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伴文章

用故事行銷強化個人品牌!故事設計流程與優化的 6 大元素

正在經營品牌自媒體的你,持續寫文案、寫文章,卻感覺遲遲無法打中受眾的心嗎?

在網路資訊爆炸的現在,行銷的內容要在3 秒內吸引觀眾目光,還要使觀眾看完後記住你、提升對品牌的好感度,內容如何設計絕對是一大學問,而善用「故事」這個魔法,能讓觀眾更容易被吸引、產生共鳴、主動分享擴散,甚至願意買單你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

本篇文章將帶你了解什麼是故事行銷、品牌為何需要學會故事行銷、故事行銷的既有迷思、發想流程,以及 6 大核心元素分享!

故事行銷是什麼?

故事行銷的定義

大多數人都喜歡故事,影視、小說等作品的歷久不衰就是最好的證明。那故事如何被用在行銷領域呢?

根據美國市場行銷學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的定義,故事行銷是利用故事,在情感層面上與受眾建立聯繫,以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品牌與品牌所要解決的問題。

因此,故事行銷手法的核心不在於你的故事具體是什麼、或如何說故事,而是能為受眾提供情感價值,就能夠進而為你帶來行銷的效果,例如提升品牌知名度、認同度、轉換銷售等。

故事行銷與內容行銷的關係?

內容行銷是將「內容」有效的創造與傳遞價值給受眾,內容可以是文章、影片、社群貼文等形式,只要對於受眾而言是有價值的內容,都是內容行銷的一種。

什麼是「有價值的」的內容呢?一般可以分為兩種功能價值與情感價值:

價值類型說明範例
功能價值提供資訊幫助受眾解答疑惑、解決問題的內容科普知識、實務作法、資訊比較、案例分享
情感價值能夠帶給受眾情感連結的內容感動、共鳴、反思、歡樂、有趣、驚喜
表 / 內容行銷的功能價值與情感價值分類

因此故事行銷是內容行銷的一種,鎖定於提供情感價值給受眾,進而促進受眾付諸行動。在內容行銷中運用故事行銷手法,能提供情感價值給受眾、加深品牌知名度、認同度等。

圖 / 故事行銷是內容行銷的一種,透過故事手法提供受眾情感價值、進而達到行銷的目的(來源:Unsplash)
圖 / 故事行銷是內容行銷的一種,透過故事手法提供受眾情感價值、進而達到行銷的目的(來源:Unsplash)

品牌為什麼需要故事行銷?

故事行銷的效益

如果你已經長期投入內容行銷,可能會疑惑,只提供功能價值還不夠嗎?

答案是不夠的!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Jerome Bruner)的研究結果顯示,故事行銷能夠讓品牌被觀眾記住的效益高出原本的22倍以上,因此若能夠將故事行銷手法應用到你在自媒體上的文案、文章,都將有助於讓你的品牌被記住,也能達到較好的行銷效果。

實際上每個品牌都有許多的故事可以作為故事行銷的素材,無論是真實經歷或是客戶、合作夥伴的案例,因此經營內容行銷時,不妨考慮將提供的內容與故事行銷相互結合,讓你在傳遞品牌價值時不只說之以禮,更能夠動之以情。

故事行銷的使用情境

也許你會很困惑,如果自媒體經營方向是分享最新趨勢、科普知識等,是否適合做故事行銷呢?

實際上,只要有在做內容行銷,希望降低受眾的閱讀門檻、提供情感價值,都可以運用故事行銷手法,使用情境包含了品牌介紹、產品介紹貼文的文案、電子報的前言設計等。

破除 3 大迷思,用故事行銷手法寫內容可以很簡單

故事行銷一定要文筆好嗎?

故事行銷的目的還是「行銷」,而不是文學創作,因此說一個能夠讓人有共鳴的故事也可以是很直白、簡單的文字,不需要文謅謅或是華麗辭藻,很多時候更能夠輕易打中人心的反而是最樸實無華的文字。故事除了一字一句寫出來,也可以借助 AI 工具幫你產出初稿,再進行修改。

故事行銷一定要超有創意嗎?

創意不是憑空出現、更多時候來自於日常,而這些日常也許就來自於個人的生命經歷,或是所見、所聞的他人經歷,因此除了整理自己有哪些故事可以作為行銷素材使用,用心留意生活周遭,透過與受眾互動的過程中累積故事、瞭解你的產品服務如何為客戶帶來價值等,都是能夠轉化為故事素材的方式,至於如何讓故事變得更吸引人,可以透過下一個段落的練習讓故事變得更有創意。

故事行銷的內容篇幅一定要很長嗎?

實際上,任何的內容篇幅都有機會運用故事行銷手法喔!介紹品牌故事、分享客戶案例的內容,因為是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內容篇幅可能會比較長;除此以外,一篇分享資訊、介紹產品的文案,也可在用故事行銷的手法包裝,或是在開頭時先以故事帶領受眾進入文章,因此故事行銷能夠運用的範圍是廣泛、多樣的。

圖 / 簡單的文字、日常的素材與短篇幅,也可以運用故事行銷手法(來源:Unsplash)
圖 / 簡單的文字、日常的素材與短篇幅,也可以運用故事行銷手法(來源:Unsplash)

故事發想前,先釐清你的價值主張

要著手開始發想故事前,回歸到品牌與產品行銷,需要先釐清價值主張才能有助於你知道要對誰說故事。品牌的價值主張就是回答「提供什麼價值給誰,要解決他的什麼問題」,若對應到品牌所提供的產品、服務,則須了解每個產品服務主打什麼功能、因而提供不同的價值給不同的客群。

大多數的個人品牌經營自媒體時先以提供無償的內容分享開始,內容如專業知識、特殊經驗、生活紀錄等,這些分享的內容也可以把它當成是一種產品來看待,因此同樣需要清楚知道你能提供什麼價值、誰對於這樣的內容會有需求。

以下將品牌所提供的知識或產品服務都先以產品統稱,透過三個問題的自問有助於你釐清產品的價值主張:

產品的功能有什麼?

首先,需要先搞清楚自己的產品有哪些客觀、具體的功能,這些功能與其他品牌的產品有什麼差異?有哪些是你產品的優勢?如果你的產品有多種功能,也需要分別列出來,因為不同的功能可能對應到不同的目標客群。

舉例來說,同樣都是分享數位工具的個人品牌自媒體,因為每個人不同的專業背景、喜好與專長,所主打的功能可能很不同,例如介紹最新的數位工具使用方法,或者是主打用特定數位工具如 Notion 解決所有需求,或是比較不同數位工具的使用情境等。

產品的目標客群是誰?有什麼痛點或需求?

接著需要了解產品的目標客群是誰,也就是誰需要這個產品功能、這個功能解決了什麼痛點或滿足了什麼需求

同樣用分享最新數位工具的個人品牌舉例,那你的目標客群可能是喜歡嘗試新型態數位工具的人,他們的需求是了解國內外有哪些有趣的新工具誕生,你的目標客群也可能是對於新數位工具有興趣的人,痛點是沒有時間摸索,他們的需求就會是快速的認識這些新工具。

產品能提供給目標客群的價值是什麼?

針對於目標客群的需求,你的產品能夠如何滿足、帶來什麼益處,就是其能提供的價值。

假設你的目標客群是對於新數位工具有興趣但沒有時間摸索的人,他們在意的是快速的認識這些新工具,再決定是否嘗試,那你能夠提供的價值也許是省時省力、分析與建議。了解產品能提供的價值,才能夠精準的對有需求的目標客群設計行銷方式,也才能知道怎麼樣的故事行銷手法最適合!

從顧客的痛點、獲益與任務,釐清產品的價值主張(圖片來源:最準行銷_筠真)
圖 / 從顧客的痛點、獲益與任務,釐清產品的價值主張(來源:最準行銷_筠真)

故事行銷的故事發想三階段,輕鬆為你的產品設計一個故事!

個人品牌的產品為例,以下分享身兼作家、編劇與故事行銷人的李洛克暢銷書《故事行銷:寫文案,先學故事,照樣造句就能寫出商業等級的爆文指南》中如何透過三階段為產品發想故事:

故事發想階段 1:發想情境

為你的產品打造一個「相反的情境」,也就是為了要凸顯它的功能,在這個情境裡當缺乏某個產品功能時會為目標客群帶來什麼樣的問題、當擁有後如何解決問題。從產品能解決的問題發想情境,需要貼近於目標客群的實際生活,才能成功產生情感上的連結。

以品牌所推出的線上課程為例,假如課程主題是新手如何開始經營部落格,目標客群可能是對於部落格經營有興趣但沒有概念的人,因為沒有手把手的系統性教學,導致前期摸索很久、消磨熱情、最後可能就放棄了。

個人品牌的優勢,就是「相反的情境」可以運用你過去的經歷,例如回顧想要建立某項專業但是遇到哪些實際挑戰,這就是很好被應用的素材、也更能貼近與你曾經經歷相近的受眾。

故事行銷要發想故事情境時,可從「沒有產品對顧客帶來什麼問題」的角度切入(圖片來源:Unsplash)
圖 / 故事行銷要發想故事情境時,可從「沒有產品對顧客帶來什麼問題」的角度切入(來源:Unsplash)

故事發想階段 2:發想情節

情節的發想方向是,如何讓這個故事能夠有吸引力,不僅能夠馬上吸引受眾看完、有感覺,還要能夠讓他們記住。

以下提供開頭、劇情、結尾的發想重點:

2-1. 反常的開頭

可以像幫你的故事加上一個懸疑、矛盾的開頭,勾起目標客群的好奇心、想要繼續往下閱讀。反常開頭的設計不代表需要虛構一個假的反常,而是能善用整個劇情的反差來幫故事加上一個勾引點,因此建議開頭可以等故事情節都發想完後最後再回頭設計

2-2. 劇情中的困境

最容易讓目標客群與故事主角產生情感連結的元素,就是困境,看到他人的困境能夠產生「模擬情緒」的效果,因而產生同理心、希望主角可以走出困境。困境的設計不僅能引發情感連結,也能吸引人想要看到故事結尾。

劇情困境的設計,實際上就是把第一階段發想的情境,加入主角、時空背景與具體事件,讓目標客群產生共鳴。創業者、受眾、客戶、合作夥伴等,也都能化身為故事主角,透過過往經歷的累積作為素材就能去設計出一個貼近真實經歷的困境。

2-3. 創造改變的結尾

如何透過你的產品,讓主角走出困境,就能寫出創造改變的結尾。這也是第一階段的「產品功能如何解決問題」,除了解決問題以外、還能把價值主張所整理出的產品價值放入結尾,也就是你的品牌能為目標客群帶來什麼其他的正面影響。

故事行銷情景的設計:反常的開頭、中途困境、創造改變的結尾(圖片來源:Unsplash)
故事行銷情景的設計:反常的開頭、中途困境、創造改變的結尾(圖片來源:Unsplash)

故事發想階段 3:發動情感

以上兩個階段把故事架構完成後,要成功讓故事觸發情感、進而採取行動,就需回歸到人類需求的三大面向發動情感:害怕死亡、渴望被愛、追求省時省力。發動情感的目的是讓故事不只能被看完,更能夠觸發受眾對於解決問題的重視,也就是願意買單你的產品,用你的產品協助他解決問題。以下分別說明三個面向的情感、發動手法、結尾行動呼籲(CTA)設計:

3-1. 害怕死亡

連結到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論,害怕死亡代表著人需要滿足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例如食衣住行,安全需求例如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等。而要觸發害怕死亡的情感,發動手法為「嚴重化」,即如果沒有使用你的產品,將可能帶來什麼重大的危機,例如損害身體健康、發生交通事故、危害居家安全等。

要讓目標客群觸發情感後願意採取行動,就要透過嚴重化以提高動機, 因此結尾 CTA 的設計可以放入「如果不這樣做,小心你可能會……」。

3-2. 渴望被愛

人類渴望被愛的情感則來自於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另外三個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要觸發渴望被愛的情感,則需要發動「崇高化」的手法,也就是你的產品不只是提供某項功能,而是能帶來哪些正面價值,例如提升自信、與家人關係更親近、實現夢想等。

要透過崇高化以提高目標受眾的行動動機, 在結尾 CTA 可以放入類似「你買的不是商品,而是一份……」。

3-3. 追求省時省力

追求省時省力來自於現代生活,在自我實現如何降低行動的成本、克服行動的阻礙、提升行動的效益等。要觸發追求省時省力的情感,則需要「便利化」,強調你的產品能如何降低行動的難度,例如節省時間、降低學習成本等,因此結尾 CTA 可以放入類似「只要有了它,你就可以輕鬆快速…….」的呼籲。

圖 / 故事設計要發動情感的三個方向:害怕死亡、渴望被愛、追求省時省力(來源:Unsplash)
圖 / 故事設計要發動情感的三個方向:害怕死亡、渴望被愛、追求省時省力(來源:Unsplash)

故事行銷的故事發想三階段整理

下表整理故事發想三階段的主軸與項目,幫助大家複習上述分享的內容:

階段發想主軸發想的項目
階段 1發想情境產品功能產品能解決的問題沒有產品的相反情境
階段 2發想情節反常的開頭劇情中的困境創造改變的結尾
階段 3發動情感情感方向 1:害怕死亡情感方向 2:渴望被愛情感方向 3:追求省時省力
表 / 故事行銷的故事發想三階段(整理自《故事行銷:寫文案,先學故事,照樣造句就能寫出商業等級的爆文指南》)

成功故事行銷的 6 大核心元素

回歸到建立品牌的目的,無論是要打造專業形象、吸引潛在客戶等,這都涵蓋了希望受眾有所行動,無論是能夠在遇到特定問題時想到你能協助他解決問題,或是願意購買你所提供的產品、服務,因此品牌中的故事行銷也需要促進受眾的行動。

因此,除了寫出自身或他人的生命經歷,要能夠觸動受眾情緒、有所體悟,引發受眾對於解決問題的重視,進而採取行動,才能達到「故事行銷的目的」,也就是成功的故事行銷。

同樣整理自《故事行銷:寫文案,先學故事,照樣造句就能寫出商業等級的爆文指南》的 6 大核心元素,將有助於優化故事、達到行銷效果:

元素說明
具體說故事時善用具體的描述,例如寫出動作、對白,能夠讓故事從純粹的文字變成一個可被想像的畫面。
情感設計感動點,也就是容易讓人被觸動情感的情節,例如離別、悔憾、逞強。有時候不說破的感動點反而更讓人有共鳴。
簡單用直白的語言,把難懂的資訊用大眾熟悉的事物來比喻,也刪減掉對於主題關聯性不高的資訊。
意外人類的大腦傾向記住意想不到的事,例如熟悉的事物卻發生沒有意料到的驚喜,或是以為可以預料到的劇情走向卻有相反的發展等。可以回想你有哪些生命經歷正是「意料之外」。
機制所謂的機制,是指可以運用公式設計反常的故事開頭,提高受眾往下閱讀的好奇心,例如難以抉擇的兩難選項、自相矛盾的阻礙、與外在環境不相容的突兀等。
金句若能把金句放在結尾,作為故事的總結,能讓人意猶未盡。但金句應該是濃縮著個人品牌價值,連結到品牌能為受眾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裡以企業品牌舉例,遠傳電信的「只有遠傳,沒有距離」、精品錶的「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表 / 成功故事行銷的 6 大核心元素(整理自《故事行銷:寫文案,先學故事,照樣造句就能寫出商業等級的爆文指南》)

結論:個人品牌善用故事行銷,提升與目標客群的情感連結!

本篇文章分享了經營品牌如何運用故事行銷手法,包含故事行銷在內容行銷中的定位、常見迷思破除、故事發想前的準備、發想三階段與 6 個核心元素讓你打造成功的故事行銷。

故事行銷在內容行銷中扮演著提供情感價值的功能,是很好拉近與目標客群的距離、讓目標客群產生共鳴而願意買單產品的行銷手法,尤其個人品牌的一大優勢正是每個經營者都有獨特的生命經歷可以成為素材,觀察生活日常或留心與受眾、客戶等的互動也都是故事最棒的養分。

若想要達到有效的內容行銷,除了提供情感價值的故事行銷手法以外,SEO 優化也很重要,能夠透過功能價值被搜尋引擎青睞、進而被更多潛在顧客看見。歡迎參考最準行銷的內容行銷訂閱方案,讓內容行銷為你帶來精準與實際的潛在機會。

參考資料

The New Science of Customer Emotions

Story Marketing: Why It Matters and a Step-by-Step Guide

The Power of Storytelling as a marketing tool in personal branding

《故事行銷 : 寫文案, 先學故事, 照樣造句寫出商業級的爆文指南》 李洛克著

用故事行銷強化個人品牌!故事設計流程與優化的 6 大元素 閱讀全文 »

再行銷能夠幫品牌鋪上消費者到購買決策的最後一哩路。(圖片來源:Unsplash)

從看過廣告到實際結帳購買!再行銷三大策略,鋪上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

許多品牌、廣告主初次接觸數位廣告,或是剛開始做行銷,都會感到挫折:為什麼消費者不買單?有些消費者已經看過、點擊過廣告,為什麼沒有結帳?或是消費者將商品放入購物車了,卻沒有買單結帳!

事實上,大部分的消費者都不會在第一、二次看到廣告,就決定消費購買,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更深的品牌印象,才會進入下一階段的購買決策。運用再行銷策略,就能夠銜接上消費者從考慮消費到實際決定消費的最後一哩路。

為什麼要做再行銷?消費者需要對品牌更熟悉

廣告界的七次法則:讓消費者看七次廣告品牌吧

廣告界有一個說法,是消費者平均看過品牌廣告七次,才會做出購買決定;因為消費者每天接收到的資訊量極大,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從生活到上網,可能會接觸到上百甚至上千個品牌,要讓消費者對特定品牌更熟悉、更有機會選擇特定品牌消費,就需要多次曝光、累積印象。

七次法則是在1930年代電影產業出現的,當時的電影片廠意識到要讓消費者多看到幾次電影資訊、至少要讓觀眾接觸到7次電影播放訊息,才能促使觀眾進場看電影;在此之後,七次法則開始進入廣告行銷的世界。

再行銷就是為了讓之前看過廣告、品牌訊息的消費者再度看到廣告誕生的。(圖片來源:Unsplash)
再行銷就是為了讓之前看過廣告、品牌訊息的消費者再度看到廣告誕生的。(圖片來源:Unsplash)

運用「重複曝光效應」,加深品牌印象

七次法則的原理奠基於心理學的「重複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人類會對於自己熟悉的事務產生好感。許多品牌行銷就運用了這個心理學概念,像是可口可樂就是世界級運動賽事的贊助常客,贊助賽事除了能強化品牌形象外,也能運用重複曝光效應,讓消費者在賽場、轉播上多次看到品牌 Logo ,加深對品牌的印象、熟悉度,一但看得愈熟,在商店就愈可能選購可口可樂飲料。

讓品牌重複曝光也有一點小技巧,例如出現時最好保持正面形象,廣告也不一定要讓消費者看得久,只要短短出現、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一點印象即可,以免每次都看到品牌的長秒數廣告、頻率高又耗時間,反而導致消費者產生負面情緒。

無論是七次法則還是重複曝光效應,都說明了一件事:你必須讓消費者多看到幾次廣告,才有機會讓他做出消費決定。

再行銷就是為了讓之前看過廣告、品牌訊息的消費者再度看到廣告誕生的。

再行銷定義

再行銷包含兩種常見的概念:Retargeting 和 Remarketing,他們的目的分別是促進還沒完成消費的消費者完成購買決策(Retargeting),以及促進既有的客戶回購、追加銷售其他產品或服務(Remarketing);雖然他們的目的有一點不同,但都被翻譯為「再行銷」,在策略規劃、實際應用時,大家也不會把這兩個概念分得那麼清楚,總歸來說,都是「再次」對某群人「行銷」。

一般常見的再行銷是指 Retargeting ,也就是透過廣告投遞,觸及先前已經瀏覽過品牌網站、看過品牌廣告或甚至是點擊過廣告的消費者,促進消費者完成結帳、購買等消費流程的行銷手段。在行銷漏斗中,再行銷通常被用在考慮(Consideration)階段,促使消費者進入轉換(Coversion,或有些行銷漏斗模型中的 Action)。

如同前面提過的七次法則,消費者不會在第一次接觸時就決定購買,而是需要一些時間、多次的印象積累後,才會做出購買決策;再行銷就是為了促進他們的決策流程,讓廣告能夠確實投遞給這些已經對品牌有印象、或是正在考慮購買的潛在客戶。

Retargeting、Remarketing 都是再行銷?一次看懂兩者差別

如果搜尋「再行銷」,會發現有的網站在說「Retargeting」,有的在說「Remarketing」,甚至是兩個詞混用。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Retargeting 再行銷是藉由廣告版位,對於曾經與品牌 / 產品 / 服務互動過,但沒有完成消費、結帳的潛在消費者,再度投遞廣告與他們互動、溝通,促進消費者完成結帳流程。一般會透過 Google / Facebook 廣告或其他大型廣告聯播網,在投放廣告時,能夠針對看過你的網站、產品、服務、甚至是你的 IG、粉絲團的消費者投遞,可以提高廣告的轉換率。

也就是說, Retargeting 再行銷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還沒完成消費的消費者完成消費流程

Remarketing 也被翻譯為再行銷,但與 Retargeting 再行銷有一點不同,Remarketing 再行銷是藉由 E-mail、社群或廣告投放新的優惠或產品資訊,甚至是提供過去的消費報告等更個人化的資訊,吸引消費者回想起品牌。

Remarketing 再行銷的目的偏向提醒、更新老客戶對於品牌的訊息,促進既有的客戶回購、追加銷售其他產品或服務;這些消費者通常都已經完成過一次以上的消費了。

現在對於 Retargeting 和 Remarketing 的分界模糊,在廣告界講到再行銷,十之八九是指 Retargeting,但在品牌行銷上,就沒有分得那麼清楚了,只要清楚自己的目的為何、找到正確的再行銷策略即可。

再行銷主要的目的是促進還沒完成消費的消費者完成消費流程。(圖片來源:Unsplash)
再行銷主要的目的是促進還沒完成消費的消費者完成消費流程。(圖片來源:Unsplash)

運用再行銷,抓住還在考慮的客戶、開發新客戶

再行銷最常見的應用就是促進沒有完成消費的消費者完成購買決策,但除此之外,再行銷也有其他的策略應用方式,例如前面提到的讓老客戶回購。以下是三種常見的再行銷策略:

  1. 促進消費者完成購買決策
  2. 促進既有客戶回購、追加銷售
  3. 排除既有客戶,推進潛在客戶消費或開發新客戶

接下來會詳細說明這三種再行銷策略:

再行銷策略一:促進消費者完成購買決策

消費者可能已經看過或點擊過品牌廣告,或是造訪過品牌網站、優惠網頁,甚至已經將產品加入購物車了,只差最後一步——結帳,但有些消費者就是沒有完成這一步。常見的原因包含:

  1. 對品牌不夠熟悉、沒有信任
  2. 被其他事情打斷(例如訊息、社群媒體、新聞或線下的事務)
  3. 需要更多資訊(我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它能解決我的問題嗎?這個尺寸可以嗎?它真的適合我嗎?)
  4. 需要更多時間(這筆錢不少,我需要考慮一下)
  5. 等待優惠時機(哪一天會免運?最近是不是快特價了?還是等到某個節日再買?)
  6. 沒有迫切需求(有興趣但不急著買、對這類產品感到好奇)
  7. 找到更便宜的管道(在蝦皮找到更便宜的、某電商有贈品或滿額活動)
  8. 付款方式或運送方式不合意

除了這 8 個可能原因外,也有可能是誤觸廣告(無效點擊)、網路連線失敗、網站伺服器問題導致無法完成結帳等技術原因,這部分就不納入討論。

既然已經知道消費者沒有完成轉換、結帳的可能原因,就能針對這些原因訂定行銷策略、或是調整現有的做法,再對消費者進行再行銷。

像是等待優惠時機、其他低價管道、付款方式與運送方式等等,可能要透過網站的購買流程設計、通路訂價策略去解決,但是對於單純對品牌不熟悉、結帳流程被打斷、需要資訊和時間的消費者來說,只需要品牌利用再行銷多出現幾次、讓他多看到幾次產品,或是提供更多資訊、專屬優惠,很有可能就能推動他進行最後一步,完成整個購買流程。

這個再行銷策略其實就是標準的「Retargeting」,常見做法就是在網站或廣告上埋設像素(Pixel)、投遞數位廣告再行銷,詳情會在後面介紹。

消費者可能會在消費過程中被其他事務打斷,此時就需要再行銷的幫助。(圖片來源:Unsplash)
消費者可能會在消費過程中被其他事務打斷,此時就需要再行銷的幫助。(圖片來源:Unsplash)

再行銷策略二:促進既有客戶回購、追加銷售

第二種常見的再行銷策略就是讓已經消費過的客戶回想起品牌、促進這些既有客戶回購產品或服務,或者是追加銷售新的產品。常見的做法包含:

  1. 寄送消費報告或個人化回顧:近幾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 Spotify 年度回顧報告了,一到年底,朋友們就會開始分享自己拿到的 Spotify 年度總回顧。這個做法不僅能增加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也能藉由消費者分享內容,觸及更多潛在客戶。附帶一提,有些品牌是寄送「品牌自己的年度回顧」,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與好感。
  2. 提供專屬優惠:最常見的可能是會員專屬的生日優惠,一般人對於送上門的優惠訊息更不容易拒絕,尤其是已經到手的優惠券或折價券;如果刪除優惠信件,或是置之不理,很容易激起規避損失的心態。例如 ikea 每年都會發送生日券給會員卡友,鼓勵會員回訪賣場。
  3. 提供續約優惠或新優惠:各廉航都會使用 E-mail 發送最新的促銷優惠給老客戶,或是像美食外送產業 foodpanda 也會寄送續約優惠。
  4. 提供新資訊:想要長期經營客戶的話,也可以定期發送新的產業資訊、或是客戶會關心的議題,經營客戶心中的品牌專業形象、也加深對品牌的印象,讓客戶在這個產業想要消費的話,優先想到你的品牌。
  5. 優惠期限通知:提醒消費者使用優惠或是回饋金,以免消費者損失權益。雖然消費者並不會有實際損失,但是看到期限,還是會讓消費者認為自己再不行動就會產生損失,同樣會激起損失規避心態。
  6. 新的產品、服務:有新產品、服務上線時,也可以優先通知你的會員,畢竟他們已經購買過你的既有產品,那麼他們也很可能會買單新產品!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這種再行銷策略最常見的手法就是 E-mail / EDM 行銷,穩穩把握住手中的老客戶,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度較高、且已經消費過,在購買流程中走過一遍,也不太容易再被其他原因卡住。且品牌手中有會員名單的話,投放 EDM 再行銷的成本更低,不必再透過其他廣告平台投放、操作再行銷廣告。

這個再行銷策略也是很標準的「Remarketing」,能夠促進既有客戶回購、追加銷售。

再行銷策略三:排除既有客戶,推進潛在客戶消費或開發新客戶

再行銷還有一種做法,就是藉由廣告平台的「受眾排除」功能,將你手中「已經完成購買」的客戶排除在廣告投遞對象之外,分別針對「看過廣告」、「點擊過廣告」、「進入官網但還沒完成結帳」、「還沒看過廣告」等不同的消費者投遞廣告。

現在大部分的廣告平台都能夠讓品牌、廣告主上傳既有的會員聯絡資料,包含 E-mail,讓廣告主能夠針對這些人投遞廣告,或是反過來,排除這批既有的消費者,投遞廣告給潛在新客戶。

這個操作方式有兩個優點:

  1. 針對不同決策流程的消費者,提供不同的廣告內容
  2. 節省廣告預算

不同的廣告內容比較好理解,當消費者處於不同的決策階段,他需要的再行銷訊息就不一樣;節省廣告預算則是因為不必再廣撒漁網、對幾千萬個消費者投放再行銷廣告,而是針對個別族群、處於不同階段的消費者投放。

根據不同的消費者決策流程,調整廣告策略

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行銷漏斗了。行銷漏斗(Marketing funnel)是一種描述消費者從覺察到需求、考慮是否要消費、思考要購買哪個品牌、到真正完成購買的消費者決策模型,現在的行銷漏斗有許多種不同的模型,像是 AIDA、AARRR、數位行銷漏斗等,但一般來說,都會包含覺察需求(Awareness)、考慮(Consideration)、購買(Action)這三個階段:

  1. 覺察需求(Awareness):無論是使用 E-mail 通知新資訊/新產品、大量投放廣告、在 Youtube、社群媒體、網紅的圖文中讓消費者看到產品,都屬於 Awareness 的階段。對於這個層級的消費者,需要讓他對產品產生好奇、衍生出潛在需求,也要同時對品牌產生正面印象,才有機會進到下一個階段。
  2. 考慮(Consideration):看過廣告、品牌網站,或是點開過 E-mail 的消費者,都有可能對產品產生好奇、開始想像擁有產品/服務會是什麼樣子,此時消費者就已經進入 Consideration 階段。
  3. 購買(Action):實際決定購買。

在 Awareness 階段,品牌再行銷時可以投放更多的產品使用情境、產品能夠解決哪些問題,讓消費者逐漸產生對產品的需求;在 Consideration 階段,品牌再行銷能夠多釋放一些優惠、或是既有客戶的評價與使用心得,讓消費者免除疑慮,進行消費決策,甚至是對「已將產品放入購物車」的消費者寄送未結帳提醒,提醒他們回訪結帳;在 Action 階段,也可以再行銷!完成購買後,品牌依然可以邀請消費者撰寫評論、回饋心得,或是提供更多產品使用資訊,打造優質的產品體驗,以備下一次回購、追加銷售。

在不同的階段,都能夠藉由再行銷方式提供不同的資訊給消費者,讓整個行銷漏斗更完整、滴水不漏。

最準行銷可以幫助你擬定完整的行銷策略,在每一個消費者決策流程中,設計出最適合品牌特性的行銷活動規劃,打造完美的行銷漏斗,不漏接任何一個潛在客戶!

根據不同的消費者決策流程,調整廣告策略,進行再行銷。(圖片來源:Unsplash)
根據不同的消費者決策流程,調整廣告策略,進行再行銷。(圖片來源:Unsplash)

蒐集更多資料,用廣告和 E-mail 去溝通

再行銷的運作方式

你已經知道再行銷是什麼了,那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談談實際上再行銷是怎麼運作的。再行銷通常是不斷蒐集、累積消費者的行為資訊,再接著投放新的訊息;以 Google / Facebook / 其他廣告平台來說,再行銷的運作方式通常是:

  1. 在網站和廣告上分別埋設像素(Pixel)
  2. 投放 A 廣告
  3. 蒐集資料(廣告互動或網站瀏覽行為)
  4. 針對與 A 互動過的消費者投放 B 廣告
  5. 運用新的資料,再繼續對 B 廣告觸及過的消費者投放廣告

例如消費者先看過 A 廣告,接著品牌可以針對「看過 A 廣告」或是「點擊過 A 廣告」、「訪問過網站」的消費者投放 B 廣告,以此類推,過程中可以更換新的廣告訊息、優惠、或是更多新的資訊與文案,促進消費者購買。

另一種透過 E-mail 的再行銷做法則是:

  1. 藉由優惠或試吃、索取試用品、索取資訊等誘因,推動消費者註冊會員或訂閱電子報,取得消費者的 E-mail 等聯絡資訊
  2. 發送優惠訊息或新資訊
  3. 針對活躍讀者或是已結帳客戶發送不同訊息

你也可以將會員名單分類、發送不同的優惠或資訊,觀察你的潛在消費者們對於哪一類型的主題比較有興趣,或是哪些優惠更能促進消費。

再行銷的資料來源

再行銷都需要先前互動過的資訊、資料,才能知道要對哪些消費者做再行銷;常見的資料來源有以下四種:

  1. 在網站上埋像素(Pixel):直接在網站上埋入廣告平台的像素,藉此可以讓廣告平台收到消費者在網站上的行為、並藉此對消費者分類,以便後續投放廣告。
  2. 在廣告上埋像素:在廣告上埋入像素,分析哪些消費者看過廣告、點擊過廣告。
  3. 廣告平台、社群媒體或媒體端的行為數據:除了像素外,也可以根據你的投放媒體、平台,看他們支援哪些行為數據;例如 Google 可鎖定搜尋過某些關鍵字的消費者、 Facebook 可鎖定觀看過哪些粉絲專頁或貼文的消費者、Youtube 或其他媒體可鎖定看過特定影片或是媒體文章的消費者等等。
  4. 會員資料、顧客名單:藉由品牌的行銷活動或結帳流程,蒐集消費者的聯絡資訊。

再行銷的媒介

再行銷一般來說有這四種媒介,都能接觸到你的潛在消費者:

  1. 數位廣告(Google / Facebook / 廣告聯播網)
  2. E-mail / EDM
  3. 社群媒體
  4. 電話、傳單

數位廣告與 E-mail / EDM 前面都已經提過了,社群媒體是偏向加深品牌印象的再行銷手段,可以藉由粉絲專頁或 LINE OA 、IG 等方式,直接與消費者接觸、互動,這些互動數據也都能運用在該社群媒體上的廣告渠道,投入預算做再行銷廣告。

電話、傳單就屬於更傳統的實體行銷手段,許多傳統產業仍在使用這種行銷方式,例如對銀行客戶撥打電話詢問貸款需求、對實體店試吃過的顧客推銷最新優惠組合、對會員寄送優惠傳單與最新產品目錄等等。

再行銷卡關?提供消費者更多資訊吧!8 種消費者會想知道的事情

如果你想再推消費者一把,但又不確定消費者還欠缺什麼資訊,除了規劃專屬優惠以外,也可以思考看看以下方向:

  1. 消費者真的有這個需求嗎?
  2. 你的產品或服務真的能解決消費者的問題嗎?
  3. 告訴消費者你的產品/服務怎麼運作吧!
  4. 消費者在購買前後,需要準備什麼?
  5. 你的產品/服務能為消費者帶來哪些改變或成果?
  6. 消費者會花多少錢?
  7. 你的產品/服務會持續多久?或者要多長時間才會有成果?
  8. 是否有其他使用者第一手心得、評論或推薦、證言?

不可或缺的再行銷,消費決策的最後一哩路

在數位時代,再行銷已經是品牌不可錯過的行銷手段。如果沒有做再行銷,即使讓消費者產生了對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也無法鋪上最後一哩路,讓消費者成功買單結帳;若是競爭對手認真做了再行銷,等於是將業績白白奉送給競品,將已經鋪好的江山拱手讓人。

雖說 2024 年 Chrome 瀏覽器將移除 cookie 功能,將導致大部分的像素技術失靈,但各廣告平台都已經準備好解決方案,例如 Facebook 提出轉換 API 的方式,讓品牌仍然能埋設像素、在 Cookieless 時代仍然能夠再行銷;而品牌自己擁有會員資料的話, E-mail 再行銷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會受到廣告技術變革的影響,仍然會是主流再行銷策略之一。

如果你需要更多再行銷建議,或是需要完整的行銷策略規劃,最準行銷都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資料來源

  1. Remarketing Vs. Retargeting: Are They The Same Thing? 
  2. The rule of 7: The power of social media | Factorial 
  3. Mere Exposure: A Gateway to the Subliminal – R.B. Zajonc, 2001
  4. The principle of the Marketing Rule of 7’s
  5. [Infographic] The Remarketing Report – Q1 2018 – SaleCycle

從看過廣告到實際結帳購買!再行銷三大策略,鋪上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 閱讀全文 »

只跟對的人溝通!運用精準行銷,洞悉消費者、有效使用行銷預算

以往的行銷方式不外乎大量投放廣告、鋪天蓋地地宣傳,但這個方式已經不適合現代的行銷需求了。消費者即使看過你投放大量預算的廣告,也不會就此買單;行銷人要溝通的不是「廣大消費者」這一個群體,而是要有效運用廣告預算或行銷預算,對精選過的個別消費者——也就是品牌的「潛在客戶」溝通。

什麼是精準行銷?

精準行銷定義

精準行銷是藉由數位技術、數據科學,分析消費者數據和行為,針對個別或特定群體的特徵、喜好、行為、需求等,執行高度精準化的行銷策略。在深入分析、了解消費者行為後,根據不同的消費者特性,推送或投放品牌或產品、服務、理念等資訊,以提升轉換率或品牌忠誠度。

精準行銷的五個目的

美國行銷界先驅 John Wanamaker 曾說:「我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是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不知道廣告投放是否有效、是否有溝通到對的受眾、廣告成效不佳,是過去傳統行銷最常碰到的問題;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廣告開始有衡量成效的標準、有更多的媒體渠道可選擇,也能藉由龐大的行為數據與技術做更精準的行銷策略。

精準行銷不僅能針對潛在消費者溝通、提高轉換率,也能對現有的客戶投放新的訊息,藉由精準的再行銷追加銷售、提高營收,也能增加客戶滿意度和品牌忠誠度。

精準行銷能夠達成以下目的:

  1. 有效使用預算、資源,分眾溝通
  2. 對潛在消費者個別溝通,提高廣告成效
  3. 對現有客戶再行銷、追加銷售
  4. 提高客戶滿意度與品牌忠誠度
  5. 累積行為數據,為下一波活動做準備
精準行銷不僅能針對潛在消費者溝通、提高轉換率,也能對現有的客戶投放新的訊息。(圖片來源:Unsplash)
精準行銷不僅能針對潛在消費者溝通、提高轉換率,也能對現有的客戶投放新的訊息。(圖片來源:Unsplash)

精準行銷常見的五大策略

精準行銷能夠精準溝通潛在消費者,幫助品牌將預算花在刀口上、避免無效廣告,也能提升廣告成效;常見的精準行銷策略有以下五種:

  1. 受眾分析
  2. 數位廣告
  3. 再行銷
  4. SEO關鍵字行銷
  5. 會員行銷

受眾分析、數位廣告與再行銷都是品牌方主動溝通訊息、消費者被動接受的行銷方式,SEO關鍵字行銷則是反過來,品牌只與有需求、主動搜尋資訊的消費者溝通,會員行銷則是品牌可以直接與現有客戶互動。以下會針對這五種精準行銷策略做更仔細的介紹。

精準行銷五大策略介紹

精準行銷策略:受眾分析

雖然現在的技術能讓你在 Google Analytics、Meta 洞察報告、各個廣告聯播網平台、CDP 客戶數據平台或其他數據服務平台取得大量的消費者行為數據,但要賦予這些數據意義,還是要先做受眾分析;藉由圈定受眾範圍、分析大量真實數據,可以讓品牌更認識目標受眾,了解他們的特徵輪廓、購買決策流程,並針對目標受眾的需求、喜好、真正關心的人事物做出更精確的溝通訊息。

受眾分析是現在所有行銷策略的基礎,也是每個行銷活動結束後必做的功課。每一次的行銷活動都應該經過分析、檢討,藉由更多更新的數據資料,看到受眾最新的樣貌與潛在需求。更了解你的受眾,就能讓品牌更貼近消費者的價值觀,規劃出更適合目標受眾的行銷方式,像是提供不同的優惠內容、廣告切入點等等。

精準行銷策略:數位廣告行銷

無論是透過媒體直購、還是透過廣告聯播網投放廣告,數位廣告都能做到比傳統廣告更精準的分眾投放;以媒體直購來說,可以選擇目標受眾喜愛的內容網站、含有特定關鍵字的文章、或是指定版位與時段購買,避免盲目地亂撒廣告。

而現在的廣告聯播網大多都可設定投放對象,根據聯播網自身的第一方、第三方數據設定投放條件,例如年齡、性別、喜好、查詢過的關鍵字、是否看過某則廣告、消費過的品項、甚至是當下的 GPS 定位與天氣條件。

例如有一個美妝品牌要推新的防曬產品,就可以針對 20-40 歲女性、身處紫外線正強的地區或是搜尋過海邊、腳踏車、防曬等關鍵字的消費者投放廣告,條件愈多,符合條件的消費者愈少,雖然觸及到的消費者會比其他廣告來得更少,但受眾更精準、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節省了廣告花費,還能達到更高的轉換率。

受眾更精準、更貼近消費者需求,就能達到更高的轉換率。(圖片來源:Unsplash)
受眾更精準、更貼近消費者需求,就能達到更高的轉換率。(圖片來源:Unsplash)

精準行銷策略:再行銷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消費者一定都碰過「再行銷」這幾個行銷手法:在商店裡填寫了會員資料,之後就常常收到商店優惠的 E-mail 或簡訊,甚至是實體傳單;在瀏覽網頁時點擊了某個廣告,之後看的網頁都會出現同一個品牌的廣告;網路商城的購物車有東西還沒有結帳,某天就收到 E-mail 提醒你記得結帳⋯⋯。

對於品牌來說,透過自家第一方的實際會員資料、社群或媒體網站的 cookie、在廣告上埋入像素(pixel)追蹤看過廣告的消費者,都能針對個別消費者重複溝通、達到再行銷的目的。只是除了第一方會員資料外,其他像是 cookie 和 pixel 等方式,品牌都無法取得實際的消費者個人資訊,也有使用期限,例如想在 Google 廣告聯播網針對點擊過 A 廣告的消費者投放更多廣告,就得在 30 天內操作,逾期就得重下廣告,重新累積資料。

精準行銷策略:SEO 關鍵字行銷

不同於上面幾種「品牌主動進攻、消費者被動接受」的行銷方式,SEO 關鍵字行銷正好相反,是消費者主動搜尋、品牌藉由優化關鍵字排名,提供精準的關鍵字內容文章,與有需求的消費者直接溝通。

例如消費者搜尋「廣告投放」,他可能想了解廣告投放的模式、費用,或已經在編出預算打算做廣告投放,那麼廣告代操公司或廣告投手就能藉由撰寫「廣告投放」的內容文章,提供對消費者有價值的內容,並直接與閱讀文章的潛在消費者溝通品牌與服務訊息。

業界有許多 SEO 關鍵字行銷公司,像是最準行銷就能夠為品牌提供 SEO 關鍵字行銷服務,可以為品牌量身訂做關鍵字佈局與網站架設、文章撰寫,由最準行銷提供網站的 SEO 優化服務與直接相關的 30-40 篇 SEO 關鍵字內容;品牌不需為此負擔任何費用,只有消費者實際點擊這些 SEO 關鍵字內容文章,才會以點擊數計價。

SEO 關鍵字內容經過排名優化,能夠直接精準傳遞給有需求的消費者。(圖片來源:Unsplash)
SEO 關鍵字內容經過排名優化,能夠直接精準傳遞給有需求的消費者。(圖片來源:Unsplash)

精準行銷策略:會員行銷

精準行銷日益重要,擁有充分、真實的第一方數據,對於品牌無比重要。擁有自己的會員資料庫,就可以與真實消費者直接溝通品牌訊息,培養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也能在現有客戶的基礎上再行銷、提高銷售;例如根據消費等級建立會員分級制度、提供生日或特殊節慶優惠、會員集點活動、對會員有興趣的內容發送分眾優惠訊息等等。

現在大部分的品牌、廣告主仍然倚賴 Google、Facebook 與其他廣告平台、數據服務所提供的第三方數據,但這些數據都必須透過廣告投放才能使用,等到廣告活動結束後,品牌就無法再與這些潛在消費者溝通。

消費者個資的安全性愈來愈嚴謹,從歐盟的 GDPR 到即將來臨的 cookieless 時代(Google Chrome 將在 2024 年起逐步實施 cookieless,廣告主將無法再取得消費者的匿名網路行為數據),如何建立與消費者直接溝通的第一方會員資料庫,將是品牌最優先的任務。

會員行銷也是一種精準行銷,當品牌擁有自己的會員資料庫,就可以與真實消費者直接溝通品牌訊息。(圖片來源:Unsplash)
會員行銷也是一種精準行銷,當品牌擁有自己的會員資料庫,就可以與真實消費者直接溝通品牌訊息。(圖片來源:Unsplash)

精準行銷案例

淘寶天貓的電商奇蹟,阿里媽媽的大數據

阿里媽媽是阿里巴巴集團的大數據行銷平台,整合阿里集團的第一方商業數據和廣大廣告流量的回流數據,解析消費者的決策流程、消費偏好等等,幫助淘寶、天貓的品牌客戶持續挖掘、轉化人群,轉換為潛在消費者群,帶來實際銷售額成長,在各個購物大節屢創佳績。

麥當勞報報APP,精準分析消費者偏好

麥當勞為了推動會員制、整合全台麥粉,推出過「麥當勞早安鬧鐘APP」、「麥當勞報報APP」到最新的「麥當勞APP」,都在做數位佈局,整合金流、會員資料與消費行為,促進消費者的消費體驗。

從過去的「麥當勞報報APP」,麥當勞就已經開始運用會員的消費偏好、使用行為、所在地的地點與天氣條件做資料分析,發布消費者在地的餐廳與活動訊息;週間上班族較多時,則發出咖啡優惠券;根據消費者對優惠券的使用頻率,分析到消費者的飲食偏好,並發送特定優惠。

全聯進攻社群,先從受眾分析出發

近年來台灣最經典的行銷案例,肯定非全聯莫屬;全聯與奧美廣告合作後,為進攻社群平台,先分析了他們想要進攻的目標受眾性格:30歲、上班族、在乎社會正義⋯⋯等,再從中抓住貼合消費者價值觀的小編人格,用真誠、與朋友互動的態度經營FB粉絲團。在 LINE 上,他們則鎖定不同的客群,用截然不同的角度與之溝通,例如週末買菜日、週三家庭日優惠等等。

Spotify的個人化推薦歌單,讓你每天都有新音樂

Spotify 的使用者應該都知道,Spotify 的清單上會有「每週新發現」、「Daily Mix」等「專為你打造的播放清單」,這些都是蒐集消費者在 Spotify 平台上聆聽、或是跳過、中斷的行為數據,重新使用演算法設計並製作給消費者的個人化清單。

Spotify 原則上是先分析消費者經常聆聽的音樂與經常跳過、中斷的音樂,分別對應消費者喜歡與不喜歡的音樂風格、標籤,再根據平台上其他消費者建立的同類型播放清單,篩選出消費者可能喜歡但還沒聽過的音樂,推送給消費者,促使消費者增加黏著度,提高平台使用時間。

不只有廣告,精準行銷用內容與消費者直接溝通

近年來的精準行銷已經開始與 AI 人工智慧結合,由AI解讀數據、分析消費者,並為消費者量身打造個人化廣告,與過往的人工解讀、策劃的模式不同;美國的 Best Western 就已在 2019 年採用 IBM Watson 的 AI 技術,由AI提供個人化的旅遊建議,再提供當地的 Best Western 資訊,展現了新型態的個人化廣告技術。

除了廣告外,精準行銷的運用也能延伸至會員行銷與 SEO 關鍵字行銷,甚至是藉由受眾分析,擬定內容策略與社群經營方向,幫助品牌打進消費者的心理。

如果你也想搭上大數據的特快車、主動伸手擁抱有需求的消費者,透過 SEO 關鍵字行銷直接與消費者溝通,最準行銷能夠提供最划算的 SEO 關鍵字行銷解決方案,由最準行銷提供關鍵字佈局建議、SEO 網站技術支持與 SEO 關鍵字內容文章,為您與品牌的潛在客戶搭上溝通的橋樑。

資料來源

  1. Apa Itu Precision Marketing? Oleh Warta Ekonomi Online
  2. Era Big Data, Precision Marketing Meningkat di Indonesia
  3. Precision Marketing –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 Techfunnel
  4. Best Western demonstrates power of AI in advertising – TechHQ
  5. 【全聯小編】當「我挺你」的好朋友:從文青到婆媽都變鐵粉
  6. 人們常用的App其實只有6個!企業如何用App精準行銷?
  7. 拥有400多万客户的阿里妈妈 在与商家塑造着怎样的关系? 

只跟對的人溝通!運用精準行銷,洞悉消費者、有效使用行銷預算 閱讀全文 »

SEO優化才會有流量!文章撰寫與改良撇步大公開

在數位時代,一天不使用搜尋引擎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廣告行銷的精華地帶,也從實體轉向網路,台北車站地下街的廣告看板,觸及人數可能不及 Google 排名第一的搜尋結果。這正是搜尋引擎優化(SEO 優化)的威力所在 。

SEO 除了接觸人數廣,更重要的特性是,可以被動等待精準的客戶。因為人們正懷有問題或是需求,並主動鍵入搜尋引擎中,所以只要你的 SEO 文章能夠解決他們的困擾,你的產品與服務就有機會被看見,佔領消費者的心。

我將透過這篇文章和你不藏私分享,如何撰寫出流量滿滿的 SEO 文章?還有如何去改良流量差的文章呢?跟我一起踏上 SEO 優化的路上吧!

SEO基本認識

什麼是SEO

SEO 是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搜尋引擎優化」的縮寫,也就是去製作搜尋引擎易讀取與推薦的內容,好讓品牌網站中的文章排名能夠往前,於是當人們搜尋相關關鍵字,便有更大的機會看到品牌提供的網站文章。同時,在文章中適當置入產品資訊,讓閱聽眾接收,即可達成網路行銷的效果。

SEO優化行銷的好處:提升品牌能見度、觸及目標受眾

首先,透過製作優質的SEO內容,以及優化網站結構等,可以提高網站在搜尋結果中的排名。高排名也意味著內容能出現在搜尋結果的頂部,增加品牌的可見性,讓潛在的客戶更有機會認識品牌。

當有興趣的客戶點擊閱覽文章,不只能增加網站流量,也能進一步提升對品牌服務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這批客戶是經過SEO關鍵字與搜尋結果而來,對品牌的產品與服務本來就有需求,因此能夠更精準地吸引和定位目標受眾。

這正是SEO行銷的優勢所在,只要有優質的網站內容,就能透過SEO提供穩定的網站流量和潛在客戶。比起其他炒短線的行銷方式,SEO優化可說是一種穩健發展的長期投資。

SEO優化三大層面

一、網站

良好的網頁體驗是 Google 排名的關鍵,尤其受重視的是網頁下載速度(也就是點擊後可以多快速進入瀏覽頁面)、網頁安全性、響應式設計的網站(有做行動裝置相容)。因此,可針對這些技術面做優化,才能讓後續的關鍵字與文章品質發揮應有的流量效益。

二、關鍵字

第二個很容易被忽略的 SEO 優化是拓展可能的關鍵字。剛開始經營 SEO 時,寫作想法可能會很直接,販賣美妝產品的就寫化妝品推薦,裝潢公司就寫裝潢注意事項,直接的寫法可以吸引到一部分的目標客群,但就忽略了那些潛在有需求、只是還沒發掘合適產品的客戶。

在搜尋引擎中,好的關鍵字就像一把鑰匙,可以打開各種可能性。了解目標客群可能會使用的搜尋關鍵字,從各種角度發想,以需求場景來想,像是保險產品,就可以寫關於「出國 防盜」,家具業者可以寫「新家 風水」。

另一種拓展關鍵字的方法是,了解並研究消費者旅程和他們的痛點。「消費者旅程」的其中一環是客戶在確定購買前的過程,從認知、考慮、到行動,這個過程可能會循環重複,最後才決心購買。因此若能清楚理解品牌的客群輪廓,便能套用消費者旅程的理論,並在各步驟安插 SEO 關鍵字,有時能產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文章

SEO 的核心內容終究是文章。文章對人來說是否容易閱讀吸收,能不能帶給他們有效、有價值的資訊,都是最終決勝點。否則就算網站跟關鍵字做的再好,文章也留不住客人,也無法對品牌產生正向的印象。

最基礎的好文章是排版清晰,文圖相佐,讓閱讀時能夠有最佳體驗;再來透過目錄明確的大小標,讓人快速認知文章結構,以及各段落的重點;而內容的經營要深入淺出,並提供能夠解決問題的資訊。

SEO優化三大層面網站優化關鍵字優化文章優化
優化重點良好的網頁體驗從消費者的需求場景拓展關鍵字具有讓閱讀者能吸收價值的資訊
優化方式網頁下載速度、安全性、響應式設計等從潛在客群的需求場景或消費者旅程著手架構清晰、排版文圖相佐易閱讀理解、深入淺出提供解決問題的資訊

改良SEO文章內容的不敗 4 招數

帶你著重破解四個 SEO 文章優化的重點!網站和關鍵字很難改動,但文章撰寫一旦抓到訣竅,就可以及時的不斷更新,去持續爭取更好的搜尋引擎排名。

識破搜尋背後的心思

要提供一個好的「解答」前,一定得要知道「問題」是什麼,否則問答牛頭不對馬嘴,又怎麼可能形成好的互動體驗?

因此改良 SEO 文章內容的第一件事,確認自己是否明確理解目標客群會搜尋的問題。還不夠了解的話就去做市場分析或調查。唯有洞察消費者內心的提問,才能更對症下藥的寫下解答文章。

實用的多元解答

回想求學時期,遇到不會的題目時希望獲得怎樣的解題書呢?有人需要一條數學公式、有人想要每個步驟的詳解,或是畫出圖形舉證、給出很多範例。在不同的理解和學習階段,所需要類型的解答很不一樣,在SEO的世界也是,文章面對各式各樣的人,沒有一套解答能夠符合所有人的需求,所能做的,是盡可能滿足各類的解答需求。

與時俱進

有些SEO的文章內容是有時效的,尤其是觀光資訊、經常調整的規定,像每年的連假跟補假日、出入境簽證規定、各年的元宵燈會資訊等,就會常有過時的問題。

因此,定時去檢視文章,並更新正確的資訊,甚至未雨綢繆的提前搜集資訊、提供預告,能讓你搶得先機。越是精確的回應需求,SEO的排名自然也能躍升。

獨家資料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SEO文章看來看去都長得差不多,自然也沒有吸引力。在這時代,最獨家的內容,還有搜尋引擎上首度公開的內容是最珍貴的,也是人們真正想看到的。親身體驗的心得文、親自執行後的經驗分享往往可以得到更多注目,也是對 SEO 文章沒靈感、想改良時可以去嘗試的好方式。

SEO優化,打造精準流量,找「最準行銷」

SEO 優化有許多訣竅,今天針對了文章的撰寫與改良,分享了不敗四招:識破搜尋背後的心思、提供多元且實用的解答、與時俱進的修正文章內容、獨家資料備受重視。希望有讓你受益!

若想要為你的品牌經營 SEO,歡迎諮詢 SEO 優化的專業團隊「最準行銷」,提供你最精準的自然流量,最有效的正面曝光。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1:錯用行銷話術,難怪客戶不埋單! 6 種情境運用大解析

參考資料2:搜尋引擎最佳化 (SEO) 入門指南

參考資料3:What Is SEO Marketing? Definition, Importance, and Types (2024)

SEO優化才會有流量!文章撰寫與改良撇步大公開 閱讀全文 »

新聞稿撰寫技巧不藏私!教你寫出記者愛用公關稿

作為品牌公關,建立媒體名單、發布新聞稿並不難,但是,怎麼撰寫新聞稿,讓媒體記者願意刊載到新聞平台,卻讓人傷透腦筋。

想搶下新聞曝光度,你需要了解記者的心態與撰稿的技巧,就讓本篇文章帶你深入剖析,怎樣的新聞稿容易受到記者青睞?撰寫前中後有哪些眉角與心法?毫不藏私,手把手帶你撰寫出專業的公關新聞稿!

公關新聞稿撰寫方式讓你摸不著頭緒嗎?快參考以下心法。
來源:Upsplash

基本介紹

什麼是公關新聞稿?

公關新聞稿通常是指由企業以新聞慣用發布格式撰寫而成,並提供給媒體的文章。公司品牌公關撰寫的新聞稿,會加入企業希望宣傳的訊息,還有該品牌的正面形象,因此與一般記者去採訪撰寫的新聞角度會不太一樣。

為什麼需要發布公關新聞稿?

適合發公關新聞稿的時機如:公布新產品、宣傳新活動、公告重要消息或優惠等。當企業撰寫公關新聞稿後,可供稿給新聞媒體讓其刊登,擴大媒體曝光,增加知名度,新聞稿內容也能作為行銷素材,刊載在自身的官方網站與社群,持續發揮宣傳效益。

三個秘訣成為記者愛用的公關新聞稿

在社群資訊多且雜的時代,發布的新聞稿若能獲得媒體刊登,就能在相對更有公信力的管道曝光,並行銷較完整的資訊內容。

但是媒體每天接受上千封的採訪通知、公關新聞稿、即時新聞等信件,要讓自己的新聞稿脫穎而出,引起記者與編輯的注意,進而願意改寫刊登,需要注意的眉角可不少。不只要讓記者能看見此新聞的重要性,也要提供他們能夠快速處理圖文素材,才有更高的機率獲得青睞。

新聞稿撰寫重點之一是,為你的受眾量身打造他們需要的內容。來源:Upsplash

一、引人入勝的標題 + 亮點清楚的核心訊息

假設每位記者或編輯只會花 30 秒迅速看過一篇公關新聞稿,因此本篇新聞稿撰寫著重的亮點,一定要在標題與第一段的導言呈現出來。新聞稿想傳達的核心訊息務必要在標題清晰表達,其他不可缺少的重要資訊則在導言給予完整說明。

標題常見的元素,包括有:品牌名稱、主題(如:門市開幕、新品發布)、亮點(如:獲獎、限量版、新一代、代言明星)、時間或數量,其中必須強調出本篇的最大看點。

導言則是將標題的元素延伸增加詳細資訊,清楚表達人、事、時、地、物、為什麼發生,並完整描述亮點的吸睛之處。

二、設身處地,提供各類記者有價值的資訊

撰寫公關新聞稿時,需要去揣想各種領域與性質的記者們會想要發布的內容,並提供他們好用的新聞素材。

舉例來說,假若今天需要發布一場時裝秀的公關新聞稿,那麼設想會吸引娛樂線即時記者報導的內容,大概是某位當紅明星前往站台,或是全身行頭去觀秀。因此,那位明星的訊息儘可能放在文章前幾段,甚至可以選擇在標題就挑明,且一定要附上他出席的現場照片。

以此類推,若是希望吸引流行風格的網路媒體,可能可以著重強調此時裝秀所彰顯的未來一季服裝妝髮趨勢;若是希望吸引時尚雜誌的注目,那麼更適合地是去闡述此秀致敬了某某大師,或是針對設計師獨特的理念做深入觀察剖析。

如果你有傾向合作的媒體,可以透過設身處地,去盡可能符合他們口味撰寫新聞稿;如果你想要一網打盡多種媒體,可以選擇將各種內容都納入同一份新聞稿中,但提供清楚的分段標題,讓各類型記者按照自己的需求使用你的新聞稿。

總而言之,請去設想對媒體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平時多接觸各類媒體的報導也會有幫助),而非只是死板地羅列出你需要表達跟宣傳的文字,自然能讓你的公關新聞稿曝光率大大提升。

三、寫作避免業配味過重,或是用語錯誤被校正

在撰寫公關新聞稿時,需要拿捏作為品牌公關與記者的界線,謹記新聞稿得具備客觀性,因此對自家產品與活動的廣告內容須以平實口吻描述,忌沒有數據佐證的空泛形容詞。

新聞體的寫作,也要注意人稱的使用,不要放入「我」跟「你」,或是用社群貼文聊天的輕鬆口吻,表情符號當然也是大忌。此外,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與文字,別讓記者與編輯還要幫你作校對。基本功做好,新聞稿讓記者與編輯輕鬆修改就能夠使用刊登,自然更容易雀屏中選。

公關新聞稿撰寫三階段

新聞稿撰寫可以分為前中後三階段,下筆前構思、撰寫中注重文字表達、寫畢後附件別忘記附上。來源:Upsplash

下筆前:構思全篇架構、確認新聞價值

在開始新聞稿撰寫的階段之前,先構思全篇架構,可以從最想推廣與傳達的訊息為出發點,發想此訊息的幾個特點。

例如:最想傳播的訊息是「即將推出聯名福袋」,那麼特點可能有:和誰聯名、內容物價值、內容物實用度、附抽獎券等,每個特點便可延伸成為一段。這樣不僅能夠聚焦命題,也不怕遺漏內容。

再來也可以從新聞價值去思考,特別具有新聞價值的段落,可以給它更多篇幅加以強調,或者放到前面的段落。常見的新聞價值有:時效性、影響性、接近性、顯著性,可見下表說明:

新聞價值說明
時效性發生的事情越靠近發稿時間
影響性受影響的人數多
接近性貼近讀者的生活地帶、感情思維
顯著性有名氣的人事物

倘若構思的內容缺乏上述的新聞價值,那麼恐怕就得重新思考有沒有適合補充的資料,來讓這篇新聞稿足夠精彩有價值。

新聞稿撰寫時:文字簡潔詳實清晰,提供案例故事並引述發言

開始撰寫新聞稿了!這時請以記者角度自居,盡可能在內文提供詳實的資訊,基本的人事時地物不可少,進階的理念闡述、產品詳情也要分段清晰的說明,表達務必要簡潔有力,不要濫用輕浮、浮誇卻沒有說服力的詞彙。心目中的重點則可以用粗體字與紅字標示清楚,讓人能一眼看見。

基礎資訊都有了,還擔心內容太單調,或不夠有份量?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在新聞稿中加入適當案例與故事,讓內容更有溫度。設想一篇經典跑鞋回歸再發售的新聞,可以去搜羅有哪些鎂光燈下的場合出現此雙鞋、有沒有哪位堅毅的跑者將此鞋款視為小情人。加入更多的故事情節讓新聞稿更有記憶點,也創造更多樣的話題。

此外,引述他人的發言也是讓新聞稿撰寫地更加生動的方法。像是添加創辦人想傳達的理念、來賓剪綵活動時的發言、或是試用者的心得,這些都可以適當的摘錄到文章中,讓新聞稿不會落落長都是同一種口吻。

寫畢別忘了附件:圖片、品牌簡介、採訪聯絡資訊

新聞稿撰寫完成後,有三種內容要再三確認有附上。

一是與本篇新聞相關,可供媒體直接使用的圖片或影片,且每個檔案都有提供文字說明,並確認版權沒有問題。

二是關於品牌的簡介,字數不必多,200~500 字左右即可。簡單說明品牌的理念、產品或服務內容,若有豐功偉業的紀錄當然也很適合放在此處,官網或社群連結也可以附上。主要是供媒體查核確認用,也讓有興趣的編輯、記者可以進一步認識公司品牌,留下印象。

三是檢附公關與媒體聯絡人的資料,像是姓名跟聯繫方式,當編輯、記者有想追問瞭解新聞稿內的資訊,來補充內文時,能夠順利找到窗口。

公關新聞稿的延伸效益:優化搜尋引擎(SEO)

新聞稿撰寫後,不只可以發給媒體,還能作為 SEO內容來源。來源:Upsplash

新聞稿也能做 SEO 優化行銷

新聞稿撰寫發布後,不僅有機會提升公司品牌的媒體曝光度,更有助於優化 SEO,提升品牌在 Google 或其他搜索引擎的可見性。

公開新聞稿,使品牌相關的資訊能長期存在搜索引擎的數據庫。媒體資料庫龐大、Google 評分高的特性,通常能夠使品牌相關的新聞在搜索結果中優先顯示,從而有透過外部渠道有效提升品牌的 SEO 表現。

關鍵字置入新聞稿,提升品牌 SEO

在新聞稿中設定包含 SEO 優化思維的關鍵詞和連結,進而提高品牌在搜尋結果中的可見性。透過這樣的策略,企業能夠更有效地吸引潛在消費者,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抓取行銷流量交給「最準行銷」

撰寫新聞稿並獲刊在新聞媒體網站,是企業品牌重要、具可性度的行銷管道,也能藉此優化品牌的搜尋聲量,是內容行銷策略不可或缺的一環。

本篇文章提供你認識公關新聞稿的初步介紹,以及讓新聞稿更容易被刊登的三大心法、新聞稿撰寫前後的三大步驟,希望協助你進入新聞稿的深奧世界,對於撰寫專業的新聞稿有更多了解!

若想要為你的品牌量身打造新聞稿與 SEO 策略,也歡迎諮詢「最準行銷」,提供你最精準的自然流量,最有效的正面曝光。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前BBC資深記者教你成效驚人媒體操作法 寫出高價值新聞稿!

參考資料 2:新聞稿寫作原則

參考資料 3:數位行銷/寫一篇吸睛的新聞稿

新聞稿撰寫技巧不藏私!教你寫出記者愛用公關稿 閱讀全文 »

短影音在紅什麼?探索新時代 2024 的行銷趨勢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數位化時代,短影音為什麼依然能夠脫穎而出?正如這句話: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短影音生動、直觀的特點,成功抓住Z世代們的眼球。無論是在社交媒體上的短片、廣告推播,還是教育和知識分享的內容,短影音都在不斷地嶄露頭角,成為了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行銷手段。讓我們一起探索新時代的行銷趨勢,看看短影音究竟在紅什麼!

短影音的崛起,行銷新時代來臨

隨著科技進步和資訊的普及,現代人經常閒暇之餘滑手機看影片打發時間,生活步調愈來越快地當下,人們只願意花費極短的時間停留目光,短影音正好抓住了這波熱潮,因為只需要花一點點時間時間就能獲得知識和樂趣,讓人為之著迷,而市場也看到了這波商機,許多品牌與企業開始製作短影音內容,以尋求更多流量曝光。

短影音的市場現況

從TikTok開始推出短影音功能後,許多社交媒體如Instagram、Youtube等相繼效仿,平台競爭逐漸激烈,使用者透過創作短影音內容,進行新型態社交和互動,這個熱潮逐漸在全球蔓延。與長影片或文字內容相比,短影音快節奏和生動的特點,這種直接感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溝通方式,並能有效地傳達信息,更因此誕生了無數的創作者,讓短影音產生了更多元的內容。

不只如此,許多品牌和廣告主紛紛將目光轉向了短影音平台,利用短影音內容來進行品牌推廣和產品宣傳,增加相關的廣告投放預算,帶動市場的發展。開放的創作平台也讓創作著和用戶受益。創作者根據想傳達的目標製作各種短影音,靈活吸引不同的受眾,用戶能夠與其互動,進行按贊、評論和分享。短影音的崛起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娛樂和消費方式,也影響了商業和行銷領域的發展。

短影音近年的流行趨勢

智慧手機普及讓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功能也越來越多元,短影音內容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將探討短影音近年來的流行趨勢。

1. 直式短影音的興起

由於越來越多人使用手機直接進行短影音內容的觀看,直式短影音的增加成為了近年來的一個明顯趨勢。由於許多人會在通勤期間觀看,因此無聲影片結合直式短影音內容的形式也逐漸增加,不僅更符合人們手機觀看的習慣,還能夠提供更加豐富和生動的視覺體驗,受到了大眾用戶的喜愛。

2.原創內容

越來越多的社交媒體平台開始推廣這種由使用者直接創作的原創內容,因為更真實、生動、貼近生活,能夠吸引用戶的注意力,成為了短影音的一個流行趨勢。

3.多元化類型

除了娛樂類型的短影音內容外,近年來還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教育、美食和實用類型的短影音內容。這些內容不僅能夠娛樂用戶,還能夠提供有價值的知識和信息,通過添加投票、問答、滑動等互動元,滿足用戶不同的互動需求,使他們更積極參與支持創作者,成為了短影音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短影音的特色

短影音作為一種新興的數位內容形式,具有許多獨特的特色,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簡短的時長,在幾秒到幾分鐘內就可以看完內容,生動活潑的快節奏呈現方式,具有更直觀的吸引力和趣味,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短影片就能讓消費者決定是否願意買單產品。短影讓用戶可以輕鬆將喜歡的內容分享給朋友和粉絲,強大的社交功能也提高了影片的觀看量。

短影音的內容類型

短影音涵蓋了各種各樣的內容類型,可以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和興趣。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短影音內容類型:

1.生活相關短片:

這類型的短影音通常是為了提供娛樂或是分享生活而製作的,沒有固定主題,可能是包當下抒發自我心情,例如搞笑短片、音樂幽默片段等,目的是讓觀眾放鬆心情,帶來歡樂和娛樂。

2.教育和知識分享:

在教育和知識領域也經常使用到短影音,例如教學影片、科普知識等,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向觀眾傳遞知識和信息,透過短應片就可以見單的學習外語日常對話或是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地理等等,內容十分多元。

3.品牌宣傳和廣告:

許多品牌和企業利用短影音來宣傳產品或服務,這些影片通常具有強烈的品牌特色和廣告效果,這類型的影片通常也會搭配一定的廣告預算,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促進他們交易下單。

4.新聞和時事:

一些新聞媒體利用短影音來報導新聞事件和時事議題,這些影片通常具有簡短明的特點,也經常會整理成懶人包或是花絮合輯,讓觀眾快速了解最新的消息和事件。

短影音的常見三大平台比較

以下用TikTok、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三個平台的短影音比較,這些平台都是以提供短影音內容分享為主要目標,但仍然各有其獨特的特色和優勢,並有廣泛的用戶群體。

特點 / 平台TikTok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
主要用途短影音、音樂創作、娛樂、直播分享生活、品牌曝光,美食或好物推薦短影音、創意內容和娛樂搞笑
用戶年輕用戶,以16至24歲為主,傾向於追求時尚和流行趨勢廣泛的用戶群,主要是年輕人大學生和或是社會成人廣泛的用戶群,吸引各個年齡段的觀眾
優勢洗腦音樂、記憶點高
基於用戶興趣和行為推薦內容
 較早崛起的短影音平台,用戶人數龐大,素人曝光機率高
內建音樂庫和特效濾鏡,提供快速編輯和分享功能
可與Instagram貼文、FB連動
本身有粉絲團就可以直接操作,不用重新再經營
作為Youtube平台的一部分,用戶眾多,許多粉絲重從影片時期就開始支持
在首頁和搜尋頁面展示短影音,增加曝光量
鼓勵用戶參與和互動支持創作者

短影音的優勢

短影音在當今數位媒體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相較於圖文內容具有多方面的優勢,舉例來說:短影音通常內容簡潔明瞭,具有高度吸引力和娛樂性,能夠迅速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使其更容易被廣泛分享和消費。

短影音的快節奏特性,使觀眾更容易分享和傳播。此外,短影音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內容形式和主題,包括娛樂、教育、廣告等,使其在各種場景和用途下都能發揮作用。由於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創作者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展現創意,並嘗試各種不同的內容形式和風格,從而推動短影音內容的多樣性和創新性。

短影音的製作技巧

製作出好的短影音內容需要一些技巧和策略,就像是一篇故事有好的架構更能引人入勝,掌握一些保持觀眾關注和興趣的技巧,讓短影音的創作內容更受歡迎。

1.規劃合適的主題

在準備開始拍攝前,首先的大問題可能會是不知道要拍什麼內容,我們不妨先從分享生活開始發想,或是可以從模仿他人影片做起,嘗試高流量的主題。拍攝多元的內容,逐漸尋找並抓到自己想創作的方向。

2.精煉內容

保持內容簡潔,避免冗長的片段和無關緊要的資訊,使觀眾能夠快速理解和吸收內容。控制好短影音的節奏,避免過於緊湊或拖時間,使觀眾感到舒適和投入並保持他們的注意力,可以適時加入與觀眾的共鳴和情感連結。

3.字幕、標題、音效

在無聲短影音的情況下,使用字幕和有趣的標題標題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內容。為有聲影片選擇合適的配樂和音效可以提升短影音的氛圍和情感效果,讓觀眾更加投入其中,運用各動畫、轉場也可以增強娛樂性。

4.社群網紅合作

如果你是商家,想要宣傳全新的商品或是活動,決定好目標受眾為哪一個族群後,也可以和時下的合適的網紅合作,藉由他們帶來的流量增加自行商品本身的曝光與銷售,達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短影音的成功案例分享

以好味小姐為例,除了平時以分享寵物料理、食品系列長影片以外,也會以短影音的形式發布可愛的寵物互動日常、團購資訊,帶觀眾以製作日常料理,與頻道其他主要內容成功獲得廣大粉絲的支持。由於本身也有經營YouTube ,透過發布短影音,讓消費者看了一後還想持續查看完整長影片,又能再次獲得二次曝光在觀眾面前的機會。

短影音紅利時代來臨,持續提升內容創造無限可能

透過前面文章內容探討,我們了解了短影音的崛起原因、市場現況、流行趨勢、特色、製作技巧以及各個平台的比較。作為當今數位媒體的主流形式之一,短影音已經成為品牌推廣和個人創作不可忽視的重要工具。

短影音崛起,人人都有機會利用短影音迅速收獲曝光。然而,創作者們想要搭上流量的順風車,仍需要學會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創建引人入勝的短影音內容,將短影音的內容不斷發展和創新,為粉絲帶來更多驚喜和樂趣。

想完整學習短影音嗎?讓短影音專家"玩美趨勢"教你!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短影音成為了傳播與行銷的重要方式。玩美趨勢 致力於培育具有創造力和熱情的短影音創業人才,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讓他們的商品和服務能夠在市場上取得成功,並持續獲得業績。

他們的願景是: 協助商家創造盈利,引領品牌影響力。

玩美趨勢的願景是幫助商家實現盈利,同時在網路上建立強大的品牌影響力。透過短影音曝光、引流客戶、帶貨等,玩美趨勢助力商家實現業績增長和品牌形象提升的雙贏局面。

玩美趨勢的服務涵蓋短影音人才培育、剪輯培育、企劃培育、人設建立等多方面,旨在幫助商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藉由短影音脫穎而出,實現長期的發展和成功。

記得一定要鎖定最準行銷的精選文章更新>>幫助你了解市場行銷趨勢,讓短影音創作之路更順暢!

參考資料:

商業週刊-長影音不紅了?四秒決勝負!他靠短影音帶貨上百億、他每月多賣一百台機車⋯一次看懂短影音邏輯!

TESA-掌握短影音趨勢,讓流量變現變得超簡單!

Hyfilms影片製作公司-短影音行銷怎麼做?4個製作技巧,教你快速跟上短影音時代趨勢

短影音在紅什麼?探索新時代 2024 的行銷趨勢 閱讀全文 »

解密自媒體:迎接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全新商業模式

全民皆網紅的時代來臨,自媒體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創造和分享內容的平台,許多人也藉此發展副業,自媒體的影響也隨之擴大,成為新興產業!無論是素人創作者還是企業品牌,都有機會遇見新的機遇。如何破圈,在自媒體的浪潮中立足並獲得成功,是需要面對的課題。讓我們一起來探討自媒體的奧秘。

什麼是自媒體?

有別於由專業的新聞媒體機構,自媒體(英語:self-media或we media)一般來說是大眾以個人觀點創作、發佈、分享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是文字、圖片、音樂、影片等多種形式,目的多在於獲取關注和吸引有共同興趣的觀眾,從而幫助創作者建立自己的品牌影響力的一種全新媒體形式。

不再需要受限傳統媒體的昂貴的門檻和限制,你只需要一支手機,透過自媒體就可以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聲音和觀點,不僅如此還有機會獲利,因此在自媒體的影響也誕生了許多網紅、KOL 。許多創作者甚至有比普通上班族更好的收入、更自由的時間,因此自媒體也成為許多人的夢幻職業!

自媒體的發展歷程

隨着網路的普及與使用門檻降低,這些自媒體的產品逐漸充斥於我們的生活中,人們對於簡單、快捷、趣味性的需求不斷增加,也促使自媒體產業的快速發展。

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學者正式提出了【自媒體We Media】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嚴謹的定義,自媒體才真正被大眾逐漸認識,在此之前自媒體也經過不同階段的發展歷程,一起來看看:

1.部落格時代:

在網路尚未普及的早期年代,部落格是最常見的自媒體形式之一。人們可以通過建立個人部落格來分享自己的生活、觀點和知識,如:痞客邦、BBS、為無名小站等。

2.社交媒體時代:

後來隨著社交媒體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崛起,自媒體的雛型逐漸顯現,內容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和流行。人們可以通過這些社群平台輕鬆地分享照片、影音和文字內容,並與他人互動。

3.商業化時代:

由於資訊爆炸,人們對於內容的注意力越來越低,需要更活潑生動的內容,影音平台如YouTube、TikTok和Instagram Reels等興起,許多人也在此發現商機,開始將自媒體作為一種職業來從事,並通過直播、廣告、贊助和付費訂閱等方式獲取收入。同時,受到自媒體的影響一些專業品牌企業投入資金,為創作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務。

自媒體的影響力

如今自媒體的影響力逐漸擃大,甚至快速席捲全球,更引響了我們的生活,對當今社會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 自媒體平台為個人提供了發佈信息的管道,加速資訊的傳播;第二, 自媒體平台讓個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幫助打造個人品牌,甚至成為新的職業種類;第三,社會影響力擴大,一些知名人是透過自媒體發布內容,或投身公益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自媒體讓大眾接收的資訊更加多元,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自媒體常見的平台

前面談了那麼多,究竟自媒體有那些常見的平台呢?如果你有想要開始經營自媒體,不妨先對其有初步的了解,再開始規畫經營策略!

平台特點
Instagram專注於視覺內容分享,主打圖片和短影音形式提供限時動態、直播、問答等社交互動功能用戶中有很多年輕族群適合視覺藝術、時尚、美食等垂直領域的內容創作和推廣
Facebook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提供個人和企業頁面可以透過架設紛絲專頁來進行宣傳,不過近年來觸擊率大幅下降,不過用戶人數依然很高有許多社團可以加入討論有興趣的話題
TikTok短影音為主的分享平台,近期流量快速崛起的平台平台用戶數量龐大遍布全球主打年輕用戶群體,創意和娛樂性快節奏的內容形式與FB、IG採用不同的演算法觸及用戶,適合快速吸引觀眾和創造話題
Youtube提供長、短影片發佈,涵蓋廣泛的主題和內容形式:Vlog、教學、娛樂、音樂等平台用戶分布廣泛,全家大小都可以找到合適的頻道收看
Dcard用戶以台灣大學生為主可以透過分類將文章發布至不同的看板,討論話題,現在還有私訊功能經營內容完全免費
Podcast提供音頻節目的錄製和分享,適合如通勤、健身時收聽多元化的主題和節目形式:脫口秀、專題訪談、教育、故事等評分、評論機制
部落格提供文章撰寫和發布的平台,聚焦於高質量和原創性內容部分平台提供付費會員和閱讀計劃支持創作者適合專業作者長期經營,用戶忠實度高

自媒體創作者成功的必備心態素質和技能

許多人經營自媒體,除了發布想說的內容,有一部分的理由是想要賺錢,這當然沒問題,不過撇除一切,你還需要找到一個熱情所,幫助你在漫無目的前進的過程中,支撐自己持續前進,長期的經營之下,建議要時時保持以下心態:

1.持續學習

不要排斥接觸任何新的自媒體,多一種管道就可能多一種曝光,不斷學習和改進自己的技能和知識,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更能提高創作水準和專業。

2.持之以恆

媒體的經營也不是像表面呈現出來的那麼輕鬆,有些人一出現就爆紅,但許多人都是努力堅持許久,才慢慢被看見,保持冷靜和積極,得失心不要過重。

3.願意接受挑戰

流行變得很快,持續不停接收新資訊,除了自己擅長的,別忘了定時與目標受眾互動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喜好,又或是嘗試開始接觸未曾涉足的領域,與其他創作者合作等等,都是讓自己保持靈活的方式之一。

4.找出適合自己的風格

需多人都是透過模仿開始,或是跟風討論度高的主題,在一大堆相似的影片中,觀眾也容易疲乏,慢慢找出風格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不斷創造有趣、獨特且引人入勝的內容,才會讓用戶忠誠度更高。

自媒體對個人品牌建設的重要性

自媒體對於個人品牌建設至關重要,許多素人成為網紅,就是從自媒體起家,透過展現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經驗和熱情所在,建立出不同的形象,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信任,相對的也更容易被品牌方看見。成功建立了個人品牌後,我們可以利用自媒體平台吸引多元合作和商業機會,實現更多的自己的夢想和賺取收益。

自媒體的未來發展

隨著科技發展和網路普及,自媒體影響力持續加,會有越來越多的創作者誕生,內容的形式肯定也會變得更多元。自媒體社交化之後,不管是大眾、小眾,更多能夠滿足不同類別用戶需求的領域專業者開始踏入經營,用戶之間的互動參與也變得更高。如何讓內容個性化並展現出個人特色,將會成為新的課題。

近年興起的語音、AI人工智慧,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也變成了一種新挑戰,在工具幫助我們提升效率的同時,我們依然要記得不忘初心,讓觀眾看到更真實、有人味的內容,更用心的回饋,讓他們可以持續支持我們創作。

自媒體在商業化過程中的挑戰和限制

自媒體蓬勃發展,隨著 Facebook 、Instagram 、TikTok等相繼開放線上商店功能,賣家開始在自媒體平台中銷售商品,像是連線直播或是協作廣告的方式,但是自媒體在商業化過程仍然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和限制,例如:

1.流量變現難度:

雖然自媒體可以吸引大量的粉絲和流量來實現商業化,但是如何保持流量仍然是有困難的,有些賣家儘管有大量的粉絲,但實際上卻少有有效銷售。

2.廣告收入不穩定:

自媒體創作者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是廣告,藉由他們本身自帶的流量,品牌方會嘗試挑選KOL後進行商品銷售合作,然而,廣告收入卻容易受到品牌方預算、市場競爭等因素的影響而不穩定。

3.平台政策變動:

自媒體平台的政策經常變動,例如,平台的演算法更新、廣告政策變更等都可能對自媒體創作者造成不利影響。

淺談自媒體行業的前景

雖然經營自媒體的創作者越來越多,但自媒體的市場依然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透過結合不同的技術,創作者能夠製造出更多元的內容。但是創作者本身依然需要不斷學習,才能在變化帶來的挑戰中,抓住成功的機會。在自媒體行業的發展持續擴大的同時,或許相關的政策也會變得更加完善,讓創作者擁有更好的權益保障。

投身自媒體行業不嫌晚,重要的是開始跨出第一步

無論年齡、背景或經驗,開始邁出第一步始終是最重要的。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自媒體為個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讓我們可以發表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知識、想法,或透過本身的正能量來影響他人,人生那麼長,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探索未知領域,努力嘗試,也許能夠為自己帶來不一樣的收穫!

想要踏入自媒體產業,卻不知道該從何開始嗎?從基礎開始持續閱讀學習,規劃長遠且穩定的經營策略,最準行銷精選文章中提到了許多關於自媒體的知識,點此查看最新內容>>

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自媒體產業鏈漸成熟內容專業化成發展焦點| 專家觀點

MBA智庫:自媒體

marieclaire美麗佳人雜誌:自媒體時代來臨!做好這「4件事」成功打亮你的社群品牌,讓網友記住你!

解密自媒體:迎接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全新商業模式 閱讀全文 »

行動呼籲 (CTA) 全面解析,教你寫出有效的行動呼籲內容!

「讀完這篇文章,你就可輕鬆獲得一千萬元的獎金!」

真的是這樣的話,那就太好了!

如果你正在為了如何鼓勵、刺激目標受眾或是潛在消費者去購買商品、註冊會員或是訂閱服務等而煩惱,行動呼籲便是達成此一目標的最後一哩路。

本篇文章將會帶你深入了解行動呼籲 (CTA) 的定義、功能、使用方式,以及常見形式與設計重點,手把手教你打造出吸引眾人目光的行動呼籲 (CTA) 內容!

什麼是行動呼籲 (Call to Action,CTA) ?

CTA (Call to Action),中文稱為「行動呼籲」,是行銷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通常被用來引導目標受眾或是潛在消費者進行特定的下一步動作,可能是購買商品,也有可能是訂閱內容等促進轉換率的行為。像是「將商品加入購物車」、「查看並了解更多」、「立即訂閱」、「聯絡我們」等等,都是常見的行動呼籲。

行動呼籲無處不在且形式多元,多會用按鈕、純文字、連結等方式來呈現,有時也會同時出現數個行動呼籲。如下圖,便同時出現了「按鈕」、「純文字」、「連結」三種行動呼籲。

行動呼籲示意圖 / 最準行銷服務有限公司

行動呼籲 (CTA) 六大目的與功能

ㄧ、引導動線 

行動呼籲 (CTA) 能幫助聚焦重點以及注意力,確保使用者在進入之後,不論是尋找資訊或購物等流程的進行都是順暢的,避免訪客因為缺乏方向而感到困惑,進而放棄瀏覽選擇直接離開,甚至是前往競爭對手的地方尋求答案或是購買商品。

二、提升轉換率與點擊率

有效的行動呼籲具有很高的轉換率。根據國外網站 Wordstream 的研究,當電子郵件中帶有行動呼籲時,可讓點擊率上升 371%,而銷售額更上升了 1617%。

而在設置連結與按鈕的同時,也能引導訪客進入其他頁面,進而提升其他頁面的點擊率以及增加使用者與網站的互動。

三、鼓勵訪客主動採取行動

行動呼籲 (CTA) 是行銷漏斗的一部分,能夠暗示或鼓勵使用者展開行動。

當使用者在進入網站或店面之後,可能對於是否要採取行動感到猶豫不決,此時行動呼籲便扮演了一個「推了一把」的角色,用一些簡短、有力的字句來吸引或刺激其達成行銷的最終目標——也就是消費。

四、推廣品牌與內容

除了能指引訪客簡單快速到達購買的頁面,提升使用者體驗、增加停留在頁面的時間之外,行動呼籲 (CTA) 也可以引導目標受眾造訪網站或內容,對於幫助企業建立品牌知名度、提升形象、推廣產品等都相當具有幫助。

五、建立網站內部連結

行動呼籲 (CTA) 所建立的連結或按鈕也同樣屬於內部連結的一種形式,除了能夠引導使用者之外,也能幫助搜尋引擎的網路爬蟲 (Web Crawler) 能夠更快抓取網站的資訊,進而加快網頁的收錄,對於 SEO 都是具有幫助的。

六、紀錄訪客在網頁上的行為

而連結或按鈕除了能夠吸引受眾點擊之外,透過點擊所獲得的數據還可以用來追蹤與分析訪客的行為與趨勢,進而擬定出更受歡迎的產品或內容。

優良的行動呼籲 (CTA) 可以帶來什麼好處?

  • 電子郵件中帶有行動呼籲時,可讓點擊率上升 371%、銷售額上升 1617%。(wordstream)
  • 登入頁面的行動呼籲,可讓轉換率上升 80%。(bnpengage)
  • 幫助網站和產品註冊量增加 34%。(bnpengage)
  • 當行動呼籲放置在合適的位置時,使電商文章的轉換率上升至 22%、營收增加 83%。(brafton)

行動呼籲 (CTA) 使用情境

常見的媒介和平台

行動呼籲 (CTA) 常見的媒介和平台大致有以下幾種:

  • 網站:會依據網站頁面內容與型態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 CTA,如購物頁面的「加入購物車」、活動頁面的「點我立即報名」、品牌形象頁面的「了解更多」等。
  • 部落格:在部落格文章中常見如「繼續閱讀」、「相關文章」等,以促使讀者點開文章繼續閱讀,進而提升點閱率與停留時間。
  • EDM 電子報 :EDM 電子報等行銷方式,通常有引導讀者至品牌網站、活動頁面互動的功能,而且能夠根據讀者客製化資訊,轉換率通常高於社群媒體。
  • 社群媒體:常見的社群媒體如 Facebook、IG、YouTube、Telegram、PTT、Dcard 、小紅書等,通常會在貼文下方置入 CTA 連結,或是影片結尾提醒大家「按讚訂閱」、「開啟小鈴鐺」等,以提升互動率與轉換率。
  • 線上廣告:常見的如 Google Ads 廣告、Facebook 贊助廣告等,透過在側欄、頁面橫幅、彈出式視窗等方式放置行動呼籲,來達成吸引潛在受眾點入廣告,進而購買商品、報名活動、訂閱服務、提升品牌知名度等目的。
  • 實體廣告看板與 DM:如飲料店外擺放的看板、便利商店的活動海報、百貨公司的 DM 等,都是屬於行動呼籲的一部分,有著刺激民眾前往消費、鼓勵購買相關品項的功能。
  • 數位螢幕看板與機台:與實體廣告看板功能最大差異在於數位螢幕看板與機台通常較常使用在引導動線之上,例如百貨公司電梯的數位螢幕可導引使用者前往目標樓層、政府機關門口的機台可協助使用者依據所需服務至指定位置等。

行動呼籲 (CTA) 在 B2B 之應用

面向企業的行動呼籲 (CTA) 示意圖 / 最準行銷服務有限公司

B2B (business-to-business) 是指企業間的交易,其受眾為企業而非個人,故多半是以提供服務為主,如提供 SEO 服務的 SEO 公司、提供影印機租借的租賃公司等。

而由於 B2B 面對的是企業的決策者,因此如「製造緊張感」、「害怕錯過」此類面向一般民眾的行動呼籲 (CTA) 容易會造成反效果,在 B2B 的行動呼籲往往會以切中要害、提高本身價值與專業度、獲得信任感為主要目標。

常見的 B2B 的行動呼籲 (CTA) :

  • 查看所有成功案例
  • 詳細了解具體方法
  • 諮詢相關內容

行動呼籲 (CTA) 在 B2C 之應用

面向顧客的行動呼籲 (CTA) 示意圖 / Adobe

B2C (business-to-Customer) 是指企業對顧客的交易方式,零售、電商等都是常見的形式,通常以提供商品為主要模式,此類的行動呼籲 (CTA) 通常以推動購買產品為最終目標,因此往往會採取「激起情緒的用語」、「擔心錯過的壓力」的方式,來促使消費者做出決定。

常見的 B2C 的行動呼籲 (CTA) :

  • 加入購物車
  • 7 天免費試用
  • 點此立即購買,售完為止!
  • 現在註冊即可領取折價券!
  • 填寫資料即可獲得精美小禮一份

行動呼籲 (CTA) 的 7 種常見形式與相關範例

Buttons(按鈕)

行動呼籲 (CTA):按鈕 (Buttons) 範例 / 麥當勞 McDonald’s

按鈕是最常見的行動呼籲 (CTA),因為其能幫助使用者從文字中跳脫出來,並進而點擊前往。

按鈕通常建議在能保持整體色彩平衡之下使用高對比度的顏色,以讓其在文字甚至圖片中凸顯出來但又不顯得突兀,尤其是現在用行動裝置閱讀的人非常多,因此使用一個能吸引使用者目光且容易點擊的按鈕十分重要。

Form(表單)

行動呼籲 (CTA):表單 (Form) 範例 / 蘭蔻 Lancome

當我們想要獲得訪客、潛在消費者更多的個人資訊或是喜好時,可以選擇使用表單搭配如按鈕或純文字等其他的行動呼籲,用一些獎勵來促使其填寫表單。

這樣不但可以獲得受眾的基本資料、聯絡方式,甚至可以了解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或需求,進而使其轉變成真正的顧客。

Banners(頁面橫幅)

行動呼籲 (CTA):頁面橫幅 (Banners) 範例 / 全聯福利中心

頁面橫幅形式的行動呼籲 (CTA) 通常會被使用在網頁的頂端或底部,並且會搭配上引人注意的文字內容來吸引讀者進行點擊。

Pop-Ups(彈出式視窗)

行動呼籲 (CTA):彈出式視窗 (Pop-Ups) 範例 / 蝦皮購物

彈出式視窗 (Pop-Ups) 是指突然出現在頁面上的小視窗。

由於現在的使用者容易習慣性忽略靜態的 CTA 按鈕和連結,因此彈出式視窗可以更容易吸引注意力。有的網站會使用「離開意圖彈出式視窗 (Exit intent pop-ups)」,也就是在使用者即將離開網站時、解除安裝綁定時出現的彈出視窗。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若廣告或頁面過大擋住螢幕,或讓人無法關閉,容易因為影響使用者體驗而製造出反效果。

Slide-Ins(滑入式視窗)

行動呼籲 (CTA):滑入式視窗 (Slide-Ins)  範例 / Acer 宏碁

滑入式視窗 (Slide-Ins) 類似於彈出式視窗,但不同的是,滑入式視窗呈現方式是從側邊或是底部滑入,在吸引使用者注意的同時,對體驗造成的干擾較小,因此滑入式視窗通常也會被選擇作為彈出式視窗的替代選項。

Contextual Links(頁面連結)

行動呼籲 (CTA):頁面連結 (Contextual Links)  範例 / 國泰金控

頁面連結通常位於部落格、網頁文章之中,也有時會出現在電子報中,能將使用者引導至相關的註冊、購買頁面或是延伸閱讀、參考資料之中。

Videos(影片)

行動呼籲 (CTA):影片 (Videos)  範例 / 高雄市山頂國小 Facebook 

現在影音的盛行,讓影片的使用越來越廣泛。

由於影片能對產品或內容有完整的呈現,因此對於轉換率也很有幫助。影片形式的行動呼籲 (CTA) 可以單獨獨立存在、可以放在網頁或社群媒體上,也能附加在一般的影片的某一個段落,十分多元且容易發揮創意。

行動呼籲 (CTA) 設計 6 大重點

一、文案設計

行動呼籲 (CTA) 設計的第一步便是確立目標,而文案便是扮演了傳達訊息的關鍵角色。好的文案必須緊扣意圖避免模糊焦點,且應該明確讓目標受眾知道下一步可以做什麼,並推動或暗示其採取行動。

例如:

  • 以銷售產品為意圖的頁面,通常會使用「加入我的購物車」、「點擊領取折價券」等 CTA,以增加使用者點擊、甚至購買商品的慾望。
  • 以傳遞知識型為意圖的頁面,就會使用「點我查看更多」、「了解相關內容」等行動呼籲。

二、簡短的文字輔助

行動呼籲 (CTA) 按鈕附近的簡短文字輔助 / Sony 官方購物網站
行動呼籲 (CTA) 按鈕附近的簡短文字輔助 / Sony 官方購物網站

簡短的文字輔助,能夠彌補如按鈕、表單等無法放入太多資訊的缺點,不但能補充資訊,也能激起訪客行動的情緒或欲望。

通常內容會是:

  • 強調讀者行動後所能獲得的優點,如:「現在購買,享有分期零利率」、「填寫表單即可兌換限量好禮」。
  • 簡單解釋下一步,如:「花費 1 分鐘立即完成訂閱」、「註冊後馬上開始使用」。

三、放置位置

行動呼籲 (CTA) 通常會放置在顯眼的位置,像是頁面頂端、關鍵的空白位置或是使用彈出式視窗,以確保使用者能夠一眼就注意到,也可以在同一個頁面中放置多個 CTA,讓潛在受眾在被內容打動時就可以馬上進行轉換。

但還會根據不同的媒介平台或是頁面意圖而有所差異,例如:

  • 屬於銷售產品、提供服務的頁面,不適合將 CTA 放置於產品或服務介紹之前,畢竟使用者點入頁面就是為了了解,而在看到商品或服務內容就決定購買的人屬於少數。
  • 社群媒體由於一開始顯示的只會有前面 3 至 5 行左右,因此會建議讓 CTA 儘量提早出現,放置在前面數行的內容中。
在社群媒體,建議行動呼籲 (CTA) 儘早出現 / 新光三越 台中中港店 Facebook
在社群媒體,建議行動呼籲 (CTA) 儘早出現 / 新光三越 台中中港店 Facebook

四、顏色與大小

顏色設計是使用者體驗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不但能建立品牌識別度,且好的行動呼籲 (CTA) 顏色搭配甚至有助於提高點擊率與轉換率。而大小應該適中,不應太小到讓人忽略存在,也不能過大到影響閱讀或喧賓奪主。

而顏色的選擇主要有幾個要素:

  • 顯眼醒目:選擇顯眼醒目而不突兀的顏色,通常建議與網站整體風格一致,並選擇對比色來吸引讀者注意。
  • 品牌識別:不同的行業往往會有不同的聯想顏色,如綠色會聯想到環保,因此選擇相關顏色能帶給訪客類似印象的暗示。又或是選擇明顯對比但又符合整體設計的顏色。

如:綠藤生機因為主打自然純淨,因此品牌識別色為深綠色,而網站使用了深綠色與白色作為主體,在需要行動呼籲 (CTA) 的位置使用了明度較低的橘紅色以凸顯重點並保持整體平衡。

行動呼籲 (CTA) 應有明顯對比但符合整體設計 / 綠藤生機
行動呼籲 (CTA) 應有明顯對比但符合整體設計 / 綠藤生機
  • 受眾顏色調整應根據潛在受眾的喜好,如鋼鐵製造業的潛在受眾通常為企業,若使用過於鮮豔粉嫩色系的行動呼籲 (CTA) ,反而容易造成不信任感,影響點擊的意願。

五、字體

行動呼籲 (CTA) 的字體以容易閱讀為主要目標,避免使用太小或難以閱讀的裝飾性字型,讓使用者一目了然。

而依據不同的需求與受眾差異,往往也會使用不同種類的字體,多數 CTA 會使用的字體為:黑體、圓體、明體。

  • 黑體:外觀方正、穩重,粗細筆畫一致,因此適合用於各行各業,尤其是需要獲取信任感的金融業等。
  • 圓體:同樣具有外觀方正、穩定的特性,但因邊緣多了圓潤的倒角,因此會給人較為柔和的感受,常會使用在美妝、嬰幼兒用品上。
  • 明體:線條明顯、具有高辨識度,且筆畫具有粗細變化,給人的印象是典雅與高級,通常會運用在奢侈品、醫美等產業上。

六、超連結與按鈕設定

由於行動呼籲 (CTA) 的超連結與按鈕設定同樣屬於內部連結的一種形式,因此對 SEO 是具有幫助的。

但因現在使用行動裝置(如手機、平板等)瀏覽頁面的比例非常高,因此需要注意的是網站是否為 RWD (Responsive Web Design) 響應式設計、符合網站行動裝置友善 (Mobile Friendly),確認頁面上的 CTA 是否在不同裝置上都能正常顯示與點擊,以免對使用者體驗造成影響。

如何撰寫出吸引人的行動呼籲 (CTA) ?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設計行動呼籲 (CTA) 的六個重點,但更重要的是,一個無聊的行動呼籲並不能解決問題,也不會帶來任何效果和幫助。那麼,要如何撰寫出吸引人的行動呼籲 (CTA)呢?

使用簡短有力的動詞

使用簡短而有力的動詞作為行動呼籲 (CTA) 會更加有效 ,因為只是單純說明「自己有什麼」並不會吸引使用者做出下一步行動,像是「點擊了解最新產品」往往會比「最新產品已上架」擁有更佳的點擊率。

使用的 CTA 動詞,會因為頁面意圖而有所不同,例如:

  • 購物頁面:購買、訂購、加入購物車
  • 訂閱頁面:註冊、訂閱、嘗試
  • 提供服務:洽詢、聯絡、致電

使用數字

現在的人們往往忙碌,而且注意力無法集中太久的時間,因此具體的數字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就像我們在撰寫文章標題和履歷一樣,數字可以讓關鍵的內容從大量文字中脫穎而出。

因此儘可能在行動呼籲 (CTA) 中使用數字,像是:

  • 顯示折扣:如「現在下單享 8 折優惠」、「點擊領取 50 元折扣」。
  • 標註時間:如「馬上開始 7 天試用」、「花費 1 分鐘立即完成訂閱」。
  • 揭露價格:如「立即搶購 1 元筆電」、「點擊購買 10,000 元以下手機」。
  • 已行動人數:如「註冊並與 152,365 人一同進行交流」、「立即下載超過 1,000,000 人次好評軟體」。
  • 其他特殊優惠或服務:如「下單享 24 小時到貨服務」、「諮詢並享有 5 大保證」。

使用可激發情緒的語句

在行動呼籲 (CTA) 中使用能激發情緒的語句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容易激起讀者反應和引起共鳴,不論是營造出緊張感、焦慮感、或是興奮感、期待感都是。像是「限時優惠!數量有限售完為止!」、「控制飲食不再復胖!輕鬆減重不是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此類的 CTA 必須真實,以免影響信任感。就像我們以前在路邊、夜市常看到永遠都在宣稱「結束營業!倒店大出清!」的各種特賣一樣,幾次之後我們便會不再相信對方是真的要結束營業在進行特價。

另外,也特別建議在此類行動呼籲的尾端加上驚嘆號,會讓句子整體更加具有號召力!

使用第一人稱方式增加親密感

根據 Unbounce 的研究顯示,僅是將 CTA 從第二人稱更改為第一人稱,就增加了 90% 的點擊率。

因此在行動呼籲 (CTA) 上,尤其是帳戶等需要客製化的內容中,使用第一人稱「我」或「我的」,例如「我的購物車」、「註冊我的新帳號」等會更容易增加親密度與認同感,進而提升點擊率與轉換率。

使用大膽且有創意的文案

行動呼籲 (CTA) 是可以充滿創意的,因此我們可以結合一些不常使用的詞彙,結合幽默感甚至是負面的詞彙來刺激人們點擊的衝動。

像是用「開始你的第一步」取代「註冊」,甚至使用「結束你毫無效果的減肥」來取代「諮詢營養師」,有時候讓人會心一笑的文案可能反而會收到初期意料的效果。

行動呼籲 (CTA) 相關範例

  • 國泰航空
圖 / 國泰航空
圖 / 國泰航空

國泰航空使用了品牌識別色深綠色做為 CTA 按鈕,讓「立即訂購」的按鈕容易集中焦點,按鈕上方也使用了數字和可激發情緒的語句作為輔助。

另外使用了滑入式視窗 (Slide-Ins) 在右下方,在不干擾使用者體驗的同時,又能幫助使用者快速找到相關功能。

  • SHOPLINE
圖 / SHOPLINE 全球智慧開店平台
圖 / SHOPLINE 全球智慧開店平台

SHOLINE 將數字置入在按鈕上、搭配簡短有力的動詞,使用有差異化的顏色並放置在顯眼的位置,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免費試用 14 天」的行動呼籲。

  • WordPress
圖 / WordPress.com
圖 / WordPress.com

WordPress 使用品牌識別的黑白對比色凸顯 CTA,並使用了「跨出第一步」來代替「註冊」,讓整體具有一致性且不顯得過度呆板。 

行動呼籲 (CTA) 操作 5 大注意事項

一、以不影響使用者體驗為前提

不論是在同一個頁面中放置多個不同形式的行動呼籲 (CTA) ,或是使用強烈對比色、進行放大凸顯等,都必須以不影響使用者體驗為前提。

過度密集或無關的行動呼籲可能會造成使用者厭煩、按鈕過度花俏會讓使用者困擾,而頁面橫幅、彈出式視窗 (Pop-Ups) 過多過大,都有可能讓閱讀時產生困難,進而讓訪客選擇直接離開頁面。

二、不要將行動呼籲 (CTA) 按鈕置於網頁內文、產品介紹之前

盡量不要在網頁內文之前就出現行動呼籲 (CTA) ,尤其是與產品或服務意圖相關的頁面。

畢竟在消費者了解前就先要求購買,容易會有強迫推銷的感受;而真正有意願要訂購的人,在看完介紹或細節之後,還要回頭去尋找 CTA 的連結或按鈕,影響使用者體驗,反而會造成轉換率降低。

三、圖像行動呼籲 (CTA)  須設定 Alt 替代文字

如果如果行動呼籲是屬於圖片的形式,記得設定 Alt Text (Alternative Text) ,也就是替代性文字。

Alt 替代文字是一段描述圖片的文字,精確的 Alt 替代文字不但能幫助搜索引擎理解圖片的內容,也能夠讓使用者在原本圖片失效時,能夠了解圖片的意義。

四、確認使用者的裝置可使用相符的行動呼籲 (CTA) 設定

務必確認網站上使用的行動呼籲 (CTA) 在不同的裝置上都能正常顯示與點擊,尤其是如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

相關研究顯示,現在有超過 55% 的網站流量來自行動裝置,更有 92.3% 的網路使用者透過手機上網。因此符合網站行動裝置友善 (Mobile Friendly),以及網站使用能夠依據裝置而調整的 RWD 響應式設計都顯得十分重要 。

五、記得建立行動呼籲 (CTA) 的數據追蹤

圖像行動呼籲 (CTA) 應設定替代性文字 / 最準行銷編輯團隊

若要了解行動呼籲 (CTA) 的相關成效(如點擊率、轉換率、停留時間等),進行後續的追蹤就非常重要。

建議可使用 UTM (Urchin Tracking Module) 等追蹤方式,並搭配 GTM (Google Tag Manager)、GA4 (Google Analytics 4)、GSC (Google Search Console) 等,來紀錄並分析 CTA 的相關數據,並依據結果來進行後續的修正。

常見問題 Q&A

Q1:行動呼籲 (CTA) 對 SEO 有什麼幫助嗎?能提升 SEO 排名嗎?

網站的點擊率、停留時間、跳出率等,目前並不能被當作影響 SEO 排名的依據,且 Google 官方也沒有任何「行動呼籲 (CTA) 會直接影響 SEO 排名」的說明。

但由於 CTA 所建立的連結或按鈕同樣屬於內部連結的一種,而點擊率、停留時間、跳出率也直接反應了使用者體驗,因此建立好的行動呼籲仍然會對 SEO 產生正面的影響。

Q2:要如何知道怎樣的行動呼籲 (CTA) 對我才是有效的?

行動呼籲 (CTA) 設定完成之後,目前普遍會採用 A/B Test 來測試成效,藉以判斷此 CTA 是否適合,並進行對應的更新與調整。

A/B Test 是使用兩種不同版本的行動呼籲呈現在使用者面前,並觀察其後續表現。內容可能是使用兩種不同的文案,也有可能是將相同的文案放置在頁面的不同位置,或是使用不同的呈現形式,有人也會利用縮網址(例如 Lihi 等)來進行簡單的 A/B Test 追蹤。

透過 A/B Test,我們可以大膽的嘗試一些有創意的 CTA 來跳脫傳統框架,有時候反而會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六大重點與七種呈現方式,讓行動呼籲 (CTA) 帶動你的轉換率!

以上詳盡介紹了行動呼籲 (CTA) 的設計的六大重點與七種常見的呈現方式,也說明了寫出引人注意的行動呼籲的重點:

  • 使用簡短有力的動詞
  • 使用數字
  • 使用可激發情緒的語句
  • 使用第一人稱方式增加親密感
  • 使用大膽且有創意的文案

根據國外網站 Wordstream 研究統計報告顯示,有 70% 的小型企業的網站上是缺乏行動呼籲的。

因此,設計出一個優秀的行動呼籲 (CTA) 便是一個超越競爭者的好機會。想要精準規劃行動呼籲以準確瞄準受眾並大幅提升轉換率嗎?歡迎聯絡最準行銷

參考資料

  1. How To Write CTAs For B2B: A Call-To-Action Guide For Businesses [With 10 Examples]
  2. 48 Call-to-Action Examples You Can’t Help But Click
  3. 17 Call To Action Examples (+ How to Write the Perfect Social CTA)
  4. How to Write a Killer Call to Action: 8 Tips & Ideas
  5. 10 Proven Tips To Create Eye-Catchy Call To Action (CTAs) For Your Website Design
  6. How Failed A/B Tests Can Increase Conversion Rates
  7. Internet Traffic from Mobile Devices (Feb 2024)
  8. 15 Call-to-Action Statistic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o Increase Your Conversion Rate
  9. What’s a Call-to-Action (CTA) and Its Benefits?
  10. Where to place CTAs for an 83% increase in blog revenue
  11. 10 Proven Tips To Create Eye-Catchy Call To Action (CTAs) For Your Website Design

行動呼籲 (CTA) 全面解析,教你寫出有效的行動呼籲內容! 閱讀全文 »

6 個創意行銷案例,從成功案例學品牌行銷,下一個經典就是你!

行銷是品牌成功的重要關鍵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創意行銷是透過獨特、且具吸引力的行銷策略,讓品牌能脫穎而出,吸引目標受眾的注意力,讓品牌形象深植人心,進而讓用戶買單。

本文將介紹 6 個極具創意的行銷案例,從中學習品牌行銷的精髓,啟發更多創新的想法,讓你的品牌成為下一個經典行銷案例!

創意行銷案例―蝦皮購物、漢堡王

蝦皮購物的「地味萬聖節」

提到萬聖節的創意行銷案例,許多行銷人一定都會討論的便是蝦皮的「地味萬聖節」;地味萬聖節一開始是在日本流行,2019 年開始在台灣蔚為風潮,而蝦皮購物絕對是其中的重要推手之一。

他們從 2019 年開始每年都會舉辦地味萬聖節活動,大家打扮成台灣人平常會有的樣子,並在其中加點創意,將平凡的小趣事用裝扮「演」出來,「笑」果十足。

例如:

  • 「颱風天雨傘開花仍堅決要嗑包子的女子」
圖/蝦皮購物臉書
  • 「剛整型回國的女子」
圖/蝦品輯
  • 「盯到你心裡發寒的神明」
圖/蝦皮購物臉書

這些生活化的台灣人模樣,平常不會特別注意,但被刻意扮演後,反而玩出新的創意;蝦皮購物成功地將平凡的日常轉化為有趣的行銷亮點,引發許多網友的共鳴,進而會想留言互動、轉發文章、爭相模仿等,促進品牌與消費者間的互動參與感和情感連結,建立良好的品牌印象。

讓麥當勞哭笑不得的漢堡王

說到利用競爭對手操作的創意行銷案例,就不得不舉漢堡王的例子;身為競爭者的漢堡王常利用麥當勞的形象、或廣告來借力使力,反而打出一波成功的創意行銷。

例如:大家都熟知麥當勞叔叔是小丑的形象,所以漢堡王很喜歡利用扮演可怕的小丑,來嘲諷麥當勞叔叔小丑形象很嚇人。例如,推出「無小丑生日派對」(Clown-Free Birthdays),強調孩子的生日派對應該要快樂,不應該出現嚇哭小孩的小丑。

台灣漢堡王也曾經推出活動,只要顧客拿著麥當勞、肯德基的當日發票、明細,到漢堡王就能兌換一個免費華堡;甚至在新品上市當天表示,只要拿「麥當勞」的優惠券、就能享有餐點的優惠價,直接搶走麥當勞的顧客,沒有在客氣的!

圖/阿根廷麥當勞臉書

另外,曾經阿根廷的麥當勞推出每賣出一個大麥克,他們就會捐款 2 美元給 Children With Cancer,為癌症兒童籌款的慈善活動,乍看之下跟漢堡王沒什麼關聯性,對吧?

但漢堡王卻抓住這個機會「共襄盛舉」,推出了「無華堡日」(A Day Without Whopper) 活動。也就是配合麥當勞慈善活動當天、漢堡王全面停賣華堡,希望大家當天都能到麥當勞購買大麥克,為癌症兒童助力,漢堡王此舉立刻引發全球社群的熱烈討論、轉發。

但其實發起與捐款的都是麥當勞,漢堡王卻順勢搭到這班「慈善」的順風車,為自己贏得許多聲量,讓人不得不佩服漢堡王調皮又傑出的行銷能力。

社群行銷案例―全聯、IKEA

社群行銷是現今行銷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各種社群平台,例如臉書、Instagram、PTT、Dcard、甚至 Line 等,品牌可以直接與目標受眾互動,進而操作口碑行銷增加品牌曝光提升知名度、以及建立品牌形象等。

社群行銷案例教科書―全聯

近年來,要說台灣最成功的社群行銷案例,就一定要提到全聯福利中心,它原本只是軍公教福利中心,但經由一系列行銷操作,成功將全聯定位成「讓您便宜購物的好鄰居」。

為了樹立「好鄰居」的品牌形象全聯許多社群行銷都偏重操作生活化的題材,利用大家的日常發想創意的話題,例如:在報稅季時推出「誰說報完稅後,生活就得將就?」的貼文,展示各種「土」豪級食物;貼文一出,高達 2.4 萬網友按讚、留言稱讚小編的幽默與創意。

圖/全聯福利中心臉書

而對零售業很重要的中元節,全聯也推出一系列廣告,像是 2022 年的「中元世紀對談」廣告,透過鬼和中元節相關的職人,例如:紅衣女子與宮廟主委、或是水鬼與糕餅師傅等一系列的對談,讓更多人看到這些職人的付出、並了解其中的習俗典故。

這波行銷操作將一般認為較忌諱的鬼魂話題,以溫馨的方式呈現,賦予中元節「感謝」的氛圍,進而讓大眾將中元節和全聯緊密聯想在一起,當要準備中元節供品時、就會想到要去全聯購買。

圖/截圖自全聯中元世紀對談廣告

掌握時事話題的 IKEA(宜家家居)

IKEA 在台灣的家飾品牌中、是相對善於操作社群行銷的品牌,它的許多熱門貼文都是跟上時事潮流,再加上自己的創意,向大眾推薦自家的相關商品。

像是在 2021 年 5 月 13 號發生全台大停電時,宜家家居立刻 po 出「蠟燭雖小,至少會亮/台電無法給你的,IKEA 給你」貼文,並歡迎大家回報各地供電狀況,湧入 6 萬人按讚、5 千多則留言、將近 8 千次分享,這是其他品牌求都求不來的超強流量。

圖/宜家家居 Facebook

再例如 2023 年 7 月左右,某臉書社團的貼文,因為網友創造許多台灣縣市的諧音梗而爆紅。IKEA 也抓住這股風潮,貼出如「一個抬著時鐘的人型」象徵「抬鐘人(台中人)」等利用自家產品組成各縣市諧音梗的貼文,創意的結合獲得許多網友的好評,也讓人對 IKEA 的產品印象深刻。

圖/宜家家居 Facebook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某張圖片為警車、警察和 8 個人形玩偶組成的「逮八人」(音雷同台北人的台語),因為被認為疑似在暗諷香港政府通緝 8 名流亡海外民運人士的事件,而遭到檢舉,最終導致貼文被撤掉。

這也是在操作時事議題時,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萬一不小心觸碰到敏感議題,引發大眾反彈,反而導致品牌翻車,這種例子不在少數,行銷人須多加注意。

品牌行銷案例―星巴克、Lululemon

成功的品牌行銷可以幫助品牌塑造獨特的形象和價值,讓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不但利於推銷商品或服務,更能建立長期的競爭優勢

當在消費者心中樹立穩固的品牌形象後,不僅能增加對品牌的信任度與忠誠度,也能使消費者對價格較不敏感,甚至達成「品牌溢價」,也就是用戶購買時較不會考慮價格,更甚者願意用較高價格購買商品或服務。

人手一杯星巴克 (Starbucks)

如果在台灣討論較高端的連鎖咖啡品牌,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星巴克。相對於較平價的路易莎、Cama Café 等,還是有很多忠實客戶願意多花一點錢去買星巴克咖啡,而這就是建立「品牌」的威力。

星巴克 Starbucks 店面/Pexels

「我喝的不是咖啡,我喝的是儀式感。」

這是許多人對星巴克咖啡的感受,這歸功於其提供的消費體驗,例如:店內精緻的裝潢,令人放鬆的背景音樂,搭配親切的店員,貼心的問候名字並寫在杯子上,還有可客製化的咖啡,讓購買過程不再冰冷,進而感受到星巴克的「溫暖」。

當這些體驗行銷加上中高位價的咖啡一起發酵後,在民眾心中便樹立起「星巴客的高級感」,進而讓消費者認為購買星巴克咖啡後一定要拍照、上傳社群「炫耀」一下,這也讓品牌威力更加長期發酵。

還有季節性/創新商品、在地化的食品與城市杯、推出「好友分享買一送一」而非直接降價促銷、以及「星禮程」忠誠會員制度等,也都是促成星巴克成功的行銷手法。

總結星巴克成功的行銷 4P 如下:

  • 產品 (Product):客製化咖啡、季節性商品、不斷推出創新商品、在地化商品、IP 周邊商品。
  • 價格 (Price):各種體驗行銷達到「品牌溢價」,讓星巴克可維持中高價位的定價,並呼應星巴客的高級感。
  • 通路 (Place):全球各地都有設立星巴克,而全台灣目前約有 560 間星巴克,大部分都開在商圈、人潮聚集的地方。
  • 促銷 (Promotion):促銷時是利用「好友分享買一送一」,而非直接降價促銷,維持品牌中高價位的形象;或者利用「星禮程」的忠誠會員制度,讓消費者持續累積消費以換取優惠。

運動界的愛馬仕 ― Lululemon(露露樂蒙)

Lululemon 是近年在台灣快速崛起的運動服飾品牌,主打高品質與時尚的瑜珈褲等運動服,被稱為「運動界的愛馬仕」。

Lululemon 店面/Unsplash

Lululemon 成功的原因有幾個:首先 Lululemon 非常注重自家產品,除了提供高品質的商品外,它們在布料科技與功能設計上更是不斷推陳出新,力求給消費者最新、最需要的產品,這也是 Lululemon 能培養長期顧客的原因之一。

而當有了好產品,就需要好的行銷方法將其推廣出去。

比起名人,Lululemon 更喜歡和當地的 KOL、瑜珈老師、健身教練等合作,透過這些本身就有運動服需求的人,實際體驗商品後,利用口碑行銷推廣給他們的粉絲、學生等,因為這些目標受眾高機率是喜愛運動、或有運動需求的人,消費動機更強,更有機會促成購買。

當顧客有意購買時,Lululemon 的「全方位顧客體驗」讓他們更願意買單。

圖/Unsplash

例如 Lululemon 讓店員成為「教育人員」,讓顧客能了解各種產品知識,並提供各種諮詢;也授權給店員能自行決定店內陳設、是否給予顧客退換貨等,因為第一線人員也是最了解客戶的人,相對能提供最好的顧客體驗。

又或者是,在實體店面開設瑜伽、皮拉提斯、攀岩、舞蹈等課程,利用課程讓顧客實際體驗商品,也加深與品牌的連結。

這些策略都是著重於滿足顧客的需求,而非一昧希望客人消費而已,這也使得 Lululemon 和消費者有更深的連結,有利於打造「品牌」、培養長期顧客。

總結 Lululemon 的行銷策略:先打造優質產品,再利用 KOL、健身老師的口碑行銷「集客」,實體店面的全方位體驗行銷「養客」,最後讓不斷創新的商品「留客」。

成為經典的三大策略

透過上面 6 個行銷案例,可以總結出行銷的三大策略:「發揮創意、創造品牌影響力」、「跟上時事新聞、發燒話題」、「善用社群媒體、長期發酵」,若能好好發揮這三大策略,打造成功的行銷活動不再是難事!

發揮創意、創造品牌影響力

品牌行銷無非是希望將品牌打造有別於競爭品牌、獨一無二的形象。創意則是其中成功的關鍵之一,發揮創意的廣告、行銷活動、產品設計等,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並打造獨特的品牌形象,進而創造品牌影響力。

例如,全聯的前身為軍公教福利中心,在一般人心中的形象就是便宜,但便宜到有點 low 的地方,但全聯利用「全聯先生」的一系列創意廣告,告訴大眾、全聯店面會在地下室、狹窄、或裝潢不好的地點,是因為要省下這些費用,來給大家更便宜的價格。

之後再經由一列創意社群行銷的操作,成功將全聯的品牌形象定位為「購買生鮮雜物」、「物美價廉」、「好鄰居」,並成為台灣第一名的量販超市品牌。

跟上時事新聞、發燒話題

當創意想法一時匱乏的時候,利用時事新聞、發燒話題也是一個發揮的好方向。

像是 IKEA 跟上大停電的時事,聯想到自家相關的產品―蠟燭,並搭配上創意的「蠟燭雖小,至少會亮」文案,這樣的創意不僅會讓人印象深刻,配上合適的自家產品,也能讓消費者產生深刻連結,引發購買慾望。

但要注意的是,時事話題也很容易引發爭議,尤其是和政治相關、或是敏感議題,操作不當反而容易翻船。例如:IKEA 的「逮八人」,又或者 3M 曾經跟上韓國瑜候選人在總統大選辯論會一句「可憐哪」,推出「可黏哪」的便利貼廣告貼文。

這些都是因為操作太具爭議的話題,引發網友激烈辯論,最後只能刪文讓事件落幕,但可能已經為品牌帶來負面影響。

圖/Yahoo 新聞

善用社群媒體、長期發酵

現今的行銷已經離不開社群媒體,不論是貼文為主的臉書、Instagram,或是影片為主的 Youtube、抖音,或是部落格、Google 搜尋等,透過這些社群媒體,品牌能主動與目標受眾互動,提高心佔率,也能推動創意行銷活動,塑造吸睛的品牌形象。

尤其若品牌有做好 SEO,Google 帶來的自然流量,能讓你的行銷文案長期發酵,帶來源源不斷的流量

學習優質行銷案例,打造屬於自己的優質內容,成為經典品牌!

看完 6 個優質的行銷案例與相關分析之後,我們可以知道,要成為消費者心中的經典品牌,不但需要發揮創意,更是需要結合自身優點、並善用社群媒體,在不引起爭議的情形下跟上潮流話題,進而打造屬於自己的優質內容!

最準行銷讓你不再為行銷苦惱,我們的專業團隊能協助你達成精準、有效的曝光,你只需要專心做好服務與產品,其餘的就交給最準行銷!想知道如何有效行銷自家品牌與產品?歡迎立即加 Line 諮詢,讓最準行銷解決你的各種行銷疑問!

參考資料

  1. 笑死!「低調」過萬聖節 台灣人「扮演平常的樣子」紅到國外
  2. 沒有最蝦只有更蝦」地味萬聖節挑戰還原度無極限
  3. 直球對決?漢堡王不演了 這天拿「麥當勞優惠券」上門享折扣
  4. 氣到牙癢癢,漢堡王與麥當勞的5場經典戰役
  5. 報稅完還好?全聯神文案2萬網狂讚
  6. 「逮八人」扯到香港國安法?台灣 IKEA縣市諧音梗貼文遭撤
  7. 體驗行銷的極致實踐:星巴克品牌體驗案例分析
  8. 星巴克行銷策略揭曉| 案例研究
  9. 靠瑜伽褲進軍健身產業!運動服飾品牌Lululemon成功的祕訣:聚焦顧客體驗
  10. Lululemon 品牌故事與行銷策略
  11. 三大創意行銷策略方案與六個行銷案例,打造最強品牌吸睛術
  12. 全台最大連鎖超市 全聯創新行銷策略全解析
  13. 社群小編真敢玩!10大跟風時事的熱議哏圖

6 個創意行銷案例,從成功案例學品牌行銷,下一個經典就是你! 閱讀全文 »

IG 藍勾勾一定要付費申請嗎?告訴你 Meta 驗證及驗證標章的差別

有在使用 IG 的用戶應該經常會看到 IG 藍勾勾,這個 IG 藍勾勾會出現在經過身份驗證的帳號用戶名稱旁,來顯示此帳號是經過官方驗證的本人經營。以往,IG 藍勾勾只開放給公眾人物、名人和知名品牌申請,但是在 2023 年新增了一種付費訂閱 IG 藍勾勾的申請方式!本篇文章將詳細介紹給大家。

IG 藍勾勾申請方法 1:驗證標章

驗證標章是什麼?

我們在 IG 帳號看到的藍勾勾其實就是所謂的驗證標章,IG 官方資訊表示:「藍勾勾代表了這個帳號的真實性。」指的是 IG 透過了驗證程序來確認過該用戶是官方帳號,但是,不具有其他任何的標籤意義,如:重要性、權威或專業。

誰能申請驗證標章?

與 Meta 驗證不同,單獨申請 IG 藍勾勾其實是不用額外付費的!前提是你的帳號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眾人物、名人或品牌符合特定帳號與資格規定,在申請過程中需要提供許多帳號擁有者知名度的相關證明。

驗證標章如何申請?

在「個人頁面」中點選右上角的「選項」>「設定」>「帳號」>「申請驗證」,就會進入到申請頁面,兩步驟分別為:

  1. 確認真實性 – 填寫完資料並上傳相關身份證明文件。
  2. 確認知名度 – 舉出有追蹤你且具有影響力的用戶、列出你廣為人知的不同別名,以及提供相關報導連結。

如果你已經申請了 IG 藍勾勾驗證標章,還是可以申請 Meta 驗證,一起往下看兩者的差別在哪👇🏻

IG 藍勾勾申請方法 2:Meta 驗證

Meta 驗證是什麼?

與驗證標章不同的 Meta 驗證是在 2023 年 7 月才推出的付費訂閱服務,根據 IG 官方資料顯示,這項服務當中包括了 IG 藍勾勾驗證標章,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功能與福利:

.驗證標章 – 透過驗證標章讓社群知道帳號是本人所有。

.帳號防護機制 – 透過主動式假冒監控功能,為個人檔案增加額外保護機制。

.帳號支援服務 – 獲得訂閱和帳號問題相關支援。

.獨享功能 – 取得限時動態和 Reels 的專屬貼圖。

誰能申請 Meta 驗證?

付費訂閱的 Meta 驗證就不僅限於名人以及品牌,若為個人帳號,只要年滿 18 歲、有在正常使用 IG 帳號(意即曾經發佈過多則貼文、編輯完整的個人檔案)、有啟動雙重驗證並遵守 IG 的《使用條款》《社群守則》即可申請;若為商業帳號,則還需要具備完整控制權(管理員角色)。目前的 Meta 驗證費用為 455 新臺幣 / 月。

Meta 驗證如何申請?

在「個人頁面」中點選右上角的「選項」>「Meta 驗證」進入申請畫面,Meta 驗證的申請步驟稍微多一些,因為 IG 與 FB 都可以申請驗證,所以需要先選擇你的申請方案並付款(若驗證失敗可申請退款),接著確認你的個人檔案名稱、大頭貼和編輯內容,上傳相關身分證明即完成申請,系統會在 48 小時之內通知你是否申請成功。

如何取消 Meta 驗證?

若你使用了一段時間 Meta 驗證後,想要取消訂閱也沒問題!第一個方法是在手機的「設定」中找到「訂閱項目」,可以直接取消你的訂閱方案,系統也會自動顯示方案到期日;同樣地,也可以在這個頁面中進行續訂、重新選擇方案的動作。

第二個方法是直接在 IG「個人頁面」>「選項」>「Meta 驗證」>「管理訂閱內容」中進行操作(在通過審核後才可以使用這個方法)。提醒大家,退款申請皆需經過批准,且可能最多需要 60 天才能完成。

IG 藍勾勾的好處

提升可信度、降低冒充風險

近年來,由於社群媒體的使用者越來越多,也相繼出現了許多粉絲帳號或是假帳號,如同前面所提到的,IG 藍勾勾是經過官方認證的真實帳號,且每個人物或商號只能申請一個 IG 藍勾勾,可以協助用戶們迅速了解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官方帳號,對當事人的信譽也至關重要。

提升曝光率

因為帶有 IG 藍勾勾的帳號具有可信度以及真實性,所以當我們在搜索帳號或是探索貼文時,擁有 IG 藍勾勾的帳號會更容易被系統推薦、出現在你的頁面當中。對於想要擴張影響力的個人或品牌帳號來說,這都是一個非常加分的條件。

部分功能優先權

IG 時常推出不同的新功能,但相信大家都有發現,這些新功能通常不會是同一時間、所有人的帳號都可以開始使用,會陸續更新出現在每一個帳號中,而擁有 IG 藍勾勾的帳號通常會享有部分的優先權。另外,在遇到系統問題時,擁有 IG 藍勾勾的帳號可以獲得更快速的客戶支援服務。

IG 藍勾勾的限制

驗證後無法變更用戶名稱

經過驗證程序並取得 IG 藍勾勾後,就無法變更用戶名稱,且你所申請的驗證也無法轉移到其他帳號,若要變更的話,需要先取消訂閱再重新申請。另外,檔案姓名和大頭照只能使用真實姓名和真人的照片,做任何更改也都需要再次經過驗證,且每次更改需要間隔 30 天的時間。

IG 藍勾勾不是一次套用所有帳號

IG 藍勾勾和 FB 藍勾勾兩者是分開的!假設你已經完成 IG 藍勾勾驗證,FB 並不會同步擁有。若你是使用 Meta 訂閱的選項申請,則需要支付兩筆費用,不過兩者一起申請的話有優惠價格為 760 新臺幣 / 月,可省下 150 新臺幣 / 月,其限制是兩個帳號的用戶名稱及大頭貼需要一致。

IG 藍勾勾常見問題

申請 IG 藍勾勾有粉絲數要求嗎?

目前官方對 IG 藍勾勾並沒有特別的粉絲數要求,即使你是透過驗證標章的方式,只要能提供相關身分證明的文件以及報導連結就沒問題。

IG 藍勾勾審核時間要多久?

IG 官方資料顯示:「在申請後最多 30 天內,您會在動態中收到通知,得知您的帳號是否通過驗證。」也可以點按「個人頁面」中右上方的「愛心」,在動態中查看通知。大多數使用者都會在申請過後 48 小時以內收到結果通知。

申請遭到拒絕怎麼辦?

如果你的驗證沒有通過,可以在 30 天後再次提交新的申請。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審核結果尚未通知前多次送審,系統會取消你的申請。

為什麼我的驗證無法通過?

驗證未通過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 不符合申請資格
  • 上傳證件時發生問題(光線不足、文字模糊、裁剪到重要資訊)
  • 個人檔案名稱不完全(填寫暱稱或小名)
  • 照片無法辨識(臉部不清楚)

IG 藍勾勾申請方法有兩種,可展現帳號的真實性

以前的 IG 藍勾勾只開放給知名人士或品牌申請,讓用戶們可以一眼就知道哪一個帳號才是官方帳號。近年來,因社群平台的使用者越來越多,創建假身份、假帳號的案例也層出不窮,所以官方才推出了付費訂閱 Meta 驗證申請 IG 藍勾勾的功能,主要是協助用戶們找到經過身份驗證的真實帳號,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皆可以申請。

在申請過程中,只要按照系統指示的步驟一步一步進行驗證,通常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參考資料

為 Instagram 個人檔案申請驗證標章

Instagram 驗證標章的申請規定

申請 Instagram 驗證標章時,會發生什麼事

申請 Meta 驗證

為 Instagram 個人檔案訂閱 Meta 驗證的資格條件

Verified Badges | Instagram Help Center

How To Get Verified on Instagram (Blue Check) in 2024

How to Get Verified on Instagram: Nab a Blue Check in 2024

IG 藍勾勾一定要付費申請嗎?告訴你 Meta 驗證及驗證標章的差別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