓粉絲相信:你已經有篩選過產品,你推薦的產品值得他們擁有。

訂閱制:穩定變現的內容會員機制

如果你擅長經營社群、喜歡有節奏地提供內容訂閱制會是穩定變現的好方法。你可以每月更新資源、舉辦直播、提供會員專屬文章或限定活動,建立一種「只屬於會員的儀式感」。這種變現模式適合與粉絲建立更長期的關係,搭配贊助平台私域系統,讓粉絲不只按讚,還願意持續付費參與。

另外,隨時可以退訂也是把決定權交給粉絲,當粉絲有預算疑慮或是覺得不再需要相關服務時,隨時可以「喊停」,支持者壓力相對也會小很多。

Step 3:設計你的信任轉換漏斗,讓粉絲自然買單

想變現,不是靠一個華麗的 CTA、一篇推銷文或一場特價活動就能完成。真正能夠持續變現的關鍵,是你是否在「過程中」與粉絲建立起信任。你需要從免費內容開始吸引,再透過引導深化連結,讓粉絲有機會親身體驗,最後才水到渠成地進入你的主力變現方案。

以下參考自 Russell Brunson 的 4 階段價值梯(Value Ladder),幫助你建立內容變現的穩定系統:

(Design by Napkin AI)

階段 1:免費價值 —— 部落格、限動、Threads 分享

免費內容是你與潛在客戶的第一次見面,也是你能否「被記住」的關鍵時刻。不論是 Threads 的短句共鳴、IG 限動的日常互動,還是部落格的深度內容,重點是提供「對讀者有幫助」的價值。

這些內容雖然不收費,卻是你最重要的行銷資產。它不需要完美,但必須真誠、有用、對味。好的免費內容能吸引精準的受眾,並種下信任的種子,為後續的引導與變現做準備。

階段 2:引導機制 —— 免費電子書、資源包、講座

當潛在客戶被你吸引之後,如何讓他們留下來?這時候就需要一個「誘因」,將粉絲從路人轉化為名單。這可以是免費電子書資源包主題講座或是一份實用的 PDF 工具表單

引導機制的核心在於:你要給出一個他值得留下 Email 或主動私訊你的理由。透過這個過程,你不只得到聯絡方式,更是在對方心中建立你值得被期待的感覺。這是從陌生關係進入溫度關係的重要關卡,也是變現模式中具有決定性的一環。

階段 3:產品體驗 —— 小額課程、試做服務

一旦有人願意信任你,就要給出一次讓人超出預期的付費體驗。這階段的目標不是變現,而是讓對方親身感受到 —— 你的東西,值得繼續買單。這可以是小額的課程試聽方案、一對一的服務體驗,或是一份濃縮的主題音檔。

你要設計的是一種低風險、高轉化的初次付費方案,讓對方從「願意嘗試」邁向「願意投入」。這一步走穩了,才有機會推進到變現的下一階段。

階段 4:主力產品 —— 核心服務、線上課程、訂閱內容

這是你最核心的變現來源,也是整個內容商業系統的果實。主力產品可以是線上課程、長期訂閱個別服務、團體方案或會員專屬內容。這不只是單次交易,而是建立一段願意長期合作的關係。

關鍵在於,這個產品必須能真正兌現你前面承諾的價值,並且擁有可複製、可放大的潛力。當整條信任路徑順暢,粉絲就會從支持你的免費內容一路走到支持你變現的最後一步,心甘情願、甚至主動推薦你給其他人。這才是真正永續的變現模式。

Step 4:選擇可持續的節奏與分配精力

變現模式的選擇,不能只有能賺錢,還要問自己:「這個變現模式,我能長期走下去嗎?」你不是機器,也不是一天 24 小時都能高效輸出的創作工廠。真正能持續經營的變現模式,必須考量你的熱情來源、身體精力與生活平衡

避免創作內耗的 4 個關鍵提問

不是每個變現方式都適合你,更需要考慮的是適不適合你長期花費體力、精力去耕耘?在做選擇前,先問自己這四個問題:

  1. 這個變現方式,是我會一直喜歡的嗎?
  2. 這個變現方式,需要我持續露臉嗎?我能接受嗎?
  3. 這個變現方式,是否可被模組化、自動化?
  4. 這個變現方式,是否符合我的能量週期與生活方式?

有些人適合週更 Podcast,有些人則更適合月更深度文章。創作內耗通常不是因為做太多,而是做的東西跟自己「不對頻」,導致消耗你的熱情與生活品質。這四個問題,就像一面鏡子,能幫助你對齊創作與變現的節奏。

推薦組合策略

建立變現系統時,最理想的組合是一主兩輔,讓變現流程既穩定又不失彈性。

(Design by Napkin AI)

主力變現可以是你最擅長、也最具價值的內容產品,例如線上課程、訂閱制或一對一服務。搭配 1~2 種輕量型變現產品,如聯盟行銷、粉絲贊助,能補足收入曲線的起伏。最後再串聯內容平台,如 Blog、IG、Email,形成完整的「創作 → 曝光 → 變現」閉環系統。

這樣的策略,不僅能優化時間投入的比例,也能讓你在不同階段自由調整節奏,打造真正可持續的變現系統。

打造能變現的內容,不只是寫內容而已

黃金圈的「What」,不是只有「輸出內容」,而是在「設計一套能把價值轉成收入的變現系統」。所以,內容變現的本質,是價值交換的設計,而非單純的內容輸出。透過分析內容價值的類型、選擇適合的變現管道、建立信任轉換漏斗,再搭配符合你能量節奏的策略,才能走得遠、走得穩,也走得不焦慮。

內容變現的本質,是價值交換的設計,而非單純的內容輸出。你的內容可以成為他人願意持續付費與信任的價值體驗,這才是自媒體真正有價值的變現系統。

如果你有內容、也有熱情,卻總覺得無法系統化產出,或者不知道怎麼寫才能精準吸引對的人,最準行銷的內容行銷訂閱方案,提供你 SEO 諮詢、標題優化建議與文章健檢服務,幫助你打造真正能變現的內容系統。


👉 點我了解詳情:最準行銷|內容行銷訂閱方案

參考資料

1:What is a Value Ladder? Ultimate Step-By-Step Guide

2:Moving Prospects Through the Funnel With a Value Ladder

3:增加粉絲黏著度、靠內容變現 比社群行銷還強的「私域」怎麼做?

4 步驟打造內容變現系統!自媒體經營可持續的變現方式 閱讀全文 »

廣告行銷

廣告行銷是什麼?從定義、類別到方法跟策略,一次搞懂!

廣告行銷是什麼?為什麼要開始?

產品明明不錯,客人來了也說好吃、好用,可是生意就是沒起色。

其實,問題就出在「沒人知道你在賣東西」。

特別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競爭激烈的時代,

光是「有好產品」還不夠,你得讓更多「對的人」看見你。

不管你是剛起步的創業者,還是想升級行銷策略的老闆,

這篇文章會帶你認識廣告行銷的基本概念、

數位廣告 4 類型、預算設定 3 方法,還有 5 大步驟,

幫你一步步建立起屬於你品牌的廣告行銷利器。

廣告行銷是什麼?

廣告行銷簡介

簡單來說,廣告行銷是「花錢讓更多人知道你的產品」。

更精確一點,是你透過一些平台,

像是 Google、Facebook、YouTube,

付錢請他們幫你把訊息推給「可能會對你有興趣」的人。

你可能會問:「這不是很燒錢嗎?」

其實不一定。

如果你廣告行銷在數位媒體,

比起傳統發傳單、貼看板,數位廣告通常成本較低,還更有效率。

傳統廣告 vs. 數位廣告

項目傳統廣告數位廣告
媒介類型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戶外看板社群媒體搜尋引擎Email網站影片平台
成本通常較高需支付製作、媒體投放費通常較低可依預算調整,適合小額投放
目標精準度廣泛曝光難以精準鎖定特定族群依年齡、地區、興趣等條件,精準投放
互動性低主要為單向傳播高翻譯可跟受眾互動、增加參與感
成效追蹤難以即時追蹤,成效評估較困難可即時追蹤點擊率、轉換率等數據,便於優化
品牌信任度高特別是在年長族群中需建立信任部分受眾對數位廣告存疑
靈活性低內容一經發布難以更改高可隨時調整內容與策略

[1]

其中,

數位廣告的優點,在能即時看到廣告行銷的成效(如點擊率、轉換率) ,

還有成本較低,靈活性較高。

根據知名 B2B 評價平台 GoodFirms 的調查 [2],

有 65% 的企業在用數位廣告,

可見數位廣告行銷,已經是多數企業推廣產品跟品牌的選擇。

常見的數位廣告 4 類別

1. 搜尋廣告(像 Google)

搜尋廣告是一種以搜尋意圖為核心的廣告行銷。

當別人 Google 跟你產業有關的,特定關鍵字時,

你的網站就出現在第一個,有「贊助商廣告」的標示。

這種廣告行銷的特點是「拉式行銷」——等客人主動找上門。

因為搜尋者是真的想買才搜,所以點擊轉換率通常相對較高。

根據 Wordstream 的研究,

Google 搜尋廣告平均點擊率(CTR)為 3.17%,比其他廣告形式高。[3]

2. 社群廣告(像 FB、IG)

這種廣告行銷的特點是「推式行銷」——主動推到客人眼前。

是目前中小企業最常用的廣告形式之一。

比如 FB 廣告,

你能透過 Facebook Ads Manager 精準設定受眾條件,

像是年齡、性別、興趣、生活方式。

如果你在賣腳踏車,

你能讓廣告只出現在「住在台北、18-35 歲、對騎自行車有興趣的女性」的版面上。

而且,還能搭配「動態素材」和「行動呼籲按鈕」,提升互動。

根據 Meta 官方數據,Facebook 平均廣告轉換率為 9.21%。[4]

3. 影片廣告(像 Youtube)

觀眾在看影片前或影片中,會看到你的廣告內容。

像 YouTube 廣告,

能讓你用 15-60 秒的影片,介紹你的產品或品牌。

而且 YouTube 廣告也是透過 Google Ads 平台投放,

所以一樣能根據目標受眾的年齡、性別、興趣等,精準設定。

比如,透過情境式劇情介紹產品解決了某種痛點,

再加上明確的「立即購買」行動鈕,引導消費者下一步。

研究顯示,YouTube 廣告行銷的效果,比傳統電視高出 84%。[5]

4. 再行銷廣告

如果有人逛過你網站,沒買就走。

接下來他到處都看到你的廣告,這就是再行銷。

再行銷是為了提醒有興趣、但還沒下單的客人回來。

這種廣告行銷,會讓品牌記憶維持在他們心中,

來強化「決策期」內的行銷接觸點,有效提升轉換率。

根據 AdRoll 調查,再行銷廣告的點擊率約是一般展示廣告的 10 倍。[6]

廣告行銷預算 3 方法

1. 目標與任務法

從行銷目標出發,先明確列出你想達成的目標,

比如「三個月內讓網站流量提升 30%」、「每月增加 200 個潛在客戶」等,

接著去想達到這些目標,需要做哪些具體任務,

像是做 SEO、投放 Google 廣告、辦免費講座等。

最後,把每一項任務的成本估算出來,加總起來就是你該編列的廣告預算。

這個方法的好處在於:你不是隨便抓個數字來花,而是讓預算與目標一一對應,

使用過程更有依據,報告也更透明。[7]

2. 銷售百分比法

這是最簡單、最常用的方法之一。[8]

你可以根據去年的營收,或是本年度預估的銷售額,

抓個固定比例(像是 5-10%)當廣告行銷預算。

比如,預估年營收 200 萬,預算就抓 10 萬。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容易計算,財務好掌控,不會「超支」,

也能隨營收成長自動調整預算。

缺點則是,它的基礎是過去的表現,沒有從目標出發,

可能無法支援未來的成長計畫。

不過如果你想從保守開始、慢慢觀察成效,這是個不錯的起點。

3. 單位銷售法

這個方法適合產品單價固定、又能預估銷售量的產業,

像是零售業。

先決定你願意為每一個單位產品投入多少行銷成本,

比如每賣出一盒餅乾,你能接受拿出 15 元當作行銷費用;

再乘以你預期要賣的數量(如一萬盒),就是你的總廣告預算。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你可以精確追蹤「每一單位」的行銷成效,

幫助你算出廣告投資報酬率 ( ROAS) 跟整體回報率 (ROI)。[9]

廣告行銷策略 5 步驟

(圖源:Photo by Georgia de Lotz on Unsplash

步驟 1:想清楚你的目標是什麼

你要推廣的是什麼?

是希望更多人知道品牌?還是要促進實際下單?

還是希望有人來填問卷、拿優惠券?

不同的目標,會大大影響你該選哪種廣告行銷、該寫什麼內容。

像如果你要衝曝光,可能就用影片和社群廣告;

如果要成交,可能就用再行銷加強投放。

明確目標,就是一切策略的起點。

步驟 2:鎖定你的「理想客人」

你的產品是給誰的?

你越清楚對方是誰,廣告越容易打中。

比如你賣的產品是戶外登山用品,

那你廣告就鎖定對戶外登山有興趣的人。

你也可以用「角色設定」的方式,

虛構一個典型客戶:他幾歲?平常上哪些網站?用什麼社群?

有這些輪廓後,你就能根據這些特性設定廣告對象。

步驟 3:選擇適合的平台跟預算

不用一開始就什麼都做,先挑你最有把握、你客人最常出現的地方打。

比如年輕族群你可以選 IG。

預算部分,也可以用廣告行銷預算 3 方法(目標與任務、銷售百分比、單位銷售),

或是從小額測試開始,

比如每天 200-300 台幣,看哪一組成效好,再放大預算。

如果你用的是 Google 或 Facebook 廣告,都可以設定上限,就比較靈活。

步驟 4:準備吸睛又有 CTA 的廣告內容

在廣告行銷上,第一眼的吸引力就是成敗關鍵。

圖片要清楚、文案要簡單有力,

最好再加上優惠或限時活動。

記得一定要有 CTA,

像是「點我訂購」、「領優惠」這種引導動作的文字,

甚至搭配熱門話題,

比如「母親節快到了,你準備好驚喜了嗎?馬上搶折扣送媽媽一份心意!」

就比單純寫「母親節特價」更有情境感。

你的廣告內容,決定了別人願不願意多看一眼。

延伸閱讀:電商行銷全攻略:從新手入門到實戰技巧,一篇搞懂

步驟 5:邊跑邊看數據,持續優化

廣告不是丟出去就結束了。

你需要定期觀察成效,

例如點擊率(CTR)、每次點擊成本(CPC)、轉換率(CVR)等等。

你會發現,有些文案、圖片的表現特別好,那就多下預算在這些版本;

表現差的,就可以停掉或改寫。

這樣透過 A/B 測試跟持續優化,你廣告行銷的成效會越來越好,預算也花得更精準。

結論:用對廣告行銷,讓好產品被更多人看見

廣告行銷6

(圖源:Photo by Firmbee.com on Unsplash

在這篇文章,我們介紹了廣告行銷、常見的數位廣告 4 類別,

還有預算設定 3 方法,最後到廣告行銷策略 5 步驟,

要再強調一點:對企業主來說,錢要花在刀口上。

而廣告行銷正是一把可以讓你「找到對的人,把對的訊息送過去」的利器。

記住:廣告行銷不是大企業的專利,

而是一種所有品牌都能透過策略、工具跟創意操作的成長引擎。

最重要的,不是一開始就完美,而是願意嘗試、優化、前進。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踏出廣告行銷的第一步,讓你的好產品,真的被更多人看見。

如果對廣告行銷,或是其他內容行銷有疑問的話,

都歡迎看看最準行銷的更多行銷文章。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Traditional Advertising vs Digital Advertising: The Pros and Cons Compared – Tweak Your Biz

參考資料 2:Traditional Advertising Vs. Digital Advertising: A Detailed Guide

參考資料 3:Google Ads Benchmarks for YOUR Industry [Updated!]

參考資料 4:Facebook Ad Benchmarks for YOUR Industry [Data]

Social Media Demographics to Inform Your 2025 Strategy | Sprout Social

參考資料 5:How to use YouTube advertising in 2025

參考資料 6:Retargeting Statistics Worth Thinking About

參考資料 7:Objective and Task Method Marketing

參考資料 8:Percentage of Sales Method for Marketing Budget Allocation

參考資料 9:How To Determine Your Advertising Budget

廣告行銷是什麼?從定義、類別到方法跟策略,一次搞懂!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