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過廣告到實際結帳購買!再行銷三大策略,鋪上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
許多品牌、廣告主初次接觸數位廣告,或是剛開始做行銷,都會感到挫折:為什麼消費者不買單?有些消費者已經看過、點擊過廣告,為什麼沒有結帳?或是消費者將商品放入購物車了,卻沒有買單結帳!
事實上,大部分的消費者都不會在第一、二次看到廣告,就決定消費購買,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更深的品牌印象,才會進入下一階段的購買決策。運用再行銷策略,就能夠銜接上消費者從考慮消費到實際決定消費的最後一哩路。
為什麼要做再行銷?消費者需要對品牌更熟悉
廣告界的七次法則:讓消費者看七次廣告品牌吧
廣告界有一個說法,是消費者平均看過品牌廣告七次,才會做出購買決定;因為消費者每天接收到的資訊量極大,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從生活到上網,可能會接觸到上百甚至上千個品牌,要讓消費者對特定品牌更熟悉、更有機會選擇特定品牌消費,就需要多次曝光、累積印象。
七次法則是在1930年代電影產業出現的,當時的電影片廠意識到要讓消費者多看到幾次電影資訊、至少要讓觀眾接觸到7次電影播放訊息,才能促使觀眾進場看電影;在此之後,七次法則開始進入廣告行銷的世界。
運用「重複曝光效應」,加深品牌印象
七次法則的原理奠基於心理學的「重複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人類會對於自己熟悉的事務產生好感。許多品牌行銷就運用了這個心理學概念,像是可口可樂就是世界級運動賽事的贊助常客,贊助賽事除了能強化品牌形象外,也能運用重複曝光效應,讓消費者在賽場、轉播上多次看到品牌 Logo ,加深對品牌的印象、熟悉度,一但看得愈熟,在商店就愈可能選購可口可樂飲料。
讓品牌重複曝光也有一點小技巧,例如出現時最好保持正面形象,廣告也不一定要讓消費者看得久,只要短短出現、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一點印象即可,以免每次都看到品牌的長秒數廣告、頻率高又耗時間,反而導致消費者產生負面情緒。
無論是七次法則還是重複曝光效應,都說明了一件事:你必須讓消費者多看到幾次廣告,才有機會讓他做出消費決定。
再行銷就是為了讓之前看過廣告、品牌訊息的消費者再度看到廣告誕生的。
再行銷定義
再行銷包含兩種常見的概念:Retargeting 和 Remarketing,他們的目的分別是促進還沒完成消費的消費者完成購買決策(Retargeting),以及促進既有的客戶回購、追加銷售其他產品或服務(Remarketing);雖然他們的目的有一點不同,但都被翻譯為「再行銷」,在策略規劃、實際應用時,大家也不會把這兩個概念分得那麼清楚,總歸來說,都是「再次」對某群人「行銷」。
一般常見的再行銷是指 Retargeting ,也就是透過廣告投遞,觸及先前已經瀏覽過品牌網站、看過品牌廣告或甚至是點擊過廣告的消費者,促進消費者完成結帳、購買等消費流程的行銷手段。在行銷漏斗中,再行銷通常被用在考慮(Consideration)階段,促使消費者進入轉換(Coversion,或有些行銷漏斗模型中的 Action)。
如同前面提過的七次法則,消費者不會在第一次接觸時就決定購買,而是需要一些時間、多次的印象積累後,才會做出購買決策;再行銷就是為了促進他們的決策流程,讓廣告能夠確實投遞給這些已經對品牌有印象、或是正在考慮購買的潛在客戶。
Retargeting、Remarketing 都是再行銷?一次看懂兩者差別
如果搜尋「再行銷」,會發現有的網站在說「Retargeting」,有的在說「Remarketing」,甚至是兩個詞混用。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Retargeting 再行銷是藉由廣告版位,對於曾經與品牌 / 產品 / 服務互動過,但沒有完成消費、結帳的潛在消費者,再度投遞廣告與他們互動、溝通,促進消費者完成結帳流程。一般會透過 Google / Facebook 廣告或其他大型廣告聯播網,在投放廣告時,能夠針對看過你的網站、產品、服務、甚至是你的 IG、粉絲團的消費者投遞,可以提高廣告的轉換率。
也就是說, Retargeting 再行銷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還沒完成消費的消費者完成消費流程。
Remarketing 也被翻譯為再行銷,但與 Retargeting 再行銷有一點不同,Remarketing 再行銷是藉由 E-mail、社群或廣告投放新的優惠或產品資訊,甚至是提供過去的消費報告等更個人化的資訊,吸引消費者回想起品牌。
Remarketing 再行銷的目的偏向提醒、更新老客戶對於品牌的訊息,促進既有的客戶回購、追加銷售其他產品或服務;這些消費者通常都已經完成過一次以上的消費了。
現在對於 Retargeting 和 Remarketing 的分界模糊,在廣告界講到再行銷,十之八九是指 Retargeting,但在品牌行銷上,就沒有分得那麼清楚了,只要清楚自己的目的為何、找到正確的再行銷策略即可。
運用再行銷,抓住還在考慮的客戶、開發新客戶
再行銷最常見的應用就是促進沒有完成消費的消費者完成購買決策,但除此之外,再行銷也有其他的策略應用方式,例如前面提到的讓老客戶回購。以下是三種常見的再行銷策略:
- 促進消費者完成購買決策
- 促進既有客戶回購、追加銷售
- 排除既有客戶,推進潛在客戶消費或開發新客戶
接下來會詳細說明這三種再行銷策略:
再行銷策略一:促進消費者完成購買決策
消費者可能已經看過或點擊過品牌廣告,或是造訪過品牌網站、優惠網頁,甚至已經將產品加入購物車了,只差最後一步——結帳,但有些消費者就是沒有完成這一步。常見的原因包含:
- 對品牌不夠熟悉、沒有信任
- 被其他事情打斷(例如訊息、社群媒體、新聞或線下的事務)
- 需要更多資訊(我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嗎?它能解決我的問題嗎?這個尺寸可以嗎?它真的適合我嗎?)
- 需要更多時間(這筆錢不少,我需要考慮一下)
- 等待優惠時機(哪一天會免運?最近是不是快特價了?還是等到某個節日再買?)
- 沒有迫切需求(有興趣但不急著買、對這類產品感到好奇)
- 找到更便宜的管道(在蝦皮找到更便宜的、某電商有贈品或滿額活動)
- 付款方式或運送方式不合意
除了這 8 個可能原因外,也有可能是誤觸廣告(無效點擊)、網路連線失敗、網站伺服器問題導致無法完成結帳等技術原因,這部分就不納入討論。
既然已經知道消費者沒有完成轉換、結帳的可能原因,就能針對這些原因訂定行銷策略、或是調整現有的做法,再對消費者進行再行銷。
像是等待優惠時機、其他低價管道、付款方式與運送方式等等,可能要透過網站的購買流程設計、通路訂價策略去解決,但是對於單純對品牌不熟悉、結帳流程被打斷、需要資訊和時間的消費者來說,只需要品牌利用再行銷多出現幾次、讓他多看到幾次產品,或是提供更多資訊、專屬優惠,很有可能就能推動他進行最後一步,完成整個購買流程。
這個再行銷策略其實就是標準的「Retargeting」,常見做法就是在網站或廣告上埋設像素(Pixel)、投遞數位廣告再行銷,詳情會在後面介紹。
再行銷策略二:促進既有客戶回購、追加銷售
第二種常見的再行銷策略就是讓已經消費過的客戶回想起品牌、促進這些既有客戶回購產品或服務,或者是追加銷售新的產品。常見的做法包含:
- 寄送消費報告或個人化回顧:近幾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 Spotify 年度回顧報告了,一到年底,朋友們就會開始分享自己拿到的 Spotify 年度總回顧。這個做法不僅能增加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也能藉由消費者分享內容,觸及更多潛在客戶。附帶一提,有些品牌是寄送「品牌自己的年度回顧」,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與好感。
- 提供專屬優惠:最常見的可能是會員專屬的生日優惠,一般人對於送上門的優惠訊息更不容易拒絕,尤其是已經到手的優惠券或折價券;如果刪除優惠信件,或是置之不理,很容易激起規避損失的心態。例如 ikea 每年都會發送生日券給會員卡友,鼓勵會員回訪賣場。
- 提供續約優惠或新優惠:各廉航都會使用 E-mail 發送最新的促銷優惠給老客戶,或是像美食外送產業 foodpanda 也會寄送續約優惠。
- 提供新資訊:想要長期經營客戶的話,也可以定期發送新的產業資訊、或是客戶會關心的議題,經營客戶心中的品牌專業形象、也加深對品牌的印象,讓客戶在這個產業想要消費的話,優先想到你的品牌。
- 優惠期限通知:提醒消費者使用優惠或是回饋金,以免消費者損失權益。雖然消費者並不會有實際損失,但是看到期限,還是會讓消費者認為自己再不行動就會產生損失,同樣會激起損失規避心態。
- 新的產品、服務:有新產品、服務上線時,也可以優先通知你的會員,畢竟他們已經購買過你的既有產品,那麼他們也很可能會買單新產品!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這種再行銷策略最常見的手法就是 E-mail / EDM 行銷,穩穩把握住手中的老客戶,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度較高、且已經消費過,在購買流程中走過一遍,也不太容易再被其他原因卡住。且品牌手中有會員名單的話,投放 EDM 再行銷的成本更低,不必再透過其他廣告平台投放、操作再行銷廣告。
這個再行銷策略也是很標準的「Remarketing」,能夠促進既有客戶回購、追加銷售。
再行銷策略三:排除既有客戶,推進潛在客戶消費或開發新客戶
再行銷還有一種做法,就是藉由廣告平台的「受眾排除」功能,將你手中「已經完成購買」的客戶排除在廣告投遞對象之外,分別針對「看過廣告」、「點擊過廣告」、「進入官網但還沒完成結帳」、「還沒看過廣告」等不同的消費者投遞廣告。
現在大部分的廣告平台都能夠讓品牌、廣告主上傳既有的會員聯絡資料,包含 E-mail,讓廣告主能夠針對這些人投遞廣告,或是反過來,排除這批既有的消費者,投遞廣告給潛在新客戶。
這個操作方式有兩個優點:
- 針對不同決策流程的消費者,提供不同的廣告內容
- 節省廣告預算
不同的廣告內容比較好理解,當消費者處於不同的決策階段,他需要的再行銷訊息就不一樣;節省廣告預算則是因為不必再廣撒漁網、對幾千萬個消費者投放再行銷廣告,而是針對個別族群、處於不同階段的消費者投放。
根據不同的消費者決策流程,調整廣告策略
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行銷漏斗了。行銷漏斗(Marketing funnel)是一種描述消費者從覺察到需求、考慮是否要消費、思考要購買哪個品牌、到真正完成購買的消費者決策模型,現在的行銷漏斗有許多種不同的模型,像是 AIDA、AARRR、數位行銷漏斗等,但一般來說,都會包含覺察需求(Awareness)、考慮(Consideration)、購買(Action)這三個階段:
- 覺察需求(Awareness):無論是使用 E-mail 通知新資訊/新產品、大量投放廣告、在 Youtube、社群媒體、網紅的圖文中讓消費者看到產品,都屬於 Awareness 的階段。對於這個層級的消費者,需要讓他對產品產生好奇、衍生出潛在需求,也要同時對品牌產生正面印象,才有機會進到下一個階段。
- 考慮(Consideration):看過廣告、品牌網站,或是點開過 E-mail 的消費者,都有可能對產品產生好奇、開始想像擁有產品/服務會是什麼樣子,此時消費者就已經進入 Consideration 階段。
- 購買(Action):實際決定購買。
在 Awareness 階段,品牌再行銷時可以投放更多的產品使用情境、產品能夠解決哪些問題,讓消費者逐漸產生對產品的需求;在 Consideration 階段,品牌再行銷能夠多釋放一些優惠、或是既有客戶的評價與使用心得,讓消費者免除疑慮,進行消費決策,甚至是對「已將產品放入購物車」的消費者寄送未結帳提醒,提醒他們回訪結帳;在 Action 階段,也可以再行銷!完成購買後,品牌依然可以邀請消費者撰寫評論、回饋心得,或是提供更多產品使用資訊,打造優質的產品體驗,以備下一次回購、追加銷售。
在不同的階段,都能夠藉由再行銷方式提供不同的資訊給消費者,讓整個行銷漏斗更完整、滴水不漏。
最準行銷可以幫助你擬定完整的行銷策略,在每一個消費者決策流程中,設計出最適合品牌特性的行銷活動規劃,打造完美的行銷漏斗,不漏接任何一個潛在客戶!
蒐集更多資料,用廣告和 E-mail 去溝通
再行銷的運作方式
你已經知道再行銷是什麼了,那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談談實際上再行銷是怎麼運作的。再行銷通常是不斷蒐集、累積消費者的行為資訊,再接著投放新的訊息;以 Google / Facebook / 其他廣告平台來說,再行銷的運作方式通常是:
- 在網站和廣告上分別埋設像素(Pixel)
- 投放 A 廣告
- 蒐集資料(廣告互動或網站瀏覽行為)
- 針對與 A 互動過的消費者投放 B 廣告
- 運用新的資料,再繼續對 B 廣告觸及過的消費者投放廣告
例如消費者先看過 A 廣告,接著品牌可以針對「看過 A 廣告」或是「點擊過 A 廣告」、「訪問過網站」的消費者投放 B 廣告,以此類推,過程中可以更換新的廣告訊息、優惠、或是更多新的資訊與文案,促進消費者購買。
另一種透過 E-mail 的再行銷做法則是:
- 藉由優惠或試吃、索取試用品、索取資訊等誘因,推動消費者註冊會員或訂閱電子報,取得消費者的 E-mail 等聯絡資訊
- 發送優惠訊息或新資訊
- 針對活躍讀者或是已結帳客戶發送不同訊息
你也可以將會員名單分類、發送不同的優惠或資訊,觀察你的潛在消費者們對於哪一類型的主題比較有興趣,或是哪些優惠更能促進消費。
再行銷的資料來源
再行銷都需要先前互動過的資訊、資料,才能知道要對哪些消費者做再行銷;常見的資料來源有以下四種:
- 在網站上埋像素(Pixel):直接在網站上埋入廣告平台的像素,藉此可以讓廣告平台收到消費者在網站上的行為、並藉此對消費者分類,以便後續投放廣告。
- 在廣告上埋像素:在廣告上埋入像素,分析哪些消費者看過廣告、點擊過廣告。
- 廣告平台、社群媒體或媒體端的行為數據:除了像素外,也可以根據你的投放媒體、平台,看他們支援哪些行為數據;例如 Google 可鎖定搜尋過某些關鍵字的消費者、 Facebook 可鎖定觀看過哪些粉絲專頁或貼文的消費者、Youtube 或其他媒體可鎖定看過特定影片或是媒體文章的消費者等等。
- 會員資料、顧客名單:藉由品牌的行銷活動或結帳流程,蒐集消費者的聯絡資訊。
再行銷的媒介
再行銷一般來說有這四種媒介,都能接觸到你的潛在消費者:
- 數位廣告(Google / Facebook / 廣告聯播網)
- E-mail / EDM
- 社群媒體
- 電話、傳單
數位廣告與 E-mail / EDM 前面都已經提過了,社群媒體是偏向加深品牌印象的再行銷手段,可以藉由粉絲專頁或 LINE OA 、IG 等方式,直接與消費者接觸、互動,這些互動數據也都能運用在該社群媒體上的廣告渠道,投入預算做再行銷廣告。
電話、傳單就屬於更傳統的實體行銷手段,許多傳統產業仍在使用這種行銷方式,例如對銀行客戶撥打電話詢問貸款需求、對實體店試吃過的顧客推銷最新優惠組合、對會員寄送優惠傳單與最新產品目錄等等。
再行銷卡關?提供消費者更多資訊吧!8 種消費者會想知道的事情
如果你想再推消費者一把,但又不確定消費者還欠缺什麼資訊,除了規劃專屬優惠以外,也可以思考看看以下方向:
- 消費者真的有這個需求嗎?
- 你的產品或服務真的能解決消費者的問題嗎?
- 告訴消費者你的產品/服務怎麼運作吧!
- 消費者在購買前後,需要準備什麼?
- 你的產品/服務能為消費者帶來哪些改變或成果?
- 消費者會花多少錢?
- 你的產品/服務會持續多久?或者要多長時間才會有成果?
- 是否有其他使用者第一手心得、評論或推薦、證言?
不可或缺的再行銷,消費決策的最後一哩路
在數位時代,再行銷已經是品牌不可錯過的行銷手段。如果沒有做再行銷,即使讓消費者產生了對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也無法鋪上最後一哩路,讓消費者成功買單結帳;若是競爭對手認真做了再行銷,等於是將業績白白奉送給競品,將已經鋪好的江山拱手讓人。
雖說 2024 年 Chrome 瀏覽器將移除 cookie 功能,將導致大部分的像素技術失靈,但各廣告平台都已經準備好解決方案,例如 Facebook 提出轉換 API 的方式,讓品牌仍然能埋設像素、在 Cookieless 時代仍然能夠再行銷;而品牌自己擁有會員資料的話, E-mail 再行銷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會受到廣告技術變革的影響,仍然會是主流再行銷策略之一。
如果你需要更多再行銷建議,或是需要完整的行銷策略規劃,最準行銷都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資料來源
從看過廣告到實際結帳購買!再行銷三大策略,鋪上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 閱讀全文 »